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文中这位妈妈真是焦虑得不行。我觉得天生乐观的父母真是孩子的财富。我小时候邻居家的孩子和我是同学,虽然她学习成绩一般,但他们家里永远都是笑声,好像幽默会遗传一样,什么时候她都情绪饱满,仿佛自带光环。好在文中这位妈妈有察觉力,已经在慢慢调整自己了,孩子也在向积极的方向努力。
说到心智损耗,刚和娃讨论过这个问题。高一第二周的作业量起来了,但一般还是可以在9点半前全部写完的。周四的作业略微多了些,写到了十点一刻。娃自己分析,在写物理时有点儿跑思儿了。好像是课上的实验结果,什么打点计时器的分析作业,他磨蹭了一个小时。
跑的什么思呢?他们去进修的很厉害的数学老师几天没露面,突然让班主任在群里扔了一个清华数学领军计划的招生办法,让感兴趣的同学自行网上报名。白天和同学们一聊,都觉得老师是不是在鄙视他们,他们班连个高中数学提前学完的都没有,还号称是区重点的实验班。(初中同学考上六小强的,说他们实验班的孩子基本上都把高中数学学了一遍。)这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因为这点儿事,娃心里有点儿小挫败、小不甘、小不平、小愤恨、小无奈。大概手头的物理作业没太大意思,或者难度又不是特别大,所以就腾出了一些脑力去想其他事情,作业反倒处于半自动化的游离状态。
这是很明显的情绪内耗,我们每个人都很难避免。我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情绪内耗也和孩子做了分享。当我觉得我的领导没有在我需要指导时给予必要的支持,又在出现问题后各种追责时,我也是很崩溃的,甚至越想越气,导致工作越做越不顺手。
我们换一个角度。他可能并不了解我的能力,默认我和他有着相似的从业水准,所以他可能是因为信任我,所以并没有给我以指导。又或者我在一开始没有把自己的弱势暴露给对方,也没有主动寻求帮助。所以,在换位思考后,我想,其实可以多问,尽量搞明白领导的意图,明确工作的途径。再有,不必藏着掖着,适当“露短儿”寻求帮助,这样,领导也不会安排超出我能力太多的工作给我。甚至还会主动帮我想办法提高办事能力。这样,我不再抱怨,情绪消失了,专注力增强了,效率提高了。
情绪也是一种能量,它有时是兴奋、开心、骄傲,是一种看上去的正向能量,有时是生气、愤懑、忧伤,是一种看上去的负面能量。但无论正、负,都是影响心智的澄澈,扰乱专注的能量。察觉它(我看到你了),与它剥离(我不是情绪,情绪也不是我),和它共处(允许情绪的存在),接纳它(和情绪说你好),陪伴它(你辛苦啦,原来你这么强大,我愿意听你诉说),和它说再见(好的,我看到你变弱了,想要离开了,那么再见吧)。让情绪自然流动起来,来则来,走就走。这是最好的状态。
但有时候我们就是爱钻牛角尖,就是和它无法分离。那就想办法先全部接受下来。你冥想也好,你深呼吸也罢,你扔枕头、捏减压玩具也行。待情绪不那么强烈的时候,当你可以正常思考的时候,想想出现问题的原因,或者跳出来,站在对方的角度、站在历史的角度、站在宇宙的角度,变换你的惯性思维模式,那么情绪就距离开不远了。
叶修老师教过大家一个概念,叫“过去的余波”。当你能够意识到你脑子里盘旋纠缠的一切,只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余波时,放弃它,不要让它伤害你。让过去发生的随过去远走。不念过去不惧未来是一种大智慧。
娃马上也举了一个例子,说见到一位不同班的同学,娃主动打招呼,说咱们认识一下吧。结果这位同学说,我已经听我的那位朋友说起过你了(那位朋友娃很熟),他说你很“二”,你可以去骂他。娃一开始有点儿蒙了,被他带了节奏,想这位他们共同的朋友为什么这样评价自己。后来想到他自己在军训时嗓子哑了也要使劲喊口号,做动作一板一眼。口令听错,跟着前一排同学走出去还反得了教官表扬,说是动作最标准态度最认真。还有领奖时自己跟错了队。凡此种种,好像也确实挺“二”的,所以很快就没了怨恨,恢复了平静。
我听了也很为娃感到高兴,确实有所成长啊!
人为什么要修“慈悲心”?它就像汽车的安全气囊。当矛盾和冲突来袭,当情绪爆发之时,你有“慈悲心”这个减震系统,不会立刻火冒三丈,和别人干起来。然后我们才能继续思考。这件事换个角度讲,一个同学要主动认识你,你上来就用别人背后的议论批评他、戏谑他,这说明了什么?至少是在与别人交往这方面很不成熟吧,其实是你很“二”好不好!或者不必换位去思考,“无友不如己者”,这样的同学,还不太能匹配自己的“段位”,他的话实在构不成烦恼,一笑置之就好。或者用一句幽默风趣的话来“翻篇儿”,或者追问一下他,你知道“二”是怎么来的吗?引出一个中华小典故,不是也很有趣吗?
回到老师的葫芦里面“卖什么药”的问题。我们猜想一下。老师能有什么想法呢?开学时已经调查过大家的进度水平了,知道你们没这个能力,但既然已经知道了这样一个结果,为什么还要发群呢?不是瞧不起你们,也不是鞭策你们。大概率是一位老师的认真负责而已。既然已经收到通知,那就群里转发一下吧。信息的公开透明总是要做的。不能因为觉得自己的学生没这能力就剥夺了你们的知情权,否则才是真正的瞧不起你们。
我又跑题了。我不知道她应不应该进“尖子班”,我也没有办法安慰那篇文章中的焦虑母亲。如果眼睛总向上看的话,焦虑是必然的,一山更比一山高。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基因、身体素质、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亲缘关系、生存环境、社会生态……哪里有真正的平等可言?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又何必要比较呢?有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高中的优秀孩子往往在这三点上都非常出色:习惯、品质、思维。奇怪吗?里面并没有成绩,但它们却决定了一个人可以到达的高度,或者说,成绩是这三者必然的结果。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和孩子一起“悦纳”,接受一切困难、一切不如意,想办法去迈出自己的一小步,然后一小步、再一小步。。。能接纳和信任自己,也能接纳和信任别人。这一切都是你我的修行。
祝您——修行愉快!
【娃的情况】中规中矩初中“尖子班”毕业,重点高中“尖子班”即将毕业。
向娃抛出这个问题,她说必须去啊。
我说你们初中的时候不是有个小学学霸,进了好班不适应么?
娃说,进了才知道自己行不行啊,大不了再退出来呗。
娃的一个高中学长,高二重新分班的时候进入第二层次的班,每天生活不开心,找不到自我,感觉让人窒息的碾压,主动申请退到第三层次的班(总共就三个层次),如鱼得水,最后高考去了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