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鸡”大的娃当妈后,会是推妈吗? -pg电子试玩

2012
2009
2021-5-2 15:22 原创 · 图片10

最近的朋友圈和公众号里议论最多的就要数最近热播的《小舍得》了。电视我一集没看,通过各种公众号了解个大概,讲得就是一个鸡娃家庭和一个佛系家庭的大比拼。看来看去,无非是制造更多的焦虑而已。             
 

这么多文章中,上面这个标题深得我心。    
 

以我的成长经历为例,个人觉得鸡娃和佛系之间的第三条路才是当妈最好的出路。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都是普通人,只是我的母亲性格比较要强,用现代的话说,她就是典型的推妈。“荤鸡”方面,我很小的时候就会每天自己出卷子让我做,后来又安排我上学校的奥数培训班。那时候的数学老师真好呀,补课都不要钱,放学还让我们到她家去,不仅给我们补课,还给我们做饭吃。除了学校里的奥数班,有一段时间,妈妈每个周末还会带我去市实验小学上数学课,当时去一趟坐公交车路上要开一个多小时,我在里面上课的时候,她会在外面打毛衣等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她还专门给我请了家教,让我备考外语学校。可惜当时差了十几分,没考上。

除了奥数比赛,我还参加过钢笔字比赛,画画比赛等。“素鸡”方面我妈也不落后。我很小的时候,她会自己做娃娃给我自编自演木偶剧。5岁开始让我练毛笔字,幼儿园的时候就安排我主持节目,小学学跳舞,学画画都学过好几年。打鼓,吹口琴,打乒乓球我也都尝试过。

三十多年前,物资生活并不丰富。我妈妈爱时髦,在杂志上看到了漂亮的衣服样式,她都会给我做。我经常会有新裙子穿,引得同学老师羡慕。

母亲也很爱玩。我记得小时候,夏天的周末,她会在头一天准备好吃食,第二天一大早,爸爸骑着自行车,前面带着我,后面带着她,我们一家三口去郊游。初中的时候,她还在暑假帮我请假,不补课,带我去北京,青岛旅游。

在生活上,她和父亲也对我无微不至。从小到大,家里的家务活都是她和爸爸做的,到我23岁出国前,我从来没有做过家务,做饭,洗衣粉,收拾屋子,他们俩都代劳了。家里的水果,除了香蕉我会自己剥着吃,苹果,梨这类带皮的水果,都是父亲削好皮,切成块,摆到我面前,我才会吃。

高中毕业,我对前途一无所知,母亲帮我选了医学专业,我顺理成章成了医学生。后来,她让我出国。我当时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觉得出国留学这等辛苦的事情哪有待在家里舒服,坚决不同意。在之后的两年里,母亲对我威逼利诱,每个周末都要和我讨论出国的话题,带我参加各种出国见面会,给我报德语学习班。受不了她的唠叨,我在坚持了两年之后,来了德国。   
 

                          母亲和我在2000年的合影

来了德国之后,我每个周末打电话回家,她都会仔细询问我的学习情况,并且提出指导性意见,虽然她当时还没来过德国,不会说德语,更对德国的生活一无所知。

德国的独立生活让我慢慢有了自主意识。母亲远隔万里,只有精神上的鼓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不管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从做饭,洗衣服,做清洁这些家务,到学德语,选课,考试,一道道难关都要自己克服。

从2001年来德国,到2007年毕业,我只回过两次国。这段时间,我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

2009年底,女儿出生,父母开始了来德国帮助我们的候鸟生活。女儿小的时候,只有母亲一个人过来,后来儿子出生了,母亲一个人忙不过来,父亲也跟着过来帮忙。   
 

                                 斯图加特啤酒节游行

女儿很小的时候,她就会给我买来国内的育儿杂志给我看。等到女儿再大一点,她已经准备好了国内的数学练习册。女儿上中文学校回来,她都会督促她做作业,还会和她复习下次要听写的生字。儿子到两岁都还不会说话,她来了之后,很是着急,每天对着儿子不停的说,以至于儿子现在变成了个话痨。

可见,母亲的推妈作风,不仅用在了我身上,还用在了我的孩子身上。有了孩子之后,我觉得我和母亲越来越像了,特别是还生了个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的女儿。经常,我看到母亲拉着我女儿在路上走,会对着她喊我的名字。在育儿这件事上,从小被推大的我,自然而然觉得孩子是要推的。只是比母亲多读了几年书,我和她教育理念的原则上相似,细节上有所不同。

1. 孩子都是要教的。

在我们现在生活的华人圈子里,没有谁家的小孩是不上兴趣班的。每个娃至少都有一门乐器加体育,周末还要上中文学校,是大家的共识。之前的文章中说过,很多朋友家庭都是学霸的强强联合,他们孩子的基因至少都在平均线以上,我们家的孩子从基因上来说没有绝对优势,没有理由不努力。

学业方面,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至少学校里的科目,到初中还是能辅导的。小学到初中低年级的成绩差距都不大,不用太在乎。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基础和习惯。多年前的《虎妈战歌》《哈佛女孩刘亦婷》都有很多争议。我个人觉得这两本书还是很正面积极的,从两本书里我看到了两位母亲的坚持和付出。学习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情,度假也读书,学中文,弹琴,长此以往,养成习惯,终有进步。

2. 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家的情况都不一样。不同的孩子要区别对待,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学龄前,玩是重点,攀爬,挖沙,观察世界,接触不同的环境,比学习更重要。小学时期,课业并不繁重,正好有时间可以多接触不同的兴趣班,游泳,踢球,田径,滑雪,弹琴,下棋,画画,舞蹈,广泛的尝试,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并坚持下去。上了中学,就要开始好好学习了。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主动复习,每天复盘好过临时抱佛脚。中学低年级主要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高年级才开始知道要刻苦学习。而真正的学习,大学才刚刚开始。要想在专业上有所提升,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兴趣班只是一个兴趣爱好,贵在坚持,不会成为以后养家糊口的主业,个人觉得性价比最重要。所以,我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离家近的,价格便宜,孩子喜欢的兴趣班,这样更能长期坚持下去。比赛和考级会大量增加学习时间和成本,参不参加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个人小时候参加的比赛对我大学成绩,现在的工作都没有帮助,所以现在对娃参加比赛这件事也不是很热衷。

这其实也是我自身经历的一次总结。我在两年前曾想让女儿在钢琴上更精进一些,让她参加钢琴比赛,给她换了一个钢琴老师。从家门口的800米换到了30公里以外的市中心,时间成本大大增加;价格上,从半个小时15欧到每小时60欧。老师这方面,以前的女老师从小开始教的,孩子和她更亲切;新老师是市里的名师,不苟言笑要求高。每次和孩子去新老师那上课,生怕回课质量不高,达不到老师的要求,神经紧张。半年下来,钢琴技术的确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和孩子都有一种努力奔跑,却怎么也赶不上别人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只能说老师是好老师,但不太适合我们。

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海量阅读是我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里最大的收获。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读多了,孩子的眼界自然开阔了,不会纠结于鸡毛蒜皮的小事。 
 

                昨天刚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和cd 

如果有机会,多去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见过不同的风景,人的心胸会更开阔。   
 

                   2014年,德国波茨坦,无忧宫

                2015年,意大利,法拉利博物馆

                                      2016年,摩纳哥

                   2017年,斯洛文尼亚布莱德湖

2018年,西班牙,巴塞罗纳足球俱乐部主场

                          2019年,中国北京,故宫

4. 内驱力

再有能力的父母,也有推不动的一天。通过之前的各种接触,让孩子找到学习的动力,自己喜欢的方向,并为之努力,才是正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教他走路,牵着他跑,和他一起跑,终有一天,他会跑得比我们快,在自己选定的路上,越跑越远。这时候,我们只要停下来,静静地看着就好。

4. 退一步海阔天空,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当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抓大放小,减少情绪上的内耗,才能有更多的时间,高效的学习。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适时的给他们阳光和肥料,不要精雕细琢,他们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而不是公园里的盆景。

尊重孩子,适时示弱,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和孩子相处的长久之道。

6. 界限感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我们生养孩子,是我们自己的意愿,并没有得到孩子的同意。是否全职带娃,是否要上各种兴趣班,是否需要补习,是否需要花大价钱出门旅行,都要根据每家的情况具体分析。凡事量力而行,父母没有必要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花费超过自己能力的费用,长此以往,觉得自己付出的多,自然会要求孩子有所回报。

从小开始,给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为自己做决定。人不走弯路,怎么会知道那是弯路呢?

在这个问题上德国人做得很好。有一件让我记忆深刻。大概15年前,我和娃爸(当时的男朋友)去一个德国朋友家做客。他们俩夫妇是艺术家,家里有一个工作室,可以制陶。正好有机会,我和娃爸都想试一下。我切了很大一块陶土,在上面画了画,写了字,花了不少心思,创作得很是开心。朋友俩夫妇看了,欲言又止。他俩小声在那讨论,朋友说:这块陶土太大了,烧了之后很容易裂。朋友老公说:你让她自己试试,不要打断她,下次就知道了。他俩一顿讨论之后,并没有给我建议。果不其然,我的作品烧好之后,没过多久就裂了。现在回想起来,德国朋友俩夫妻明明知道我做的陶土有问题,但并没有提前告诉我,这就是他们德国人的界限感。

最后,回到今天的题目,从小被推大的我在当了母亲之后,对娃的态度是:不散养,不鸡血,选择中间的第三条路,希望做一个“理性的逍遥派”,把孩子扶上马,送一程,让他们自由奔跑。


赞21
收藏17
3年前
赞同孩子是真的需要推一把的。
3年前
我觉得被鸡大的妈肯定会推。
大小爱玩在斯图
大小爱玩在斯图
2012
2009
作者热门日志
 赞71 · 收藏325 · 评论13
 赞17 · 收藏140 · 评论23
 赞29 · 收藏89 · 评论3
 赞10 · 收藏91 · 评论8
 赞20 · 收藏81 · 评论7
相关讨论
 41个回答
 23个回答
 10个回答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