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孩子的观念变化,你处于哪一阶段? -pg电子试玩

2015
2018-3-27 23:11 原创 · 图片10

绘本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儿童文学是个很有意思的领域:它的创作者和受众是两拨人。

成人文学,无论何种流派,何种思潮,毕竟是成人自己的内心想法的体现,观念和体验的链接至少在个人身上并无障碍。

儿童文学就不一样了,它的创作者成人和受众孩子是两个天差地别的群体。这样一来,对儿童文学的本质起绝对影响的就是成人对孩子的观念:

孩子是什么?

是缩小版的成人,还是成人的胚胎?

孩子生而有灵吗?

是一张白纸,还是预装复杂系统的计算机?

孩子怎样学习?怎样思考?

……

儿童观不仅制约和引导着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影响着我们与子女的互动方式,往大了说,一个社会的儿童观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未来。

这篇,小喵就以《经典这样告诉我们》中的相关内容为线索,和大家聊一聊几百年来成人的儿童观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经典这样告诉我们》:作者 朱自强

一、儿童是缩小版的成人

周作人先生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观有过这样的简明概括:

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做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做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青年时代的周作人

是的,历史上的周作人不仅是我国伟大作家鲁迅的“败家弟弟”,他更是中国研究儿童文学的第一人,也是树立“儿童本位”观念的第一人。正是他最早让安徒生童话走进中国孩子的视野。

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是一样,人们并不承认儿童具有与大人相对不同的独立性,而是把儿童作为“缩小的成人”来看待。

人们只承认幼儿时期的特殊性,对儿童则要求他们尽早和成人一起进行劳动和游戏。这样一来儿童变成了年轻的“大人”——中世纪没有儿童。

在俄国和亚洲国家(除日本),近代社会儿童观因多种原因没有取得发展。

欧美发现儿童时代以后,俄国仍处于契诃夫笔下《万卡》(遭受老板毒打的学徒)所描绘的时代。

而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百分之九十以上儿童显然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儿童时代。而在建国后,“儿童本位” 这一“超前”的理论不仅一直名声不佳,更是在极“左”思潮盛行之时,被扣上“反动”帽子来批判。

接下来所聊的,主要是近几百年来,西方“儿童观”的发展过程:

二、用说教来“拯救”儿童

17世纪,作为“读书阶级”的中产阶级清教徒崛起。从基督教“原罪观”出发,他们感到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是燃眉之急。

他们认为新生儿就已带有原罪痕迹,只能靠无情抑制其欲望和顺从父母及教会长老才能得到拯救。帮助儿童走正道尤其重要,因为儿童生性抱有的欲望最强烈,所以他们最容易上当受骗,沦为撒旦攻击的目标。

其中最极端的甚至会告诉孩子:由于人生来就染上罪恶,如不乞求神的慈悲和恩宠,死后就会和恶魔一同被地狱的劫火焚烧。

这个时期的儿童读物主观目的是要带给儿童以快乐的,但由于对儿童观上缺乏对儿童心灵的科学认识,客观上还是一种压抑儿童天性、束缚儿童成长的教训主义文学。

三、“白纸说”及 左右摇摆的卢梭主义

17世纪就有人提出的与“原罪”说完全相反的“白纸说”:认为儿童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凭你在上面涂什么就是什么。

18世纪给儿童观带来最大贡献的当属卢梭,他是一位性善论者,对清教徒的原罪观批判最为彻底。

启蒙时代法国思想家:卢梭

他认为儿童代表着人的潜力最完美的形式。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们去探索自己的天性,去探索周围的环境。他认为“愉快”是孩子内在和谐的象征,儿童的感觉愉快比认识abc更为重要。

这样看来卢梭的理论和产生于20世纪初,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蒙台梭利的学说极为相近。可卢梭的教育思想却不止这些,他宣扬了没有束缚的教育以后,却又主张教师应该监督孩子的每个行动,必要时还需要强迫学生进行不自然的体验,让学生无条件的认识真理。

讽刺的是,训教主义支持者中有一部分人正是受到卢梭教育论影响的作家。

训教主义思想在18、19世纪依然存在:在丹麦,安徒生出版他的第一册《童话集》以后,在评论者那里得到的是迎头泼来的冷水:“这些童话会逗乐孩子,但它们决不包含什么有教益的东西。”

排斥具有幻想力、想象力文学的这种现象不止发生在欧洲:

在日本“作诗不如种田”这种思想长期存在于民众之中。

1931年的中国,国民党政府湖南省主席曾咨请教育部长查禁儿童读物中的“鸟言兽语”。

苏联前期,幻想作品也遭到了强有力的压迫:不能有幻想和编造的故事,必须百分之百地讲述现实生活中的事实。

四、浪漫的“童心主义”

18世纪,追求人类精神奔放、解放的浪漫主义文学也给19世纪的儿童观带来了极大影响。其中最能反映儿童观的变化的,是华兹华斯的诗歌《虹》中的诗句:

“儿童是成人之父”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认为:幼儿具有的能力包含着与神相似的创造力和内宇宙。这种能力虽然会随着长大逐渐失去,但也会在生命结束前有所存留。可以说儿童是人的原型,成人只不过是儿童的变化。

与之相伴随的是一大批对“童年”抱有极大热忱和迷恋的文学作品,例如,童心主义的上乘佳作《彼得.潘》就反映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饥渴和对成人世界的心理逃避。

但很多童心主义的追随者所创作的作品只是简单、表层的赞美纯洁无暇的“童心”,把儿童与真实的人生割裂开来。它们的兴奋点在于将“儿童世界发现的价值”用于深化和提高成年人自身的人性上。

这样的作品并不是为儿童创作的,只是满足了成人对童年时代的意淫而已。

五、儿童本位

相信没有一对父母会认为“纯洁无暇”是一个特别适合形容自己家孩子的词语。

蒙特梭利等教育者把儿童看做独特文化的拥有者:他们既不把儿童看做需要预设和训诫的未完成品,也不是仅从成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去利用儿童。而是从儿童自身的原出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

20世纪重要教育家:蒙特梭利女士

20世纪初,即使在压抑人性的封建道德十分顽固的中国,也出现了周作人这样持“儿童本位”观念的作家。

我们相信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到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改正。

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使各期之儿童保其自然之本相。

“信任儿童的本性”可以说已经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共识。之前从未出现过的,战争、性、贫困、阶级差别这些题材如今都堂堂正正地在儿童文学中得到了表现。

然而“信任儿童本性”的文学必须直面“性恶者”的诘难:

小孩子为何会残忍虐待动物?

3、4岁的大宝为何会把玩具摔在亲弟弟妹妹的脸上?

是道德沦丧,还是人性的泯灭?抑或只是孩子的“好奇心”和“证明被爱的需求”!

尽管在总体上,人类的儿童观的变化呈现出发展、进步的过程,但是,历史上落后的儿童观并不会因新的儿童观的出现而一下子消亡。

对儿童的认识是儿童文学的根本出发点。纵观20世纪以来的绘本发展也不难看出,最近100多年里,儿童观仍然在继续不断的更新、迭代:

1901年,波特小姐在遭到六家出版社拒绝后,自费出版《彼得兔的故事》,250册一上市便抢购一空。

但给兔子穿上衣服这种“荒唐的表现方式”还是受到不少批评。

隔年,曾拒绝过波特的沃恩公司正式出版了《彼得兔》,这是公认的第一本现代意义的图画书。


1947年,玛格丽特. 怀兹.布朗的《晚安月亮》问世:细数房间里的事物,对每一样东西说晚安。

这本给孩子无限温暖和安全感的睡前绘本,以及其背后“此地此时”的创作思想遭到主流评论的诟病,10多年间销售量少的可怜。

直到听着《晚安月亮》长大的孩子长成大人以后,它价值才真正被正视起来。如今,它已经成为最经典的睡前绘本。

1,4级goodnight moon16422人有 · 评价8119 · 书评147margaret wise brown(玛格丽特·怀斯·布朗) 著;clement hurd(克莱门特·赫德) 绘harpercollins / 2000-08


1963年,莫里斯桑达克出版《野兽国》,他选择了用一种全新的观点来描写儿童,荣获凯迪克金奖。

但本书出版时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凶猛的野兽、孩子对妈妈说“我要吃了你”,这些负面的东西在之前图画书中从未出现过。有人质疑这些会吓到孩子。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野兽国”成了无数孩子向往的地方。奥巴马总统最爱的绘本就是这本《野兽国》。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说:因为这本书,图画书成年了。

野兽国13647人有 · 评价7747 · 书评106[美]莫里斯·桑达克 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 2014-06


1969年,艾瑞卡尔代表作《好饿好饿的毛毛虫》问世,这只毛毛虫一出版就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但当时,这本介于“图书”和“玩具”之间的绘本一直遭到成人甚至图书馆员们的轻视,这本“全世界孩子最爱图画书”也并未在当时获得任何一个图画书奖项。

今天,依然有很多父母有这样的疑问:给孩子看那种“好玩儿”的绘本有什么用?一点教育意义都没有啊!

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小喵总觉得不知从何说起。

但如果你综观人类儿童观以及儿童文学的发展,相信心中自会有答案吧!


赞5
收藏8
6年前
时代确实在一点一点发展
6年前
时代实是在发展,但感觉人心却在时代发展中一点点迷失。
6年前
也许以后还会变化,越来越有经验,越来越完善
6年前
儿童文学的滋养不能以有用论为标准
6年前
我的观念已到最高境界-“儿童本位”。我就喜欢那种没有说教,仅仅好玩有趣,画面美的绘本。也喜欢具有哲理性,意味深长的绘本。
6年前
岁月静好,静水流深。

推荐阅读

8岁
日志
11岁
日志
18个月
日志
6岁
日志
日志
11岁
日志
14岁
日志
4岁
8岁
日志
7岁
日志
16岁
日志
小鱼玩儿绘本
小鱼玩儿绘本
2015
作者热门日志
 赞1 · 收藏13
 赞1 · 评论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