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前,我暗暗给自己立了flag:暑假期间,要给恬恬每天做一份不重样的早餐。我希望每天清晨恬恬都能因此收获一份小惊喜,借着这份惊喜,提高吃饭效率,最好还能改善挑食的习惯。
截止到8月13日,我已经连续做了一个月不重样的早餐。
昨晚整理这一个月的早餐照片,思绪倏地就被拉回到刚放假那天。
7月12日晚,放假第一天。
睡前我问恬恬:明天早餐想吃什么呀?妈妈给你做。
恬恬不假思索的说:我要吃肠粉。
第二天清晨6点,我的生物钟准时唤醒我,恬恬也跟着起床了。洗漱完毕后,我让恬恬自己去儿童房玩,我去准备早餐。
在我做早餐时,恬恬时不时的过来看看我,希望我能快点做好去陪她。我建议她自己安排点事情做,可以看书,可以玩玩具,也可以画画。
半小时后,我做好了早餐,推开儿童房门喊她进餐,我看到恬恬正坐在书架旁看书。她抬头问我:妈妈,幼儿园也是这个时间吃饭吗?得到肯定答复后,她高兴的说:我要跟幼儿园一样,8点吃早餐。
生活是人们生存的基础,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我很注重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定时进餐的作息习惯,与她与我都有益。
随后几天的肉包,小蛋糕,玉米鸡蛋以及面条都是恬恬自己点的,我要做的就是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
第一周,我让恬恬自己点餐,我按照她的要求准备早餐,兑现我的承诺,并“假装不经意”的提示她:“妈妈是个说话算数,言而有信的人”。
虽然只是早餐这件小事,但当孩子的诉求得到重视并被满足后,孩子心中的幸福感会迅速提升,对爱的体会也更加深刻。父母的爱不再是随便说说而已,而是实实在在的切身体会。孩子每天都会发自内心的对我们表达她的爱,并一再强调“我太幸福了”。
第六天我给恬恬做了锅贴(第一次给她做),但恬恬坚持认为这是煎饺,因为幼儿园就叫煎饺,南北方差异初现端倪。我不纠结它叫什么,只要合胃口,能大快朵颐的搞定,那就够了。
第七天我做了恬恬爱吃的牛丸面,q弹爽滑的牛丸配上骨汤面,完美的组合。我也略花心思摆了水果,在进餐时,顺便玩个数学游戏,引导恬恬观察数量谁多谁少?两种水果可否一一对应?是否可以两两成对?
第八天的蛋饼,第九天的鳕鱼肠,我也在潜移默化的引导恬恬注重观察,学会思考,让她思考一张圆蛋饼最少切几刀可以分成四块?6节鳕鱼肠是几根完整的鳕鱼肠?一根鳕鱼肠切几刀可以分成3节?
第十天我准备好早餐后,我特意从冰箱冷藏室拿出洗好的车厘子,摆放了约3分钟后,喊恬恬来吃饭,并让她观察车厘子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其实是对以前关于“水蒸气转换成小水滴”的科学实验的巩固。
不知不觉坚持了十天,恬恬也从每天洗漱完毕后不知做什么到很自觉的去儿童房翻书看,并超级期待早餐会吃什么?第十一天的菠菜炒饭,第十二天的蛋饺(同样是我的处女作,请大家忽略颜值),都非常合胃口,分分钟就光盘了,老母亲好欣慰。
第十三天做了蛋包饭,恬恬很好奇的问我:为什么黄色的鸡蛋和红色的番茄酱没有变成橙色呢?我引导她思考颜色在什么状态下才会发生变化?固体还是液体?再想想之前做过的实验,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第十四天我做了蛋挞,切水果时,我随手放了5块在餐盘里,剩余的水果都放在果蔬碗里,打算过会再给她吃。恬恬看了看餐盘中的黄桃,很不开心的问我:妈妈,为什么你给我的黄桃少了一个?为什么是奇数的?不是偶数的?直到看到一整碗的黄桃后才不好意思的笑了。
接下来几天的米饭蛋饼,煎饺,菠菜蛋饼,纸杯蛋糕以及乌冬面我都尽量追求摆放整齐,看起来对称,尽力通过颜值来改善胃口。
因为这几天的天气太热了,我每天做完早餐,衣服全都湿透了,不过为了不让孩子吃饭有压力,觉得是妈妈辛辛苦苦做的饭,她就必须得吃完,我都是先去冲澡,再喊她吃饭。
有时候,看不见的压力更折磨人。
早餐而已,合胃口就多吃点,不合胃口少吃点也无妨。
比起早餐,轻松和谐的亲子关系更值得细心呵护。
第二十天,我做了韭菜盒子。恬恬在等晾凉之际,一直在观察韭菜盒子上的烙印,并告诉我:这个烙印像虎鲨的牙齿,那个烙印像鲨鱼的牙齿。坦白说,我努力看了很久,都没看出来。也不知道是她的想象力作祟,还是真的在很用心观察,总之,我眼拙。
一晃又坚持了十天,而此时的我已经不觉得做份早餐是坚持,而是一种习惯。
因为我已经不需要依赖意志或者毅力,也能持续做好每天不一样的早餐。
因为不管怎样,家人都要吃早餐的,我只不过稍花点心思让早餐变得不一样。何况,我的这点小心思能让家人感到我的用心和爱,并回馈我满满的爱意,我很知足。
第二十一天,恬恬看到餐盘后,告诉我:妈妈,你今天做的早餐是两个奇数,两个偶数。我先吃偶数的饼和水果,再吃奇数的玉米和牛奶。可以吗?
我能说什么?当然是拍手点赞外加同意,就按你的想法吃吧。
恬恬这个脑回路也真是清新脱俗,可爱的紧。
第二十二天,我熬了她喜欢的胡萝卜粥,这也是这二十多天恬恬第二次喝粥。因为家里有个不喜欢喝粥的孩子,所以我家的早餐很少会有粥,很多时候我超羡慕一碗白粥,一个水煮蛋就能搞定早餐的孩子啊,太好养了。
第二十三天,我尝试做了改良版的鲜肉烧麦,考虑到家里“食肉动物”较多,我用北方的做法调制了鲜肉馅儿(其实我自己更喜欢咸蛋黄糯米烧麦)。
起初我在餐盘里放了5个,恬恬尝了一口后,大呼好吃,让我再拿一个,她要吃6个。
令我惊讶的是,她吃完6个后,还要再来一份,又吃了6个,早餐一共吃了12个烧麦。虽然烧麦并不大,一口一个,但还是吓到我了。小鲜肉就这么合胃口吗?
接下来的几天我都是就地取材,家里有什么材料就做什么早餐,倒也得心应手。
到了这个阶段,我都不会刻意去准备早餐的食材,就像孩子分类组合游戏一样,随便几种食材都可以搭配出一份早餐,前提是这些食材都是恬恬喜欢的。
第二十七天,我做了彩虹饼干。我特别想说说这个饼干在制作过程中孩子带给我的感动与震撼。
彩虹饼干是我前一天晚上做好的,因为白天温度高到令人窒息,我只能等到晚上温度略有下降后才开始烘焙。
为了让恬恬看到饼干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我让恬恬在一旁观看并协助。
因为我也是第一次做,所以出错率较高。
从揉面到调色到做彩虹,恬恬都看在眼里,她看到了妈妈一遍遍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一层又一层的反复重来,看到了妈妈满脸的汗水,看到妈妈湿透的衣服,看到妈妈沾满颜料的手,她哭了,嚎啕大哭。她一边哭一边说:妈妈,你太累了,我好心疼你。
我故作轻松的安慰她,没关系,妈妈不累,没做好我就再做一次,总会成功的。恬恬就这样看着我一遍遍的操作,直到最后成功。
她笑了,笑中带着泪说:
妈妈,我也要像你一样坚持,坚持了就肯定能成功。
这些话,我以前对她重复过很多次,每当她遇到困难时,我都会鼓励她再坚持一下。这些磨耳朵的话,这次因为我的言传身教,孩子瞬间习得了。
我有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也切身体会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
同时,我也会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直到晚上睡觉前,恬恬都在念叨:妈妈,你今天真的好辛苦,给我做了漂亮的饼干,流了那么多汗,我真的太心疼你了。我要好好爱你。等你老了,我也给你做彩虹饼干,我也会像你一样坚持,不怕累。
那一晚,我虽然很累,但心情超好。我用一份饼干换来孩子对坚持的理解,非常值!
第二十八天,我做了恬恬爱吃的肉酱面,三角形西瓜拼出的形状引起了恬恬的注意。我鼓励她思考三个三角形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第二十九天,我摸索着做了煎饼果子,里面包了小葱,香菜,黄瓜,生菜,午餐肉。恬恬自称是海盗,像发现了大宝藏一般,一点点的探索,一点点的寻宝,吃的不亦乐乎。
第三十天,我做了彩虹蛋糕,再搭配煎蛋和牛奶,营养又美味。这次我又让恬恬解锁了三个三角形的另一种组合方式。
一点一滴的早餐回忆,就是我们每天清晨的打开方式。我很享受我在厨房准备早餐,恬恬自己在儿童房看书的时光。现在她已然习惯,不需要我督促,自己洗漱好就会去儿童房看书等待早餐。
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而恰恰清晨的时光却是最容易虚度的。我并不在乎她利用早晨的时间读了多少本书,懂得了多少知识,我只关注每天早起的清晨,她是否会默默的打开书,用一种习惯的方式去开启每一天。
习惯是什么?
习惯就是把重复的行动化为无意识的行动。
就像我们早晨起床要去洗手间,要去刷牙洗脸一样,这些行动已经不需要我们思考就能机械的完成。因为这套流水线动作已在大脑中设定了一套程序,每日固定且重复的动作转化为无意识的重复动作,这就养成了习惯。
大脑不会区分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只会让身体机械的记忆。
所以好习惯需要人为的养成,坏习惯需要刻意的纠正。
习惯的养成没有捷径,只有坚持。把你认为你需要养成的习惯坚持下去,假以时日,必有所获。
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坚持一个月,就能看5本书,坚持一年,就能看60本书;
每天坚持英文听力练习15分钟,坚持一个月,就可以看完一整部原声电影;
每天坚持运动30分钟,坚持一个月,就可以甩掉脂肪,健康又有活力。
亚里士多德说过:
人是被习惯所塑造的,优异的结果来自良好的习惯,而非一时的行动。
我的早餐flag教我懂得:你的忍耐与付出不是毫无意义,你的坚持也能影响旁人,尤其是你的孩子。而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
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我希望用我的坚持与耐心,帮助孩子在家庭这个第一教育环境中养成好的习惯。
愿我们跟孩子能彼此成就!
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良好习惯中获利并看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