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来自曾奇峰的《曾奇峰的心理课》。曾奇峰是国内心理学精神分析领域的引领者。
里面提到的两种投射。我自己仔细分析过,我就是第一种。但这也是错觉。从数据出发,我一个高考大省的211本硕的理工科学生,怎么会觉得自己数学不好呢。但我就是这么认为自己的。当我识别到其实问题是出在我对自己的认知出了偏差,然后又投射到孩子身上,才会产生这种暴躁的情绪。
所以,分清楚“敌人”来自哪里,才能在哪里防范。如果判断错了方向,总觉得这种场景和模式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这就是提醒我们把“敌人”的方向搞错了。
我生气,我就要对我的情绪负责,而不是觉得别人应该为我的情绪负责。分清楚我为什么生气?看表面是孩子让我生气,但本质是我对自己的“无能”生气,进而我发现是我对自己的视角不全面引起的错误判断,而无法肯定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投射就消失了。
我觉得看心理学的书,对自己诚恳,真实,是孩子给我们带来的礼物。虽然,这个礼物的包装很丑陋。#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