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花友的图书馆,我发现台湾陈卫平编著的十四册套书《写给孩子的中国历史》很多家庭都有,具体使用情况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我入手此书比较早,上市就买了,存有2014年3月的一版一印。当时孩子还未不满7岁,正上一年级,有自主阅读能力,却不喜欢此书,这套书基本上就闲置了。
这套书真不好吗?为什么我孩子不喜欢阅读?为此,我在小花生上发表话题“《写给孩子的中国历史》阅读调查”,热心的花友参与了调查和讨论,在此我表示感谢。
在回帖中,发现和我孩子一样不喜欢此书的孩子大有人在,但喜欢此书的孩子也有不少,从五岁到七八岁,男孩女孩都有,阅读方式有听音频,亲子阅读,自主阅读等。从这些孩子成功阅读此书的经验中,我总结出小孩子阅读此书的必要条件有如下两种:
1、必要的历史故事的铺垫准备,是孩子产生阅读兴趣,进行自主阅读的必要条件。
2、必不可少的亲子阅读,及时讲解和扩充书中的内容,引领孩子学习历史科学。
反观我孩子当时的阅读情况,这两个条件,我孩子一项都没有。之前他听读广泛,但以故事和文学为主,了解过的历史故事极其有限,对历史阅读没产生兴趣,不及童话及日常生活故事的亲和度。孩子虽有自主阅读的能力,我主张孩子自己阅读,没有家长的引领,孩子很难进行历史科学的阅读。这是我孩子至今未能很好的阅读此书的根本原因。孩子不喜欢读此书,并不代表此书不好,而是没有创设出孩子阅读此书的必要条件。
这套书国内出版后,销量不错,可我认为这套书没有广告介绍的好,我对它并不满意。 一方面是部分插画弱,另一方面趣味性不强,也存在一些要商榷的细节问题。如果要找到更适合儿童阅读的中国历史,恕我孤陋寡闻,我目前还没发现,这套书只能算是这一领域,做的比较好。
下面,借小花生这块宝地,就关于儿童阅读中国历史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看法和意见。水平有限,认识不高,难免有错,还望谅解。
一、为什么要读历史
童书妈妈(公众号)上这样说
1、读历史的孩子有志向,读历史的父母不焦虑。
2、读历史的孩子有格局,读历史的孩子有智慧。
3、读历史的孩子心灵高贵,读历史的孩子有内涵。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因为历史是我们的过去,是我们的记忆,而读历史是我们对远古的怀念,是对自己过去的探索,是人类自我情感的某种内在需求,这好像是一个情怀问题。从实用和功利的角度来讲,读史使人明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史为师,晓为人之道理,以史为鉴,知行事之圭臬。
回答此问题的角度很多,陈词滥调的解释不胜枚举,一番高谈阔论之后,依然是似懂非懂。有的人说“和西方相比,我们中国人更为重视历史,二十四史就是明证”,从而得出要读历史的结论。这究竟是怎么比的?这种比法真的科学吗?如果从史学著作的数量来说,中国的历史典籍用“汗牛充栋”形容根本不为过,但真正去阅读史籍,用历史眼光来思考的人真的很多吗?
我很想问问那些抱上述观点的人,你阅读过二十四史吗?你真重视历史阅读,会思辨地分析问题?据我所知,我们感知历史,很多时候停留在“增强民族自信力和凝聚力”的层面,很多的教科书只停留在事实的铺陈,不去做必要的思维延展。
汉唐的强盛及“四大发明”辉煌,多让人骄傲,可这样的荣耀为什么没能延续而最终落后?阅读历史如果一味的去记忆,最终的结果难免形成“啃老”心态,只会拿老祖宗的昔日的辉煌为自己脸上贴金,不会用实际的努力为自己争光。这样的重视历史还是少一点为好!
也有少数人重视历史,是为了获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能力。获此能力,是为了老百姓安居乐业,更好的促进民族富强社会进步?还是让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在社会中明哲保身?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这说出了很多史官注重的是“家国”的利益,而非民众和国家的利益,“单一地从帝王的视点出发,忽略了更广大的人群,尤其忽略了他们的精神状况”。
历史学家吴晗曾指出,二十四史是一部贪污史。李斯年轻时,为郡中小吏,看见厕所老鼠和官仓老鼠所处境遇相差悬殊,感叹道:“人生贤与不贤,譬如老鼠,全在自己的处境!”从此李斯立志求学,终成皇帝身边红人。这个故事何尝不是许多人寒窗苦读的动机,成为“官仓鼠”大队的一员,续写中国的贪污历史。
历史上小人得志的事情还少吗?都说读历史能让人明辨是非,能培养人的浩然正气,可是,我总觉的好多人在读历史的时候,把它作为“风月宝鉴”反着来看,学会的只是投机钻营谄媚讨巧的哈巴狗作风!
很多人都知道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那明的究竟是明什么智,是人生的大智慧,还是小聪明?引用一个事例来说明问题:
15年前,中国和美国两个搜索引擎公司几乎同时起步。15年后,一个在研究量子计算机的可行性和自动驾驶,并研发了阿尔法狗这样的超级人工智能。另一个则在奋发研究卖广告,贩假药,玩流量,送快餐。它们的名字一个叫谷歌,一个叫百度。一个在挑战人类科技的极限,一个在挑战人类道德的底线。
如果说中国人比西方更注重历史,那中国人一定会比西方人更加明智吗?显而易见,我们的读史,缺少了国家情怀,太多的注重个人的得失,得到了小聪明而失去了大智慧。是的,目前的中国人比西方人聪明,西方人比中国人智慧。
另外,从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明显落后欧美国家的事实来看,难道国民读的书都是历史?古代史学双璧之一的《资治通鉴》,从其编著的动机来看,此书是给帝王看的治国教材,根本就不是启迪民智的历史读本。要说在中国,谁重视历史,那只能是统治者,玩弄权术达到自身目的的统治者。看来中国人比西方人注重历史只能是一个彻头彻尾自欺欺人的谎言。
中国要强大,国人必须注重历史阅读!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备条件。只有那样,我们才能运用中国人的智慧,保持国运昌盛。
对个人而言,为什么要阅读历史,我的看法是读史让人豁达,考虑问题的格局会更大,心有天下,面向世界,不会在利益面前迷失自己。同时,读史是人成长的需要,是避免悲剧发生的重要条件。
自然科学上,我们尚可通过试验来证实理论是否正确;社会科学上,我们又如何来通过实验来证实理论是否正确?谁都不愿成为实验品,就只能“以史为鉴”,掌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找寻在十字路口的正确出路。
由此可见,阅读,尤其是历史阅读,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陈卫平说:“读书是生命的学问,会成为阅读者的生命体验。”他提倡的读书,是读到骨子里去,成为生命的学问。他认为之所以要给孩子讲历史,是因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家庭的价值观需要传承,这些价值观,正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
二、选书应明白的常识和坚持的标准
就目前市面上畅销的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国历史读物,我做了简单的分类,仅仅是个人见解。许多书只是通过网络了解,未见过实物,所列图书未必准确,希望多担待,多指正。
(一)少年儿童阅读的历史图书分类
1、历史故事和常识读物
此类作品包括《林汉达历史故事集》、《上下五千年》、《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图说天下·话说中国历史》等。
这类图书新作较多,同质化现象严重,从名称上,就可见一斑,如《讲给孩子听的中国历史故事》《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故事》《写给儿童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上下五千年》。
如果在电商平台输入“中华上下五千年”,搜索到的结果你可能就会更加迷惑,怎么会出现这么多同名但不同的书籍?这就是目前图书出版繁荣的真实状况,像林汉达那样专心为孩子写历史故事的作家真的太少了,以至于他的作品依然畅销且数量巨大。
很多家长虽不喜欢林汉达老旧的观点,可比此书更好更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未脱颖而出,无奈之下只能依然选择此书。家长无奈的背后是出版业难出精品的客观事实,是国民急功近利不去求真务实的必然结果。
2、幽默漫画的轻松读物
代表作有《漫画中国历史》《漫画史记》《穿越报》 等。
孩子该不能该看漫画?我认为是应该也是必然的。阅读多元的时代,读图也是一种阅读,就该适应这一趋势。漫画历史以轻松活泼的阅读,寓教于乐,让小朋友了解中国历史的人物与事件,记取前人失败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无论怎样,漫画阅读,毕竟不及文本的信息量大,没有深度,属文化快餐,短时间内激发兴趣,掌握一些常识是可行的。小花生上一些孩子,就是通过阅读这类读物开始喜欢上历史,逐步进入大量历史文本阅读的。
3、历史科学的启蒙读物
此类作品少之又少,在陈卫平的作品上市之前,童超编著的《中国通史》呼声较高。目前可能就只有台湾陈卫平的《写给孩子的中国历史》更适合孩子阅读。
该作品最大的亮点是设计了“说来听听”环节,提出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孩子去思考,初步建立孩子历史“思辨”能力。
4、学者解读的通俗读物
此类作品以《百家讲坛》而闻名于世的讲师作品为主,这部分仅适合阅读水平高的历史迷。如袁腾飞《这个历史挺靠谱》,《王立群读史记》等。这些书内容较深,适合有历史基础,三观正的人看。如果孩子阅读果真达到这一步,可选的书就很多很多。
三联书局的中学生文库里有一些涉及历史的,比如国学常识、闲话三国,本来应该是供民国时期中学生读的,不过现在看来全年龄也都合适,都是小册子,一本也就十万字上下,作者都是民国大家,推荐。
5、史学名著的普及读物
套装5册《少年读史记》是目前此类作品中最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
6、历史演绎的小说读物
此类目前最热的当属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及孙皓辉的《大秦帝国》,《张居正》,《康熙帝国》等小说。本来这些读物是适合青年人看的,但阅读低龄化的现象十分明显,许多小学生也开始阅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这一现象表明,适合少儿阅读的历史读物还是不够丰富。在这里,我必须说明这类读物是小说,不是历史,不可把书中的事完全当历史来对待,但可以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历史,理解历史中那些人物面临的选择及最终的命运。
(二)选书的简单标准
1、顺畅有趣,让孩子和家长更爱历史而不是更怕历史;
2、历史观符合当下现代思潮,让孩子做一个世界公民;
3、能够清晰地看见历史规律,在思维上给人以启发。
另外,一定要选择名家或权威机构撰写的历史书籍。
三、如何读历史
买书是一个人灵魂清洁的开始,当然,前提是你要会买书,买了之后还要会读,读了之后还要会用。那么,怎样读历史呢?历史是部有趣的百科全书。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教育程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专业与非专业,读史方法与要求肯定也不一样。对于少年儿童来说, 最好是从历史故事开始,先培养对历史的兴趣,之后再扩大阅读范围,逐步培养历史思辨意识。
首先,培养兴趣为先,先易后难,先通俗后专业。
比如,对成人来说,你一上来就抱本《资治通鉴》读肯定不行,不妨先读读通俗易懂的《中国通史》。 对孩子来说,不仅要求文本简单,还要让孩子喜闻乐见,乐意接受。调查中发现,有的花友在孩子入学前,接触了许多的历史小故事;有的孩子最先阅读《漫画中国历史》;有的花友亲自上阵,进行亲子阅读,手把手地引导孩子阅读。只有将历史阅读的水平,降低到孩子认知的程度,才能真正将历史阅读进行下去。
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的个性差异,在学习和接受方面,最好弄清楚孩子是听觉型,读图型还是文字型,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引导孩子对历史的兴趣。其他孩子的成功经验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复制照搬。更不可一味拔高,使孩子产生抵触逆反情绪。
如果真找不到让孩子喜欢历史的有效办法,也别着急,古人不是说过“闻道有先后”,不就是早两年和晚两年的事吗?早熟和晚熟,都不会影响和耽误孩子发展,只要孩子在路上能够努力。
其次,用联系的观点读历史。
事物不能孤立存在,每一个事件和现象总是与其他的事件和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地,历史知识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纵横交错,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整体。
认识到历史具有“时空性”的特点,在阅读历史的时候,不要只停留于某个历史故事或历史现象的表面,要尝试用发散的思维,联系的观点,从历史发展进程这一“时间”上的纵向线索,从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横截面“空间”上的横向线索进行比较和认识,将历史故事阅读的一种单向的线性思维,上升到“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纵横联系的网状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立体思维。这是历史阅读的必要方法,也是历史高效学习的必然途径。
纵向联系是指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发生事件的联系,或者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纵向比较是单个事物与过去某个时间的状态进行比较。我们知道,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其特殊的原因,而且这原因可能与前期甚至同期发生的好多历史事件有关。每一个历史事件在历史上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读历史不能孤立、割裂地去读,要前后延展,搞清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在历史学习中必须建立一定的通史意识,构建起知识的因果和逻辑体系,弄清楚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比如读汉代史,先秦史不得不有所涉猎;研究三国,前面汉代豪族体系和后面南朝世家门阀制度都要了然于胸。
横向联系是指对同一个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历史事件,或不同国家、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综合考虑。这不仅要求时间上的古今联系,也要求空间上的中外联系,与此同时,纵横联系、学科间联系、历史与现实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等,也应该适当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拓展视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横向联系”对孩子来说,最主要的是要有世界意识,阅读的范围不要只停留在中国历史方面,对世界历史也要有所有了解。
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用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著作《全球通史》为例,去感受外国史家是如何做的。该书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联系,提出了许多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分析过去的历史来找寻问题的答案。这本书和其他史书不同,它没有大段描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重要人物的英雄事迹,它试着用联系的眼光去分析各大文明的关系。它把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又把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
以上的阅读方法,已经大大超出了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孩子没这方面的能力,不等于我们不来去引导孩子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孩子历史阅读,就应该从简单的比较开始,一步步地让孩子初步了解历史的同时,学习和运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明白“贯通古今,中外关联”读书目标。
再次,学会倾听,虚心接受,更要思辨。
读史不但要接收历史学家观点,而且要有“思辨”的意识。立场不同,时代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就会不同,对历史的看法亦是如此。不同历史学家对同一历史人物或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对此我们要有思辨意识,不可盲从权威,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实现在思考中不断进步。这一点,陈卫平的《写给孩子的中国历史》就做的很好。(先看下图中的介绍)
如何让孩子进行思辨,陈卫平用苏格拉底和一位弟子对话的例子来说明。
苏格拉底问一名弟子,杀人有罪吗?弟子回答说,有罪。苏格拉底又问,如果你是一名军人,面对敌国的侵略,你在战场上杀了人,有罪吗?弟子回答说,无罪。苏格拉底又问,如果你是一名军人,你的国家发动了对别国的战争,被国家派往战场杀人,有罪吗?弟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同样的问题,变换了条件,就有了好几种不同的回答。陈卫平还建议,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父母要和孩子探讨道理,而非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
给孩子读什么书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孩子探讨阅读后的价值和意义。一本书的内容极其有限,孩子的阅历和思路也很有限,而高效的历史阅读就是要有不同立场各种观点的激烈碰撞。家长的参与,必将极大的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前提是家长必须俯下身子进行合作,平等的交流,最好是启迪,而不是灌输。
第四,多读正史,少读野史。
在我调查的过程中,有花友问我,《明朝那些事儿》有很多虚构的成份,能不能让孩子读?孩子能看当然好,但要清楚小说属于文学,文学是艺术,艺术需要必要的加工;文学是人学,关注的是个人的命运。历史是科学,科学需要事实说话,不需要人为的加工,历史科学关注的是一个群体的发展。
《明朝那些事儿》我只是读过很少的一部分。这书有很多的演绎成份,添加了许多作者的解读,将死的历史写得有人情味,通俗化了。打个比喻,历史就是个馍,泡在羊肉汤里加上配菜就更好吃。孩子能多吃些羊肉泡馍,终归是好事。但馍的本来味道是什么一定要清楚。馍的吃法很多,就怕孩子只知泡馍的吃法而没有自己的吃法。如果孩子还喜欢明朝历史,可参看《万历十五年》《朱元璋传》,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吃这个馍的。
看历史小说、影视剧,对学习历史会有帮助作用,但要小心其中的误导作用。尽管一些有良心有见地的创作者去努力还原历史,但结果还是和历史想去甚远,何况那些只顾商业利益的作品就会肆意歪曲。历史的阅读,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正史。之所以是正史,只不过是可信度更高而已,并不代表正史就是真实。
最后,如果有读者让我去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历史书,我无能为力。帮别人开书目其实是不明智的做法,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阅读兴趣都不一样,对书的悟性与判断也不一样,强作荐人也许吃力不讨好。为此,我只能引用网上王东亮的话说明问题并结束全文:
其实这是一种懒人思维,中国市场上适合小孩看的历史书太少,要么就是枯燥无味,要么就是歪曲历史,要么就是违背现代社会价值观。如果想让孩子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真正起作用的是父母,作为父母自身先要去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才能够发现历史中很有趣的故事,才能够从历史中学到知识学到智慧。其实说白了,父母才是最好的历史老师和最好的历史读本。
参考文章:
历史普及读物如何走近青少年
历史读物如何真正亲近孩子?
孩子读“娱乐历史书”,慎重
读历史的孩子不容易迷失
给孩子们的历史书单:儿童为什么要读历史
20本中国历史入门书籍推荐
2016年十大历史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