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因为要捐书给一所幼儿园,开始收拾自己曾经购买的各种教育类、身心灵成长类书籍。很多书只读过一遍,有的读了不止一遍。本来还想挑一挑留给儿子,现在看是没这个必要,他的娃留他自己教育去吧。如果未来他会问我做为家长的成长经验,问到我读过什么书,我倒是可以推荐几本给他。为了未来回忆起来不那么费劲,我打算简单mark一下。
娃的诞生之初,麻爪儿妈妈准备的都是诸如《育儿百科 定本》、《dk育儿百科》之类了解孩子身体成长、疾病应对之类的书,关注的都是冯德全早教系列的各种技法,甚至鸡血地读了《早期教育和天才》、《卡尔·威特的教育》。但如今回转头,发现最初上岗最实用的指南还是孙瑞雪。
她的理论来源于蒙特梭利、卢梭、皮亚杰……如果有时间可以读读这些大师。当然,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那么多时间。孙瑞雪的书就是最好的归纳总结,那些大量接地气儿的实例,让我们迅速get到育儿的核心: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敏感期理论系统。
当年接触到这套书,娃已经上小学,连呼相见恨晚,可惜没有后悔药可吃。
《完整的成长》至今读来仍觉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父母的成长并不因为孩子的到来就结束了,最好的成长是与孩子一起,并借助儿童的成长审视自己、修复自己,进一步深化感觉体、情绪体、心理体、认知体、精神体的全面成长。同时,关注孩子的六体成长,培养一个真正完整意义上的成人。
很多父母在生命之初并未关注这些基本的成长内核,相反地,关注点只在学了哪些英语词汇、会数了几个数、能背几首诗这些表面功夫,可以说是舍本逐末。小学以后发现的各种问题并不在小学形成,那些是未来的果,因都是0-6岁种下的。明白这个的人才能气定神闲,实践慢养。我认识晚了,叹一口气,暂且把这条经验教训记下来。
娃上学以后,我看的是《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人说这些都是因为孩子成功而火起来的妈妈所写的回忆录。没有哪本书能解决每个家庭的每一个问题,我们在赞叹这些成功妈妈的时候,往往止于她们与我们的不同。所有我们遇到的麻烦和棘手问题,恰恰是等待我们提高的跳板。这些成功妈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但唯独代替不了我们的独立思考。察觉力往往比这些书籍来得重要,但从学生到老师总要有个过程。给孩子一点儿成长的时间,同时也是给我们自己留下成长的机会。多读一些总是好的。
很久以前借别人的书读过,有了这本图文本,还是入手了。后来某一天,因为类似漫画,孩子也感兴趣地信手翻翻,于是活学活用地评价我的所作所为起来,倒是对我的一种监督,很是有趣。
虽然很多人对尹建莉持有异议,特别是关于“自闭症”的话题,甚至发展为网上的论仗,但都不能不让我对她的书籍予以诚恳地褒扬。杜威、弗洛姆、卢梭、蒙台梭利、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陶行知……都是她前进的动力。这个妈妈强大之处,在于像海绵一样,不断完善和壮大着自己,把育儿从经验到理论,到做成自己的事业。她的每一本书都印证了她的成长,这成长本身就让人钦佩。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诚如是。我读了很多遍,这本书的目录简单了解一下就可以知道,从婴儿期到学龄期,都有指导意义,很多问题的阐释都很有些四两拨千斤之力。
察觉力弱的人特别需要别人的启发,这本问题集很适合。很厚,涉及到育儿、家庭的方方面面。总有一个问题是你百思不得解的,来这里翻翻好了。
这本书也是我反复读过的,洪兰教授通过她在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科学育儿指引了前进的方向。那些误区、那些旧观念也许正把我们带向我们期望的反面,还好有洪兰教授用她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科学数据坚定了我们科学育儿的信心。每一页都有启发,每一页都带来思考,每一页都散发着理性的光。
表扬会摧毁孩子自信?少睡一小时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我们的教育方式正指导孩子走向诚实的反面?越聪明的孩子,智商变动幅度越大?游戏才能成就自制力?父母冲突,怎么才会不伤害孩子?10个专题,每个都让人把嘴张成o型,很有趣。
一位朋友送的,据说是他的朋友翻译的。并不觉得翻译得多好,但给了我另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游戏力,这真是我们一本正经的大人们特别缺乏的能力。我们越长大,越远离本真,连游戏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都几乎丧失殆尽。这种帮你找回本真的游戏能力的书火了,真不知道是一种庆幸还是一种悲哀。同样的,还有这样一本: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5230人有 · 评价364 · 书评58
我们这些家长,真得连“听”和“说”都需要别人指导了?这真是指导到细微末节了啊!但却通过这些细枝末节,让我们看到说和听背后那些常常被我们忽视的东西--爱。你以为的爱为什么在孩子看来并不是爱?也许我们真该学习一下了。
小说体的身心灵修习书,让我们察觉并保持好对自己当下的关注。所有外在的世界,以及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都是我们内在的投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中的很多问题,往往出自于我们对自己失去察觉。找回自己比强求他人更重要,记得要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
触及我心灵的一本书,当初看完还热血沸腾地发了圈。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童年时代留下了或多或少的伤痕,这些伤痕也会累及我们对待下一代的态度和方式。什么是真正的爱、怎么建立规则、如何陪伴……做为婴幼儿教育专家的孙瑞雪说的,和做为心理咨询师的李雪讲给你听的,会有不同的感受,却传递着相同的信仰。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请在生命孕育之初,读读这本书。
看得我泪水连连。当年那个受伤的小孩儿,在阅读的过程中,重新返回了自己不能或不愿面对的童年,和自己的父母和解,和自己和解。希望儿子未来可以不再需要这本书的帮助,但也许他的内心深处,也受到过哪些因我而起的伤害?谁知道呢!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都需要认识我们的原生家庭,接受之,疗愈自我,让自己成长。
我是在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中走过弯路、吃过亏的。当然我们也从音乐启蒙中收获了很多,融洽了亲子关系,愉悦了我们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心灵。音乐有治愈能力,也有升华能力,它让我们感受到真善美,让我们多了表达自己的方式。音乐是儿童教育、人文修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遇见对的那本书绝对是我们的幸运。
关于儿童阅读,我很喜欢汪培珽的《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如果让我留下一本关于绘本阅读的书,我想可能是这本:
从亲子阅读跨入独立阅读,曾给我很大启发的是这本:
好书太多,无法一一陈列,择其一二记之。我对教育的理解,一方面来自于自己的体验,更多的方面,来自于前人的给养。感谢这些阅过留痕的书籍,让我的育儿道路不孤单。也感谢这场育儿路,给了我重生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