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刷微博时,看到了一则让人心塞的新闻。
江苏盐城有个男孩因为调皮,弄坏了饭店里的物品,不得不找妈妈替自己赔偿。
妈妈赔偿之后,因为不满孩子的行为,就开始训斥指责他。
结果,男孩不但不认错,反而愤怒地冲上去打妈妈,还掐妈妈脖子。
这下,妈妈也彻底被激怒了,和男孩扭打起来。
还是同桌的人看不下去,上去拉开了孩子。这时,他们已经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可妈妈却还在为孩子的行为生气,不停地数落他,最后又激怒了孩子,两人再次扭打成一团。
围观的群众都说,这孩子脾气太差了,不好好管教一下是不行的。
看到这,心里头真是五味参杂。
和这位妈妈还有围观群众一样,生活中有不少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的愤怒情绪,最见不得孩子发怒。
孩子一怒,第一反应就是制止。
因为他们认为,愤怒是不好的代名词,它代表着孩子的行为不妥,脾气不好,是个不懂事的人。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愤怒,其实是孩子的求救信号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心中愤怒的最大来源,是他们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没有人爱。
孩子愤怒时,虽然面上看着气势汹汹,内心却十分恐惧和痛苦。
正如前面那个男孩,妈妈的训斥让他觉得妈妈不爱他了,他很害怕很难过,不知道如何是好。
于是,就愤怒了。
他希望通过愤怒,来引起妈妈的关注。他的愤怒行为,其实是在呼唤爱,渴求帮助。
可他妈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单纯的认为是孩子任性,欠管教。
所以她要收拾孩子,想用暴力把他的怒火压制住。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管她是输是赢,她都失去了了解和帮助孩子的机会。
一个不被允许愤怒的孩子,和一个不懂处理愤怒的母亲,注定难以共建和谐的未来。
著名教育家帕蒂·惠芙乐说:孩子的怒气,通常掩盖着某个可怕的经历。
没有哪个孩子的愤怒,是突然就有的。
在节目《育儿大师》中,有一期来了个让父母特别头疼的暴躁男孩小花。
在节目里,小花把他爱发怒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和妈妈一起出门买菜做任务,回来的路上因为又累又无聊,就发火哭闹。
或者,饭前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地砸枕头,跑到角落里大哭大闹。
大家都觉得这孩子太皮了,稍不如意就发火,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可后来大家才知道,小花3岁以前,就没跟父母在一起生活过,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
父母长期缺位,小花内心其实是非常缺爱的。
他用愤怒燃烧一切,其实都是在试探父母对自己的爱。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愤怒的背后,是爱和信心的匮乏。
如果我们一味排斥孩子的愤怒,就永远不可能看到这背后的真相。
也永远不会知道,孩子愤怒时,其实最需要我们的爱和帮助。
愤怒不可怕,可怕的是亲子联结断裂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我们睁着眼,却是全盲。
深以为然。
我们很多人,明明爱孩子爱到骨子里,疼孩子疼到心尖上,却唯独忘了去认真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曾看过一段名为「这是我见过最可怕的孩子」的视频。
讲的是家庭教育专家兰海,在帮助管教一个情绪失控的男孩。
视频一开始,男孩就已处于很愤怒的状态了。
他砸椅子,掀桌子,丢东西,攻击人,已经完全失控。
然而面对愤怒的孩子,他妈妈却仿佛置身事外。
既看不见孩子内心的呼救,也没有主动上去安抚孩子,只是冷漠地坐在一旁观望。
和妈妈失去了情感联结,感受不到爱的男孩,愈发愤怒,哭得撕心裂肺。
愤怒作为一种原始的情绪,本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存在。
如果父母忽视或压制孩子的愤怒,就会让孩子内心失去安全感,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亲子联结,也就开始慢慢断裂。
使得孩子要么变得越来越暴躁易怒,不懂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么变得过分乖巧懂事,未来形成讨好型人格。
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个网友心酸的分享。
该网友小时候,花了很长时间折了一罐纸鹤,打算送给外婆当生日礼物。
可有一天,家里来了个亲戚家的熊孩子,嚷嚷着要拿走那罐纸鹤。
网友不同意,结果她妈妈过来直接粗暴地抢走,送给了那个熊孩子。
网友瞬间就怒了,她歇斯底里的哭喊着,冲上去抢她的罐子。
结果,她被妈妈拎起来狂揍了一顿,骂她不懂事,小心眼,脾气大……
网友被打得心灰意冷,彻底断了抗争的念头。
后来,她就很少跟大人抗争了,反正抗争也没用,心也凉了。
她变成了一个“乖孩子”,但却很难再与父母亲近了。
孩子发怒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孩子内心关闭了联结父母的通道。
从此势单力薄一个人,身在人群却如孤鹤,独自背着一身伤痛缓慢前行。
这一切,孩子无力挽回。
可作为父母的我们,却是可以的。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曾在《倾听孩子》一书中,看过一个真实案例。
有个单亲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儿子生活。
有一年弟弟生日,她按照弟弟之前的要求,给他送了一件和哥哥差不多的生日礼物。
可弟弟收到礼物时,却很愤怒,他大喊:“你为什么送我这个?你心里根本没有我!只有哥哥……”
一串激烈言辞之后,他就要去摔礼物。
但妈妈没有训斥他,她看见了隐藏在孩子愤怒后的东西——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对妈妈的爱产生了质疑。
于是,她平静地说:
“我很遗憾你不喜欢它,但我的确想要送你一件好礼物。”
“我非常爱你,决不愿意伤害你。”
她边说边靠近孩子,把手放在他身上。
“皮特,自从你出生那天你对于我就非常宝贵。”
“在我眼里,你那时是美丽的,现在你依然是完美的。”
听到这,弟弟开始哭了,他们拥抱在了一起。妈妈接着说:“你想再多知道一点儿你小时候我有多爱你吗?”
弟弟点点头。
于是他们一起躺下来,互相依偎着,开始回忆往日的幸福。
就这样,在妈妈无条件的爱和认真的倾听下,弟弟彻底平静了下来,并高兴的接受了生日礼物。
心理学家李雪说,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当孩子愤怒时,我们要把它看成一种暗示,并问自己:“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愤怒的背后,定有所求。
然后,我们只需平静的,温和的,不断给予孩子爱和帮助,孩子就能慢慢变得平静。
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跟愤怒中的孩子讲道理,更不要斥责批评他。
这只会让孩子觉得,你在意的是对错,并不是他,进而导致亲子联结再次断裂。
孩子愤怒时,接纳的效果远比说教要大得多。
在美剧《小谢尔顿》里,有这么一幕。小谢尔顿突然在餐桌上发脾气,并愤怒离座。
可他爸爸找到他时,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认真的听他说狠话。
直到小谢尔顿发泄完,爸爸才走上去,坐在他身边,跟他分享他同样糟糕的一天。
并跟他说:“所以,我理解你经历的事情。”
爸爸的接纳,让小谢尔顿很快平静了下来。
所以,最后小谢尔顿对于爸爸提的建议,都欣然接受了。
一场怒火,就此彻底熄灭。
所以,面对孩子的愤怒,最好的做法是:接纳愤怒,看见需求。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才会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怀,才会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才能学会更合适的表达愤怒的方法。
李玫瑾说过:孩子的脾气,是家长带出来的。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有个好心态、好情绪、好未来。然而,再优秀的孩子也会有愤怒的情绪。
只有懂得好好回应孩子情绪的父母,能让孩子从中习得处理情绪的最佳方式。
也只有爱,能穿越愤怒,联结孩子的内心,使孩子和我们越走越近。
海子的诗《活在珍贵的人间》里写着: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这太阳,正如孩童冉冉升起的未来,这水波,恰似父母慈爱的温柔。
人间珍贵,爱更珍贵。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爱中成长,自信阳光,所向披靡。
有一位插画师在日本被称之为“鬼才”。在国内妈妈口中,对他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
有人说:“他的画风真是一言难尽。”
有人说:“看了他的画,我有一种错觉是我也能画得出来,哈哈哈。”
还有人说:“他的绘本真是太棒了。每一本我都爱。”
这位插画师叫做五味太郎,曾经是一位设计师。
而我和他的书结缘,是因为我家三岁娃正在学习字母、汉字和数学。
我突然发现,这个跨国度的插画师,居然能把那么抽象的数学和语言转化得那么生动。
所以,他最厉害的,真不是他的画,而是其中蕴含的学习思维:
no.1 《一起数数123》:阶梯式学习很重要
自从我家娃开始学数,我进入了凌乱状态。
一会儿用可汗学院,一会儿用super simple song,一会儿用摩比爱数学,一会儿用小红花……
然后,我儿子春节期间逆反了,看到数学就say no,口头禅就是:“我会做错。”
这本《一起数数123》给我和他太大的惊喜。
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了一只小熊买了吃的东西搭车以后去9只小兔子家的故事,贯穿了1~10的数字概念,甚至里面还有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孩子读得很喜欢,也非常的专注。
前五页平平无奇,小熊买东西,伸出的手指对应了购买的数量。第四页很有机心地把两只橘子放在了包里,两只还在售货员的手上,鳄鱼身边的气球的数量正好是4。
哦,店铺招牌上的也有数字哦,花店是1,草莓店是15。
第六页出现了六棵树,孩子可以找找那个车站在哪里。留心哦,画面上有藏起来的6哦。
小猫咪拖着的玩具火车是六节车厢,公共汽车是六扇透明窗户。
第七页神来之笔,公交站台正好是7个哦。
第八页的房子不止八个,小熊要找到第八个房子。读绘本的孩子们找对了吗?
第九页的房子对应了第八个房子的细节——边上有树、房顶是紫色的,墙是咖啡色的。
仔细看看房子边上的小白花,正好也是9朵哦。2朵小白花比较高,7朵比较矮。对数字的认知无处不在。
终于,9只兔子加1只熊,总共10个小动物坐在了餐桌上。这是不是巧妙地讲了加法?
接下来是数字的拆分,兔妈妈和兔爸爸每人一个胡萝卜,三个小兔妹妹一人一个草莓,4个小兔哥哥一人一个橙子。加法和乘法的精髓都在图中展示出来了。
比如:9只小兔子所得到的水果,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2 3 4=9;而4只小兔哥哥的总共得到的橙子数量甚至可以用乘法来表示:4*1=4。
接着是分甜甜圈10个人,可是却只有5个甜甜圈,怎么办呢?五味太郎引入了除法的概念,把5个甜甜圈每个都切成两半就好了。
基础数字学完了,剩下的是高阶版的数字游戏:
有认知数字,有按顺序数数……
简单的数字,在五味太郎笔下格外的有魅力。有亲和力的画风,简单但充满设计感的故事,精巧的前后呼应,这册绘本孩子爱不释手!
而其中所蕴含的学习道理非常深刻。
孩子学习的过程,始终是一个由易到难的阶梯式学习过程。
就比如学数,首先要有单个1的概念,然后是指数,再接着是数与数字符号的对应,进而是加减法、乘除法……
整个过程一步也不能省。
咱做父母的,多一点耐心,顺着阶梯慢慢将孩子引进门。
no.2 《abc图画书》:场景化思维,对知识的掌握有奇效
读了《一起数数123》,我觉得这应该是五味太郎的诠释风格吧,其他的绘本也应该沿袭这种风格。
然而,鬼才就是鬼才。万万没想到……
这本《字母图画书》走的是标志字母缩写风格。五味太郎打乱了我们平时认识字母从字母表最开始abcdefg开始的套路,把常见的缩写标志融入到了字母的学习中,也就是“学习场景化”。
比如,最直观的是wc,小孩子们经常去洗手间能看到这样的标识。标志的完整拼写也有助于孩子记忆英文单词。
右边关于h和c的诠释也非常有趣。虽然在国内很少用h和c标识热水和冷水,但是红色和蓝色进行标识都是通用的。我和孩子讲了一下“it is a hot day”和“it is a cold day”,孩子秒懂。
我儿子印象深刻的还有这页图。如今家里有私家车的人很多了,每次带孩子开车出去玩总是要进停车场,这个大大的p让他印象深刻。我只是图问他这里是哪里,他回答说“是不是停车场?”
而经常坐电梯的他,也早就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了b。我问他b是什么意思,孩子回答说:“也是停车场。”
想想也觉得不奇怪——大型商场里的b楼层还真的基本上都是停车场。趁着这个机会让他认识字,我也跟他纠正了一下说b是地下室。
还有一些标志对于三岁的小宝宝来说真的有点难了,可能要伴随着他慢慢长大,逐渐通过经验积累起来。
比如,东西南北的英文缩写。
又比如,衣服大小号sml,也是非常常见的字母缩写。
当然,还有的缩写可能带有日本地域文化色彩,我觉得有些陌生。
还有蒸汽车和超音速飞机,他们的首字母我感到陌生了,也可能是因为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非虚构类的英文书看得比较少。
五味太郎,用这本书传递的学习方法也非常的明确。
现在流行“曾国藩热”。曾国藩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就是他喜欢和知识死磕。
传说曾国藩并不聪明,如果一本书读不懂,往往用好几个月的时间去读通读透,然后再开始读下一本书。
如果在给孩子的启蒙过程中,一条路不通,可以尝试另一条路。场景化思维就是其中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管用吗?
反正我家孩子教了很久字母,突然因为wc认识了这两个字母,还认识了p和b。
下一次,带孩子去商场转,或者是平时的时候,有意识地念叨念叨那些字母标志,也许别让孩子去对应a和apple、alligator等事物,会更有效果。
03 《汉字图画书》:分组类比记忆,反差才能让知识更“萌”
原本我觉得五味太郎用英文字母作为绘本主题已经很厉害了,毕竟英文字母是全球通用语言。
没想到他居然还画了一本《汉字图画书》。
怎么说呢,我觉得比起国内不少插画师擅长用说文解字以及象形会意来展现汉字的魅力,五味太郎的插画算不得成功。
可他的特别在于他巧妙地用分类的方式,将汉字分成组,通过图文对应搞定孩子要学习的最基本的110多个汉字。
比如,父子和母女,用一页的中缝线分成了男和女。
而上、下、左、右、前、后,这些方位子也通过图画呈现的非常清晰,而是刻意对应了相关位置。
而爸爸的大肚子,是不是让孩子觉得很亲切?至少我家娃觉得很生动,哈哈!
还有一幅画串起好几个字。
我们常常用树的变化来凸显四季的变化,而五味太郎则选择了用人的活动和手上的东西来展示。
看着这些图,我们可能会会心一笑。四面环海的岛屿夏天捉鱼很正常,而富士山滑雪你应该是很有意思的冬天娱乐项目。
……
五味太郎这种认字方法并不稀奇。
他把一个个孤立的字有机地进行了分组,巧妙地运用了类比和近义词的方式用图画将它们聚合在一起。
如果更进一步,试着用蒙氏三段卡按群组和孩子温习《汉字图画书》的这些字。
比如,准备两张卡,先看纯图。
再看图文。
最后抽掉图文卡,用纯粹字卡匹配多个群组的图。
如此一来,学习汉字会不会有奇效呢?
阿甘说:“生活就像是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
五味太郎的笔下:“绘本就像是一个盲盒,你永远不知道拆开的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可是,学习却有章可循。
如果能游戏地带着孩子用场景式思维和分组类比记忆,带着孩子由易到难顺着阶梯学习知识,孩子会不会更开心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