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篇旧文:
妞在幼儿园时期,平时看的书就算不是绘本,也是隔不了几页便有一幅插图;就算插图不是五彩缤纷,也至少是黑白或者线描。只见她看书看得欢,我也压根儿没在意过书的形式。
妞渐渐长大,上了小学,我订杂志时便重新做了计划,舍弃了各种低幼画报,改订了《少年科学画报》、《童话王国》和《儿童文学》。
没过几个月,问题出现了:在这三种杂志中,妞只热衷于看前两样,对最后一样基本上是不理不睬,我提醒她,她便拿起来翻两下,等我再回头看时,她的手中又是别的书。
我问她:"我小时候可喜欢看《儿童文学》了,你为什么不喜欢看?"
妞回答得理直气壮:"不好看!"
"哪里不好看?"
她想了想,"全是字,画太少了。"
"这些故事的难度一点都不比你现在看的故事的难度高,只是没有多少插图而已。"
"可是图少了不好看!"
算了,既然现在不能接受以文字为主的书,那就先放放吧。
接下来两个月,单位上新系统,又是加班又是培训又是考试,忙得焦头烂额、昏天黑地,天天披星戴月,正常节假日也没得休,更没空管她。等到喘过气来又想起这问题的时候,小一的第一学期都快过完了。
要让妞的阅读范围从图文并茂扩展至文字为主,我唯一能想到的果然还是亲子共读,形式是我读她听,时间为她上床躺下后至关灯前,每晚读二至三页。妞欣然同意,洗耳恭听,我则察言观色,一发现到她不感兴趣就及时打住,询问意见并换成后备书单中的下一本。换了两三次之后,轮到了《绿山墙的安妮》。
这书一开场便是景物描写:" 雷切尔·林德太太住在一座小山谷里。一条大道蜿蜒而下,斜穿过山谷,路两旁密密地长着桤树,树上果实累累,活像女人头上的耳坠。一条小溪横穿过路面。小溪发源自远处古老的卡思伯特家的树林。小溪的上游流经树林时,蜿蜒起伏,急流汹涌,水潭、瀑布幽深神秘,颇具特色。可是小溪到了林德太太所住的山谷时,已变成水流平缓、循规蹈矩的小河了。"翻过页来又是:"六月初的一个下午,她又坐在那儿了。暖洋洋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亮堂堂的。房子下方斜坡上的果园盛开着白中透着粉红色的花儿,那是新娘脸颊的一抹红晕,花上成群结队的蜜蜂在嗡嗡叫着。"妞喜欢花花草草,这些文字唤醒了她春游踏青,在大自然中尽情游玩的愉快回忆,她听得聚精会神,双目炯炯,合上书后,我们不免连讨论带感慨,抒发一番心驰神往的畅想。
(上面的文摘直接复制自百度文库,实际上我们读的这个版本的翻译更加优美流畅。)
妞没提换书的事,我也就趁热打铁,一连几天都读这本,有时觉得意犹未尽,问她:"再读一页好不好?"她一定会点头答曰:"好!"
读了四、五天后,某晚我还在忙,妞在床上呼唤:"妈妈!你什么时候来给我读书?"
我回答说:"再等等,我还没搞完!"
她继续喊:"那我自己看好不好?"
我求之不得,赶紧同意:"那就自己看吧!"
过了一会儿,当我去提醒她睡觉时,她得意地告诉我:"我自己看比你读得快,以后你不用给我读了。"
正中下怀!
从《绿山墙的安妮》之后,妞不再排斥纯文字书,自主阅读的范围也自然而然地从各种插图读物拓宽到了纯文字书这个更加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