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赞同蒋勋的观点,他说《红楼梦》是最好看的青春期教育读本。《红楼梦》把人们不敢说的、不敢写的、不敢讨论,非要遮遮掩掩的那些青春期才有的东西全部大胆地揭示出来,展现在你眼前。
男孩子的第一次梦遗、少男少女间性的初体验、男孩间的爱慕和尝试似乎都相当离经叛道。作者以异乎寻常的宽容和悲悯的态度,包容着少年的困境和乖觉。这是我们家长很难做到的大度。
王夫人第一次见到林黛玉,看到这位少女的美,就是那种所有母亲都会产生的防备之心,就立刻给她打了“预防针”,说宝玉是“混世魔王”。你再看贾政打儿子时,她第一个冲过去,真正所有母亲都会有的那种“护”。同时勾起了她对死去的大儿子的深深思念,让同样做母亲的我禁不住悲从中来。
贾政也曾年少轻狂,但他一旦为人父,就收起了年轻时的荒唐,一本正经起来。对儿子之严,各种看不顺眼,甚至不惜用“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这门”来呵斥宝玉。我经常觉得父母对子女的恨,很多时候也是对自己的不满的延伸,对自己的无力和无能的一种愤怒。现实中这样的父亲并非少数,有时候真得让人觉得无奈又可怜。
林黛玉为什么成天和贾宝玉斗气,天天哭?这一方面是神话前缘的“还泪”,一方面是青春少女对爱的一种反复确认,“你到底爱不爱我?”当她终于明确了来自宝玉的视若知己式的忠诚,她就变了。她身世凄苦,父母早逝,没有人能为她保媒牵线,这段无法结果的爱情让她觉得自己有如飘萍,那种无依无靠、完全没有未来的爱怎么能不让她含悲带怨。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和他对每一个人物的精雕细琢,不带滤镜地仔细刻画有关。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力透纸背。
那些少男少女们的隐秘心事、富贵闲人的痴痴怨怨,写尽了青春期不被理解、无处宣泄的情绪。父母的不理解甚至隔阂。自己那种认为自己长大了,什么都想去尝试,实际上又没有长大,还要往长辈怀里钻,需要慰藉的复杂心态。
虽然一个圆桌里面只有一个答题会给分数,但我实在不忍“随他去”的观点占了上风。就算不给分了,也还要来闲话几句。还是那句老话,读书别太功利,读出味道,读出自己喜欢的感觉,才不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