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我最关注的育儿话题之一。从女儿11个月起,我们就开始了“亲子阅读”之旅,读书贯穿了女儿双语启蒙的整个过程。随着孩子进入小学阶段,“阅读”这个曾经得心应手的老题目却让我困惑起来。
女儿很喜欢看书,是班级里有名的小书虫。我却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阅读方式——把读书作为消遣,沉浸于曲折的情节或细腻的描写,阅读的过程缺乏思考和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在女儿已经养成看书习惯之后,我该如何引导她学会更深入的阅读呢?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是另一个给我带来更多困扰的问题。
2014年孩子进入小学,我开始教她同步使用加利福尼亚小学教材。一年级的science(科学),每一课都在重复“观察、提问、做计划、实施、记录结果、反复实施、得出结论、交流”这8个步骤,将科学方法反复灌输给学生。
当我看到这8个步骤时,不由得苦笑自己弄明白这个方法竟用了三十多年。2012年撰写mba毕业论文时,我自认为初稿写的无懈可击,有问卷、有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有理有据。然而,我兴冲冲的将论文初稿提交上去,却遭到了导师的当头棒喝,她直言整篇论文完全没有逻辑可言。这篇论文最终大改了两次,真是脱了一层皮才通过了答辩。
这件事刺激到了我。无论如何,我也接受了近二十年的正统教育,竟然不具备基本的研究思路,这真是赤裸裸的讽刺啊!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在对孩子的培养上,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补偿大环境的不足,帮助孩子保有洞察问题的好奇心,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帮助孩子不是习惯于接受知识和观念的灌输,而是通过思辨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
带着困惑的阅读总能有不一样的收获。小花生网发布了一系列介绍国外教学常用的阅读、写作工具的文章,缘此我初步接触了think map(思维导图),发现这个工具很贴近女儿当前阶段(小学二年级)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并冒出了教孩子使用思维导图来辅助阅读的念头。我计划每周针对女儿喜欢的书设计一张思维导图,然后指导孩子来填写,先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引导她掌握8种思维导图,然后再慢慢过渡到与女儿共同设计制作,直至她能够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
我选择了《judy moody and friends》来做第一套思维导图,一个原因是女儿最近很喜欢读,此外这套初级章节书故事情节简洁、生动,应该比较适合用于思维导图的首次尝试。
对于多数按照情节发生顺序娓娓道来的故事书而言,几乎“天生”适合用流程图(flow map)来表现。然而我的体会是,真正将故事逻辑可视化,尤其通过思维导图画出一个故事的精髓,达到对孩子有所触动和启发,在脑图的类型选择上需要好好动一番脑筋。
比如在judy的第一个故事《jessica finch in pig trouble》,虽然只有judy和她的朋友jessica两个主要角色,但小情节、小细节却很多。经过反复阅读,我发现其中有一个承前启后的情节,前后很多情节都被这个关键事件连在了一起。因此,我决定选择能够展现故事因果关系的复流图(multi-flow map)来表达第一个故事。
开始计划做这件事时,我有点儿担心孩子会不会排斥——毕竟之前我们没有做过这么复杂的“阅读”。没想到女儿见到第一张思维导图时非常的惊喜,表示简直等不及来完成了。在我的启发下,她很快从书中找到了导致这个关键事件的三个原因,并想到了事件引发的后果。她逐字逐句撰写了草稿,从书中查找了拿不准的句子,我帮她修改了几处时态问题,然后由她誊写在思维导图上。
做完这些之后,女儿问我知不知道judy的俱乐部牌子上“t.p.”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书上还真没什么直接的线索。女儿得意的告诉我,“t.p.”是“tiny pig”的意思。“你破解了一个侦探题目啊!”我由衷的赞叹,并请她设计一个图标来展现这次成功的“破解”。女儿认为大烟斗是侦探必备,所以就有了帐篷左上角的这个设计。
尝试的过程中我发现思维导图并不简单,8种图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逻辑表达形式,有些逻辑关系对于孩子而言很抽象、很复杂。好在有故事作为实例帮助孩子来充分理解这些抽象的关系。比如,对照rocky的四次魔术表演、四次均以失败告终,她很容易就弄清楚了桥图(bridge map)所表达的类比、类推关系。
在应用桥图的设计中,我做了一点延伸,用下“三角 but”来表达这种关系的扭转——之前四次魔术均失败了,而最后一次魔术表演很成功(victory)。不知道这种变形在脑图的运用中是否“被允许”,这个恐怕需要在后续对脑图的学习中加以验证,也期待朋友们给出意见、建议。
我的体会是:理解了故事的整体结构、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够选择适当的思维导图类型;填写的过程并不简单,孩子需要重复阅读,借助思维导图理解故事的整个脉络,才能够完成任务;“想的到”与“写出来”还有一定距离,这个过程中需要孩子反复揣摩、提炼语言。
意外的收获是,女儿对这种形式非常感兴趣,共同合作完成思维导图,使得她充满了成就感。她开始主动参与更多的制作环节,积极的帮我“出谋划策”,比如“侦探环节”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的保留项目。尽管我们只使用过两种,她已经缠着我讲完了所有的8个类别,非常好奇我在接下来会选择用哪个图表现她熟悉的故事。反复阅读judy的故事也激发了孩子对英文阅读的兴趣,她终于不再一边倒的只选择中文书来读了,英文书在她的自选阅读书目中占了一席之地。
遗憾的是,这一过程没有其他小朋友的共同参与和分享,如果几个孩子共同完成,想必思维的碰撞更加精彩。“communicate”(交流)的过程,对于提高孩子的表达、演讲、应变能力,帮助孩子重新优化语言和思维,是无可替代的啊!
期待更多爸爸妈妈的意见,期待更多孩子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