语文学习的内驱力来源于“留白”和“自由” -pg电子试玩

2012
2020-1-31 02:37 原创 · 图片2

引言:今天跟一位仰慕已久的文科学霸妈妈聊天,聊到英文学习,进而聊到教育,她一段段语音发过来,我蹲在书架旁认真地回放,觉得清新逼人,觉得她的聊天内容不整理成文太可惜了,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文字太好,我丝毫未改,只加了四个问题当标题。


身为父母只有反思自身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规划孩子的未来。读完也许你会像她写完时一样感叹:希望2020年对孩子的教育能再“松”一点儿,留给上帝一线机会。 

求知欲的种子还能发芽吗?

每次和朋友聊教育,我都忍不住感慨现在的各种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堆砌得好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孩子求知欲的种子之上,然后我们还不断“施肥”、“浇水”、天天衡量这种子怎么还不发芽呢。

怎么办呢? 说说我的一段经历,或许能引以为鉴。

我的语文很好,不是说真的有多好, 就是因为一直没费过力气。 考试之前不复习,考试成绩年级组前几名。 也不是因为有什么好方法(术),是因为遇到了大自由(道)。

小的时候家里不怎么约束,爱跑到院子里玩也行,爱在家里玩也行。 唯一禁止的就是看电视,从小没看过电视。 

我身体不好,跑不动,好静,就在家看书。 那个时候家里并没有什么书,我只有几本连环画。

时间都去哪儿了呢?每天和弟弟打架,八点钟准时熄战睡觉,有段时间每天在家盯着闹钟看分针走到下一个格子。 。 。

一直寂寞到小学五年级的暑假,偶然间得了一本《哪吒传》,看得津津有味。 随后看了《封神榜》、《三国演义》。

初中之后看杂书之路一发而不可收拾。 读三毛、读张爱玲、读金庸古龙梁羽生、读王硕文集,正经一点的比如《红楼梦》、《围城》、《红与黑》、《基督山恩仇记》、《飘》、《荆棘鸟》都是那个时候熬夜看完的。

现在想想,如果自小爸妈就给我塞满了各种书,那我未必在四五年级的时候有那种浓厚的兴趣。 所谓“大自由”,也不是人为的创造出来的,就是碰巧有了那个“空”。

超前学习到底好不好?

由于童年寂寞,在家里太闷了,妈妈借来了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书,我早早就开始认字、写字。爸爸妈妈偶尔教一教我数学。

因此,我几乎在入学之前就学完了一到四年级的数学,会多位数加减乘除包括用竖式演算方法。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是不反对超前学习的,兴趣到了,学得进去,就像是花儿自然需要水份一样也就吸收了。

这样超前学习的一个结果就是我在一二年级的课堂上无聊至极,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嘛(反过来讲如果小的时候爸爸妈妈鼓励我户外运动,那或许是另外一翻景象)。

直到三年级了开始写作文了,我突然发现“哦,原来还可以这样”。 碰巧当时的语文老师是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的,一根食指一直是弯曲的。 每次上课,这个老师就是一身长袍,也不带书,就一个弯曲的食指不停的敲着讲桌来讲课,像讲评书一样。

上课突然变得很有意思,终于不那么无聊了,我对每一次考试、每一次写作文也跃跃欲试。 

我想,所有的生发,都要经历一个寂寞的过程吧,或许正是因为一二年级的那种“百无聊赖”,才会引发三四年级我的“生机勃勃”。 

然而我的成绩一直靠前但也不拔尖(还好爹妈也不在乎),尽管我其实早早都学过那些内容。 到现在我也不敢断言超前学习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有时候我想,如果一二年级我属于跟不上、“忙着跟上大部队的节奏”的那种孩子,或许到了三年级我也不会有那种“此处别有洞天”的惊艳。

外驱力终将散去? 

人这一生好像都有定数,该轮到你的,慢慢的总会到来。 或许我也该感激属于我们的那个时代,爸爸妈妈都忙,完全不会像现在这样动不动“人盯人防守”来盯着孩子的功课。 那样的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反倒给了我一片天地。 就是无所谓你学得好还是不好,“好”是你的,“不好”也是你的。 

那样一种大自由的环境下,我自己发现如果我哪一次考了第一名,或者双百分,原本和我闹别扭的小朋友就会主动巴结我,她们觉得我“很了不起”。 我的寒假作业暑假作业都是一天内写完,然后有各路小朋友借过去抄,就这样我成了“霸王”,平时大家都对我挺好,学校如果有什么机会,老师都先想到我。

可也就这样了。 慢慢的,“外驱力”总会散去,因为你总会慢慢长大,然后明白那些“都、没、意、思”。

进入初中之后,借着语文的优势,历史政治地理生物这些不费吹灰之力我就是前三名的好孩子。 光环笼罩之下就以为自己是正确的的。 很有意思,大概正是这种“文科式思维”让我“成也萧何败萧何”。

惭愧的说,我是以文科的方法来学习理科的。 这种思维方式是最可怕的,几乎是“不动脑子”地以为学习就是这样的,以为“人生就是要以这种方式努力”。

初中时候的理科相对简单,只要看明白了题(阅读理解)、记住“公式”(背),甚至记住“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公式”,成绩看起来就非常漂亮了。 初中的时候我开始非常计较成绩(又一恨事),虚幻的光晕滋养着一颗虚荣心,让我在洋洋得意的时候完全看不到一个大坑在等着我。

这个“坑”就是高中的物理、化学。

好了,到了高中,动真格的了,物理化学之抽象、各种公式之复杂叠出。 特别是高中换了一个超级鸡血的专门教奥数竞赛的老师来教我们。 他灌溉给我们的真是高温高压式的鸡血,短平快的窒息了我对数理化的热情。

怎么窒息的呢? 因为心里原本没有真爱,我爱的一直是那个“成绩”、是那个“排名”(以及坐在我后排的男生),而不是出于发自内心的好奇,我打心眼里对逻辑、对理化学科根本不敢兴趣,我感兴趣的是那个分数。

很有意思,你越是追逐那些虚无,在平地你可以蹦蹦高就拿到。 在攀爬山峰的时候你根本没有蹦高的机会。 试想攀岩的时候如果心里没有山峰的征服欲、没有登峰造那一刻对一览壮阔山河的渴望,那是越到最后越吃力。

人是没有办法完全克服自身的惰性的。 特别是你身边会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个又一个高手。 我所在的高中是省重点,到了高中时候简直是风雨雷电各路神仙现身。 有的同学一边啃着一个桃子就把卷子最后两道大题做完了,然后他倒着往前做。 还有的同学在每次立体几何课专门和老师抬杠,老师题还没出完,他就站起来说“我有三种解题方法”,引起大家一片哄笑。

在这些有着天赋又决心一试高下的同学面前,往日心里只想着“赶快做完拿个高分走人”,这时候不知道能不能赢上半场,下半场却注定是输。 最悲催的是由于文科成绩优异,总分排名还相当靠前,于是更加掩盖了理化弱这一漏洞,特别是思维方式上的漏洞。 
 

语文学习的内驱力从哪里来?

人这一生真是很有意思,“关心则乱”,越是想要把漏洞补上,越是疲于奔命,而对于越是顾不上满足的兴趣,越是抽空瞅瞅就意犹未尽。

高二的寒假出于偶然陪好朋友上了一个寒假语文班(我现在想我之所以会去也是因为我不讨厌语文),偶遇了一个对古文精通的老师,回家以后自己翻《古文观止》,自此每次考试时候古文阅读理解也一分不丢,语文考试已经是年级组前几名。 那时候怎么也不理解为什么同桌语文怎么复习都考不好,就像她不理解我怎么复习物理都考不好一样。 生而为人岂能屈居人下,所以选了文科。

回顾自己的语文学习之路,几乎觉得无法复制。 因为我们都再也回不去了。当时那个年代所给予我们的自由,现在不知道在哪里。

我在噼里啪啦打这篇文章的时候,孩子在旁边啃英文 raz ,我心里忍不住苦笑,拼了命的要读好英文,是不是反倒积蓄了自己对中文的饥渴,几年之后或许她才知道她是为了中文而生的,又或许她的天资在理化方面,未尝可知。

养育孩子我也是“扑”上去的,不惜贴身伺候。 但是往往是这种“近”,使我们失去了远观的机会。以前不断有朋友劝我要“ detach ”,“不能陷进去”,我觉得很有道理。 但是具体到应用时刻,又往往会乱了分寸。

我如果不关注吧,我很担心她在学英文的时候会荒废了中文。 如果要关注她的数学吧,那练琴的时间所剩无几。如果把时间精确的分秒,那是不是忘记了那个“空”。。。

我想说我其实并不是很清楚到底该怎样,我只是知道现在的孩子缺失了什么,至于怎样能有生发,小孩自己要去寻找那个“灵”( 这里引用那个“灵”,印第安人把他称之为 manitu 。每一个印第安男孩要在成年时候自己在森林里的一个小屋里去悟自己的“ manitu ”,找到了,他才可以参加成年男子的狩猎活动,他才被认为是“成年了”。一但找到了,他整个人都不一样了,那是真正的“成年”。)。

这里我想说,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身不由己(我相信我爸爸妈妈那个时候也一定是身不由己),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匮乏。 人如果那么容易就悟出了“道”,那大家都成仙了。

语文学习有偏方吗?

如 果硬要总结,我想我有两个“偏方”。 其一,读自己爱读的书。 孩子前段时间疯狂的读《米小圈》,自己在小区里借了一到四年级的米小圈两周内看完。

我买了些英文的诗歌,她主动翻着看,看完了抱着我的大腿说: “妈妈你真好! ”之前我手里也备过一大堆书单,观察一翻我也暂时放下了没塞给她。

这个寒假之漫长、日复一日之寂寞,史无前例,而我仍然没有塞给她任何中文书。 我想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她自己的规律,也许这段时间对中文书的“休息”,正是她下一轮疯狂阅读的铺垫。 

偏方之二: 要“用”。 我小时候的“用”是用在写信。 目测现在的孩子,对语文最好的应用就算是写日记了吧。 这个“用”,要用得发自内心,否则还是“没有用到”。

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开始和父母分离,他们把我送到外婆家生活、上学,他们自己在外地工作。 所以我从五年级开始就经常给爸爸写信。

数不清有多少个寂寞的夜晚,灯光下我摊开信纸,一只钢笔吸饱深蓝色墨水,开始给爸爸写信。 。 。 告诉他我很想他、告诉他我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说我喜欢什么,我憎恨什么。

有时候写一段秋天里校园的景色,有时候我告诉他我得到了一个串风铃,告诉他我舍不得把这串风铃挂出来因为我想在寒假的时候把这个风铃带给他让他也听一听这种风里的声音。

有那么多感慨,想要淋漓极致的表达! 纸短情长,除了力透纸背的字,更急需一种驾驭文字的力量! 所以突然开始对诗词感兴趣,短时间里遇到的诗词一触即发直抵内心。

一本诗集迅速翻完,按风格来划分也好,按诗人来编纂也好,信手拈来翻一翻,对着自己喜欢的诗词立刻记住,偶尔能有时间做一做笔记,已经是一种享受。

所以语言这个东西要“用”出来,输出了,才会有更有效的输入。 然而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不屑于评论现在的各种演讲、各种写作比赛,盛名之下难副其实,说的就是他们这一帮人。 跟着名利中人混来混去,最后也是“泯然众人矣”。

我还是鼓励孩子写日记,有时候她看中文书的时候我鼓励她说: “你看到哪些词语或者句子你觉得以后你可以用来写你的作文,你就把它划出来,以后可以抄。 大段的抄都可以,不过大段的抄你可能会被老师发现,所以你以后抄的时候可以稍微变换一下。 ”

(在这里扯一段题外话,前几天孩子说“考试的时候我不小心看到我旁边同学的答案,怎么办? 我是不是不该看? ”我说: “看了就看了呗你赶快对照一下自己的答案,废什么话呀。 ”)

言尽时刻,想起小时候学的古文《曹刿论战》, “(齐人)。 。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如果用来看待孩子的教育,我想说,我们能做的,是在她们感兴趣的时候赞赏她的一鼓作气,切莫打断。 可以引导,也可以不引导。

p.s.  当年在读这篇古文的时候我曾感慨,世人赞“一鼓作气”,有谁看到“再而衰”之后那个“三而竭”。为什么他们要三而竭?人生百战,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是“曹刿”。有时候除了“再而衰”“三而竭”没有更好的办法,请欣赏那个“战而竭”的自己,赞那种竭泽而渔的精神,那种尽最后一点气力也要撑过后半场,那不就是我的高中么。

the end
 

怎么样?喜欢才女的文字吗?一气呵成,读之我幸。你又有怎样的思考?希望这几天稍显寂寥的你也能回忆当年,也能写下你对自身教育的反思。 


赞74
收藏376
4年前
我想帮lz加一句,所有的经验都是来自于自身样本,不完全具备普遍意义,供参考,供了解,供学习,不建议照搬全抄😀😀😀😀
4年前
加百列大天使 我想帮lz加一句,所有的经验都是来自于自身样本,不完全具备普遍意义,供参考,供...
你说的对,个人的反思,供参考!
4年前
加百列大天使 我想帮lz加一句,所有的经验都是来自于自身样本,不完全具备普遍意义,供参考,供...
哈哈哈哈,我就觉得自家娃可能没得这么厉害
4年前
有共鸣,一段时间的放空,会给孩子们更丰富的体验和更深入的思考,那种深度给一辈子的学习劲头注满了动力。但是鸡娃时,还是很难等待
4年前
成长中的留白是非常重要的,读自己喜欢的书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自我的反思中常常感叹吸收性心智的养成离不开自由的空气。但是也会遗憾读书的过程中没有得到适当的指引,很多书读的时候乱了顺序,有些书读得太多,移了性情。所以我对孩子的读书是有做适当干预的。
4年前
花叶 成长中的留白是非常重要的,读自己喜欢的书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自我的反思中常常...
我鼓励孩子自由阅读,但读的大致范围和顺序也是要干预的,你说的对。谢谢好建议。
4年前
学习了,反观自己,要思考的还很多!
4年前
p.s.那段看懵了,是赞赏曹刿还是齐师?曹刿不是等待对方三而竭之后彼竭我盈的主吗?跟竭泽而渔又有啥关系?
4年前
加百列大天使 我想帮lz加一句,所有的经验都是来自于自身样本,不完全具备普遍意义,供参考,供...
这个最重要!👍👍
4年前
花叶 成长中的留白是非常重要的,读自己喜欢的书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自我的反思中常常...
赞成这个!我自己在学习和工作,甚至生活时,都很希望有经验的人来指点一下。
更多

推荐阅读

14岁
16岁
日志
6岁
日志
6岁
日志
6岁
6岁
日志
魔都小读者
魔都小读者
201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