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0后,我们那个年代好像没什么鸡娃的概念,大多是放养。
我妈是中学老师,身边教师子女不乏优秀者,自然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常常会拿来比较,不过那时候比的不是如何鸡,而是人家孩子会学又努力,似乎越是不需要父母管还自己学得好的,就越值得骄傲。
我妈几乎没给我开过家长会,没辅导过学习,没管过我的作业。我开家长会的时候她也开家长会,所以基本都是我爸去。我爸比较闷,甚至老师讲的内容都不一定完全传达,我爸更多是陪伴。我写作业他读小说,我想打游戏他背着我妈买游戏卡带。我妈则认为,她不管,孩子还学得好,就可以跟别人吹“孩子省心”;学不好,自然是孩子不努力,耳刮子“五指山”是少不了的。
所以我从小是以“让大人省心”为目标,我不懂为什么要考双百,为什么要当三好,为什么要争班干,为什么要考重点……我只知道,我必须“优秀”,“省心”,如果考不上重点,我就完了,我必须考上大学,考本科……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我的人生规划就到大学为止,至于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以后,我不知道。
从小学到大学,我也没有什么系统的学习方法,上课听讲课后做作业,考前临阵磨枪……所有的努力都是源自我的恐惧——“考砸了”。“考砸了”是120分考了100分,是有人全对而我丢了2分,那对于我相当于不及格,那意味着不“优秀”不“省心”了。人家或许为了争第一,或许为了得奖学金,而我只是为了不能“砸”。就这样,我也算顺风顺水的到了大学阶段。
我妈最喜欢跟人家说的就是“我闺女从小到大就省心,自己学习,自己考学,从来不用我管。”
到了大学,我反而不知所措,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不知道四年以后何去何从,不知道自己兴趣所在,也不知道我擅长或喜欢什么,连专业也是闭着眼睛选的,“挂科”成了我新的恐惧,靠着不挂科的驱动我还拿了奖学金,但其实我好像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找工作时直接放弃本专业领域。直到毕业,我对未来还是完全没想法,就茫茫然然在社会上撞得鼻青脸肿,咬牙不说是最后的“省心”了。
对于我的孩子们,我不要他们省心,倒更希望他们多跟我抱怨,让我了解他们的感受。我要不要求他们考满分,考第一,“发现问题就是成功”如果能解决问题,那就太棒了。我和娃爹,自己没有什么成就,也不是大富大贵,能做的就是帮孩子做好“准备”,准备健康的身体,准备适合的学习方法,准备对未来的规划……在我们能力所及让孩子们多感受,多尝试,尽量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也不算鸡娃,只是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