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公号:花卷与粉条
我是花卷妈妈,剑桥大学教育学在读,前面还有个硕士学位是北外的同声传译,给上百场国际峰会、论坛做过同传。也是语研英语、immersion camps等的创始人。每两三年我都会去考一次标化看看出题趋势,最近一次是22年,听力和阅读9分,口语8.5,写作7.5。
本篇话题:0-18岁英语学习建议,建议的依据是自身学习几种语言的经历、花卷学英语过程的观察、语研过往8年上千个学生的经验。
我是一个很老土的人,没下载过某音某书等社交媒体,但时常有朋友拿上面各类“规划师”、“达人”的“英语规划”、“导图”、“师训”来问我的看法,据说各类规划师当前还是热门。通常,我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朋友:你觉得这个规划怎么样?
我: 这个人自己英语什么水平?
朋友:应该还可以吧,你不说我还没特别在意。
我:找个有她/他说英语的视频我看下。
听完看完 参考这个规划师的学历和教学经历后
我:嗯,哦,你试试呗......但我应该不会给我儿子用。
关于社媒各类规划,我的总体看法是,采用之前,家长可以评估下分享人的自身水平,大概率情况下,他们本人的水平代表了自家理论的较高成果水平。我很喜欢一句话叫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所以一直不曾在公众场合分享,觉得人外有人,也怕误导别人。本篇也纯属个人经验,如果读者有语言学专家等,请指教。
语研做过统计,截止2022年底,在读学生超过70%来源于各大私立/国际学校。所以我经常被问到,为什么国际学校的孩子还要学英语?原因当然有很多,归纳起来就是,大钱都花了,不能让英语这这种小细节影响了其他学科的表现和未来的升学基本面。另外,大部分家长有海外求学经历,知道即便考个雅思7分托福100,出去听不懂课写不出论文也是常事。所以,从小将听说读写打扎实,不仅有益于各科学业,即便之后面对国际标化考试,水平到位了只需要考前刷几套题,熟悉题型,拉练速度,分都不会低,但奔着某项考试练出来的再回到现实运用场景就不好说了。
以下是听说读写各项的学习建议:
1. 从听说入手,尊重听-说-读-写的语言发展顺序:作为中文母语者,我们习得中文的过程首先是听了1年多(听),逐渐开口说爸爸妈妈(说),3岁左右开始一些简单的认字(读),4岁左右才刚刚有较好的控笔能力(写)。
英语也是如此,我就特别讨厌听到什么一上来就看绘本、学自然拼读、计词汇量的。刚开始就让孩子尽量去听,可以听儿歌,看动画片,选择速度慢发音清晰的材料,我用的比较多的app是儿歌多多,youtube kids。 孩子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以及潜移默化的语感真的超乎想象,我经常被花卷突然蹦出来的一些词和使用组合惊到,比如bumblebee, siren, wiper这些都是从动画片里捡的。
关于从完全听不懂到能听懂的时间,我们做过一个调研,对象是在英国上学的外国孩子(之前普遍没有英文基础),得到的平均数是半年。也就是说,把一个完全没有英语基础的孩子扔到母语环境,需要6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全听懂并跟上课。小区里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我也会留意听,基本待上了一年的孩子都接近母语水平。所以,最快解决听说的方法就是直接扔到母语环境6-12个月。我的粤语就是在香港三个月密集学会的,那种感觉很神奇,突然有一天感觉全能听懂了,然后坑坑巴巴的开始说,说得久了就流利了。
如果不能长时间身处母语环境,家长可以在家创造丰富的听力氛围,一定要遵循总量守恒的规律,千万不要指望上几节课立马能说英文。试想一下,咱们成人每个周末去学两天法语,半年下来能上48次课,我们就能用法语沟通啦?别人我不敢说,反正我是没做到。
听懂一个语言尚且需要半年,那说的层面,从蹦单词过渡到能说明白是不是也得再来至少半年?我从花卷中文和英文的语言发展观察得到的结果也大致吻合:他一岁左右我开始给他听英语儿歌和不停跟他说英语,差不多半年以后也就是一岁半才表现出明显能听懂。听力搞定后,我开始用语研的l1教材starter把9个单元的单词教完了,学完差不多2岁,单词都能灵敏的反应出来。学完l1后我尝试用过l2的教材,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l2要求认字,他的智力远远达不到,所以后面的重点都放在了加深语感和拓展表达完整度上,继续让他大量听、也不断跟他说英语。他到英国的时候是两岁4个月,能说i want go buy lollipop、i dont know where troublemake is这类相对完整的句子。到这边以后给他放到了幼儿园,明显感受到的改变的首先是语调,british accent拿得准准的,另外就是英语发展的速度比之前在家的时候快很多。他的变化让我重新认知了“沉浸式”的速度。
关于听说读写先学哪个效率最高的问题,我也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之前因为枯燥的方法断断续续学过很多次法语最后都放弃了,去年重新捡起来,从大量听法语歌和看法语电影开始,兴趣不知道怎么就拉满了,每天不需要老师的监督也能自觉学2小时。听电影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语调和语感,法语老师经常说我说法语sound very french,后来开始慢慢的能进行简单的对话,自信心进一步促动学习动力,目前已经过了a1。任何年龄要提高英语,我都建议从听说入手。
如果要快速提高听力和口语,有一些技巧可以参考。听力可以做复述(听一句说一句)或听写(听一句写一句),这是我们做同传训练用到的方法。要加速提高口语,可以跟着录音反复大声朗读。重点!材料必须都是标准母语的。尤其是启蒙阶段,一些习惯和口音后期很难改。明显带有口音的英语在公众场合发言真的有点尴尬,其次是往往语言内容也有很多错误。
我长时间跟母语教师一起工作,深刻的认识到母语和非母语的差距,我们在联合国分支做翻译的时候,也只被允许听外语然后翻译成自己的母语。花卷的基本启蒙任务完成后,我现在基本也只跟他说中文。有一个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我之前教他纸巾都是用“tissue”,后来有次递纸给我说的是give you “wipe”,明显是在幼儿园被老师纠正过了。这个事情以后,我就特别怕哪个地方用词不当误导了他。
基础听说已经流畅的孩子,听力加强的重点可以放在宽领域、各类口音上,比如迪士尼电影、ted演讲、bbc纪录片都是很好的材料。我以前做翻译的时候一遇到印度客户,不夸张紧张得拉肚子,后来听多了也就习惯了。在英美欧,各种口音到处都是,不要期待老师、同学都跟说标准的英音美音。高年级的学生还要注意听一些学科性的材料,油管有很多免费各科录播课都可以拿来练练耳朵。我们送出去的大部分孩子刚落地的半年里,听科学课、文学课的课都很吃力。
在给低龄孩子复习单词的时候,可以先用where is...? 来练听力,再用what's this?练口语。如果上来就问香蕉怎么说, 孩子可能会的也吓不会了。
2.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选材:
阅读跟听说不一样,是不会自然习得的,需要外部干预,干预的科学性和执行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产出。
常识和专业期刊都告诉我们,大量阅读的孩子倾向于有更好的学业水平。我没事就爱访校,发现好学校一个共性就是及其重视阅读。我以前做翻译需要大量阅读各行各业的报告,知道现在也感觉受益匪浅。我用给花卷的阅读规划跟大家分享我对阅读的理解:
第一阶段:4岁前培养玩书的兴趣和构建基础词汇量。识字前,我主要选用了一些颜色鲜艳的卡通翻翻书,usborne和dk的书我用的比较多, 就看着图给他讲讲无厘头的故事,让他觉得书是一种玩具。因为小孩子注意力比较短,所以讲故事的时候我会用很多夸张的oh yeah wow woo,抓住他的注意力。每天一个小时下来,嗓子和脑子都在冒烟。但是辛苦还是有回报的,他目前每天会主动拿书给我让“read a book”。
第二阶段:4-6岁引入高频词 系统学习拼读规则 开始基础阅读 建立阅读习惯。淘宝有很多220高频词的闪卡,我会选择一些简单的以及遵循拼读规则的单词当游戏认,比如cat, dog。认识一些单词以后,再引入自然拼读,这样学习a的时候他可以联想到cat, 学习ea的时候可以联想到eat。我不建议在没有基础词汇的前提下直接去学自然拼读,拼读只是特定阶段辅助阅读的小工具,没必要本末倒置。高频词和拼读有些基础后,可以开始简单的阅读,raz、牛津树、国家地理等都行,孩子感兴趣就行。这个阶段属于辅助泛读,书籍我个人觉得大同小异,重要的是把阅读习惯规范下来,最好可以定时定量,培养成生物钟。
第三阶段:7-12岁大量泛读建立认知 适度精读引导阅读技巧。这个阶段整体还是属于打基础,书目的选择除了兴趣以外,可以注意一下领域的分布,比如fiction和non-fiction的比例,植物、动物、文化、环保等等领域是否都有均衡的摄入。背景知识储备的宽度对兴趣发展、发掘潜力和辅助写作都有很好的助力。作为一个妈妈,我对孩子这个阶段的期望是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关于精读,这个阶段也要逐步加上来,主要关注理解(comprehension)。很多时候问孩子读懂了没有,他们斩筋截铁的说懂了,结果老师一问细节发现没太懂,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家长告诉我们孩子在家读的raz级别跟我们现场测评结果有差别。我真心不是很在意ar和蓝斯这些指数,因为用过系统几年后,我发现bug还是挺多的,大概参考下还是可以的。如果家长自己在家辅导精读,最简单的做法是跟孩子聊聊这本书,问一些问题,做做题检测一下。再往专业说,就得分词汇、细节、主旨、推断等等题型去逐个击破了。如果条件允许,精读借助下外力,泛读在家搞定。
第四阶段:13-18岁主攻academic reading学术阅读 有选择性的深度储备。各个科目的学术阅读、世界经典名著(可以从简写版过渡到原版)、当代文学、世界历史、孩子感兴趣的领域(网站、报刊、专业报告)这些都是这个阶段的重点。我们送出去读高中的很多孩子刚落地的时候不要说科学课吃力,跟上文学和历史课也有不小的压力,因为日常英语和学术英语是两码事。另外这个阶段孩子的兴趣方向基本也有大概方向了,家长可以有意识的为他们筛选和推荐一些有效率的阅读材料。这个阶段可以开始往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的方向去引导。尤其是高年级后面临选课和大学选专业,提前铺垫、了解,好处多多。关于这个阶段的精读,重点是引导critical thinking辩证思维。剑桥辩论舍的活动我风雨无阻都要参加,辩手敏捷的思维和广博的知识储量让人打心底佩服,我时常在想,如果花卷未来要站在那里,需要读过多少书、有过怎样的思维训练才可以。我觉得辩证思维是可以培养的,比如,就不同话题跟孩子进行深入的讨论,就是在家可以做的方法。辩论课可以教姿势、技巧,但是思维习惯和idea是日积月累出来的。
3. 写作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我的写作是最差的,原因跟很多孩子一样,不仅缺乏兴趣,而且疏于练习。我深究过为什么会缺乏兴趣,得出的结论是最初接受写作训练的经历缺乏系统,也很枯燥。所以毕业10年,再重新写4000字学期论文的时候,我异常痛苦。我经常跟同事说,我很羡慕现在的孩子有如此多的好玩又专业的资源选择,我中学也上的外国语学校,但是那时候从没听过什么descriptive, narrative, pursuasive writing等文体, 更没有听过rubics等赏析标准,关于写作的回忆都是相对比较痛苦和机械的。关于勤写,我也颇有体会。班上有位印度同学是ib总部的培训官和阅卷官,经常飞去各个国家做培训那种级别,文笔出了名的好,同时也是校刊的编辑。我请他给我指导写作,他就每天给我一个时事话题,让我写好发他也不给我改,但是明显写了几天,我自己都感觉进步了。所以勤写也很重要,但前提是有动力。每个人的兴趣点和动力点不一样,这个就是得家长自己琢磨的。
在花卷的写作上我的大致规划是:
第一阶段:3.5-4岁写写数字和字母,这个阶段主打开心练控笔能力;
第二阶段:4-6岁练习写写单词,简句,小段落,这个阶段关注兴趣和习惯;
第三阶段:7-12岁系统性学习各类文体(如描述文、叙述文、议论文等),掌握每种文体的结构、重点、赏析标准,在文体框架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开始逐渐过渡到雅思托福大作文里类似的话题成熟度,目标是confident writer,这个阶段关注文章的结构和观点,不要纠结完美。比如语法的问题,不是母语就难免错误,逐年降低犯错频率和比例就行了。
第四阶段:13-18岁学严谨的academic writing学术写作,按照ib和大学的标准去培养,目标是fluent writer。很多顶尖大学录取是有额外的写作要求的,一上来就让写一篇methodology critique。所以为了大考分数和进入大学不一脸懵,这个阶段是需要严格要求和专业指导的。
写作有几个点很重要:1. 要有专业的系统; 2. 专业性确保的前提下,变着法的弄有趣;3. 不要闭门造车,看看别人的作品,也展示自己的作品,很多时候同学才是那个inspiration。4. 多阅读,没有知识储备倒来倒去都是流水账。5. 有条件找母语老师,相信我,尤其是写作,母语和非母语真的不是一个级别的。6. 关于语法的问题,可以关注但是不要过度在意,我的建议是放在听力板块解决,语感这个东西很玄幻,很多用语法也解释不通。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尽量不纠正,实在忍不了就画个圈,让他自己去琢磨下哪里有问题。大点的孩子可以重点讲讲,但别把自信讲没了。7.不要太在意比拼篇幅,非要写够多少字,雅思托福大作文才要求250字,尤其是大龄孩子,写作的质比量重要。8. 不要追求长难句,什么各类从句听的我头皮发麻,大家去看看母语作家写的作品里,有多少从句。举个例子:
i have received many letters.(5个字)
letters flooded in. (3个字)
哪个好?
小结:
语言学习是简单的,掌握了方法就行,尤其是当今的时代有用不完的资源。化繁为简,选定一个方向就坚持埋头奔跑,抬头时你已经跑过了多数心意不定的人。
早期多接触语言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也有很多好处,有很多有意思的专业报告,用google scholar就可以看。
语言是接触世界多元文化的窗口,我回过头最受益的就是广泛的旅行,让我知道世界的广博和自己的渺小,才能安心做感兴趣又擅长的事情。语言融入是文化融入的前提,即便在剑桥,也多见国籍扎堆,很大原因是语言都不到位。
关于本文作者中的观点,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