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学习有利有弊。
利的方面自然不用说,《绝非天赋》提到精英阶层的孩子六岁读书时的听力词汇累积量是三千万,中产阶级是两千万,贫困阶级是一千万。在学龄前为孩子累积这些词汇量有什么用呢?实际这就是日后孩子学习学校内各科注释的“基础值”,也就是起跑线。
家里父母经常讨论文学历史的,这些词汇进入孩子的大脑,日积月累,学起诗词来更容易上手;家里父母理科有造诣,很自然地在家里讨论相关的知识,这些词汇都会慢慢被娃吸收和理解,日后读到同样领域的内容,就会迅速基于知识网络更新自己“一点点不懂”,这类孩子表现出来就是学得快,一点就透。
但究其根源,就是基础知识的累积值的不同。
很多实例又反映了如果都提前学了,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这无疑是必然存在的,所以超前学习学的东西,我觉得还是要把握好度:
1、结合学龄前孩子的特点,把“古板的教”包装成“不露痕迹地教”,很多知识不用真的学到什么程度,点到为止;
2、扩大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教会孩子感受不同的内容并且学会问题探索比获得信息和知识本身还要重要;
3、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起跑线,绝非天赋的那则研究说明,和孩子聊天和伴侣聊天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孩子听力词汇量的累积,所以鸡娃真是很考验父母,你以为照着教科书提前教娃就能帮孩子学得好学得快,就会忽略帮助孩子从不会到会建立克服困难的自信的重要性;你以为教会孩子使用套路做题就能拿个好分数,以正确率为标杆衡量孩子的学习成果,就会忽略了给孩子自己琢磨和发现规律的机会,后者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你以为有好的成绩孩子自然而然地产生内在驱动力,就会忽略了带领孩子真正感受学科之美,发现学科之美而产生真正的兴趣。
以前上东南大学的王步高教授的课,这位教授说了一句我至今都时常琢磨的话,他说:
“所有立竿见影的技能,都是小技能。”
时间管理现在很热火朝天吧,从职场人士到孩子学习,很多人都理论行动一起上,并且为结果沾沾自喜,然而,久了就会知道,这种有标准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教了包会的小技能只能帮助执行者快速完成不用动脑的事,引起多巴胺分泌产生勾清单式的快感,对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效果有限。
难的是什么呢?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些你压根没有一套标准包治百病,一看就会用,一做就有效果。闹到最后,语文老也学不好,数学老也拿不了高分。而更深远的影响,则是一说到写作就头疼,讲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会,学一是一要不断地用很多领域的基础知识铺垫自己的知识漏洞,而不是学一及三,触类旁通。
所以超前学习,不是学与不学的问题,而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弄清楚了才能更好的无痛鸡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