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偏要叫肉卷
先说一件小事。
周末和闺蜜见面,她向我吐槽了一下最近新来的同事,姑且叫她a吧。
其实闺蜜所处的职场环境算是比较纯净的了,从主管到员工一直相处得很融洽。但a就像投到平静水面的一颗小石子,让周围的一切悄然发生了变化。
a入职没多久,就赶上团队分配上一个项目的绩效奖励。a原本没实际参与项目的具体工作,但主管为了让她尽快融入团队,激励她努力工作,也象征性地发了她一部分奖励。
没想到,几张钞票,就让大家看清了a的本质。
a不但没领大家的情,反倒嫌自己干得多拿得少,而且竟然义正言辞地去找主管理论。
结果就是,大家一致决定,以后再有额外的奖励,一律不再考虑a了。
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仅如此,a还喜欢搬弄是非,和b说说c的不是,再和d说说b的不是,得空还要去主管那儿嚼嚼舌头。
她自以为做的神不知鬼不觉,其实所有人心里都明镜一般,反倒是她自己一个人蒙在鼓里。
闺蜜告诉我,a其实工作能力挺强的,做出这样的事儿,真的还挺令人匪夷所思的。
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多半是因为格局太小。
这就好像一群人在爬山。有的人望向山顶,有的人站在半山腰远眺,而有的人只顾低头看着脚下的人。
体力再好,只顾沉溺于眼前的风景,登不了顶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曾因一篇《我是范雨素》红极一时的农村妇女范雨素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说道:
“我小时候,农村很穷又没有图书馆,我就把仅有的《上下五千年》一本一本地看,每本都快翻烂了,看着都能吃了。
因此我知道,像我这点名气,在历史长河里,别说荡不出一圈圈波纹,连泡泡都说不上。”
初中毕业的离异农民工范雨素
当你的视野被时间和空间拉长之后,你就很难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心态也反而平和了许多。
所以,面对自己的未来,范雨素从没有过不切实际的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靠文字改变命运,吃好了穿好了住进大房子叫改变命运吗?人家第欧根尼还不愿意理你,瞅都不愿意瞅你。
文字就是文字,就是一种爱好,就好比大家要娱乐要去歌厅唱歌,不是用来改变命运的。
什么叫命运的改变呢?干体力劳动就难道就不好吗?干脑力劳动就好了吗?你如果说干脑力劳动就是改变命运,这个说法也很荒谬的。”
如果不说,大概很难有人想到,这样的话会出自一个农村妇女之口。
相比那些容易被功名所累的人来说,范雨素这样的人要活得更透彻,也更踏实,不会被生活中的任何突变所左右。
所以,格局无关乎身份阶级。能清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人,就是有大格局的人。
想到这儿,我连忙把书柜里被冷落已久的历史教材,全部都请了出来。
当当当当,是不是很羡慕我的全套原版历史教科书
为了好好补历史,我开始大动干戈地在网上查了很多历史入门书单。but,对于我这种毫无历史积淀,看《三国》、《封神榜》都觉得费劲的历史小白来说,真正的“入门级”书单几乎是零。
各种史纲,真的是看名字就不愿意读下去
可是入门的充分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兴趣啊!
有趣的书倒不是没有。《明朝那些事儿》好看吗?好看。《万历十五年》经典吗?经典。但对于快速抓住主要历史脉络来说,读断代史效率的确是低了一些。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我最终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想要入门历史,就从儿童读物开始。
什么林汉达的《上下五千年》、陈卫平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吴涵碧的《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等等,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启蒙读物。而且翻上几页你就会发现,自己依然妥妥地处于适读年龄之内。
最好的开始
然而,极端完美主义的我发现,从这些书开始,依然是有问题的。
因为中国漫长悠久的上下五千年放到世界史的维度里,就又变成了沧海一粟,所以要想完整客观地把握整个历史脉络,还是要从世界史开始。
著名的希利尔“三部曲”
目前市面上口碑最好的世界史启蒙读物,大概要属希利尔的作品了。出乎意料的是,希利尔的首要身份并非作家,而是卡尔弗特学校的校长。
《希利尔讲世界史》其实是他为本校学生编写的教材之一。为了让学生真正爱上历史,希利尔不仅亲自授课,也把学生在课堂中的疑惑用通俗的语言不断补充到书中,终于把这本书变成了史上最有趣的教材。
书中所有的内容,完全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并用孩子的语言来描述整个世界的。
根据希利尔的教育理念,教给孩子的东西,应该让他们感觉到是有用而且美好的。学校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尽管是以兴趣为导向,希利尔却并没有因此而忽略对学习方法的培养。在《希利尔讲世界史》的开篇,他就通过“时间楼梯”清晰地帮孩子理清了整个世界史的时间脉络。
这张图可是要求背诵的哦
一节节楼梯就是一个个里程碑,牢记了这些标志性事件,就算是得到了历史的藏宝图。剩下的“血肉”,就要靠孩子们自己去填充了。
其实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把握脉络、填充骨架的过程。而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这样的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尤为繁琐。
想凭一己之力理清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又谈何容易。
于是,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我又发现了另一本神书。
“奔跑的图书馆”是什么鬼?
而这本书的画风之清奇,也丝毫不逊于它的宣传语。
随便上个图让你们感受一下
作为一本少儿读物,这样复古简略的二维图像未免也有点太傲娇了吧。
不止画面缺乏亲和力,《400张图看世界史》在文字的表达上也精简得要命,从里到外透着一股冷冰冰,丝毫没有取悦读者的意思。
但是,但是,对于搭建历史框架来说,这本书真的是超级实用啊。
毕竟,希利尔先生的时间楼梯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体思路,如果按照这个粗略的框架去寻找史料,工作量依然是相当庞大的。
而《400张图看世界史》,就像是一瓶浓缩的精华液,帮我们进一步提取了历史主线。
与其说是“奔跑的图书馆”,倒不如说是“行走的大事年表”更为贴切。
27个大跨页,将几十亿年的光景尽收眼底。
而每页中的黑体字,则是这个时期的重中之重。
在一本书中可以提取出不同层次的历史脉络
更神奇的是,《400张图看世界史》不仅可以作为历史工具书随手查阅,把它当成写作红宝书也是丝毫没有问题的。
比如你想像方文山那样,写一首很有bigger的小诗↓
为什么是我?
你完全可以闭着眼睛从《400张图看世界史》中随便挑两幅图,再把它们胡乱地揉在一起。
比如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
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
请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这个是楔形文字的,这种事情真的只能靠智商了。
所以,方文山的才华似乎也并没有那么高深对吧……
除了装装13之外,这本看似高冷的书还可以用来和小盆友玩猜谜游戏。
猜猜我们都是谁?
像我这种没文化的人,只能看出右上角是《绝命毒师》里的“老白”。
yeah,it's me.
在《400张图看世界史》中,所有的人物都是以“无脸人”的形式存在的。从绘本的角度来说,这种抽象的表达本来就是一种艺术。
“抽象”原本是一个科学学的概念,是指从具体事物抽出、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方面、本质属性与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
而这种“提取”能力,恰恰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需要的一种能力。
记得原来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要我们画思维导图,我常常不知道某一个事件应该怎样用图像表达出来。
比如庞贝古城被火山灰掩埋,如果让我来表达,大概就是在地平线下面画几个小房子。
而图画作者麦克·勒博隆的表达,显然就要精准全面得多。
除了古城被埋的大背景之外,火山喷发、完整古迹留存这样的细节也被清晰地囊括进图画中,就连庞贝古城的平面图也是经过准确考量的。
对于年纪小一些的孩子来说,书中的各种小图标就算还不能作为思维导图的素材,没事儿照猫画虎地描描,对于认识历史也是极有好处的。
除了政治军事这条历史主线之外,《400张图看世界史》也涵盖了经济、科技、文化、哲学、教育、绘画、音乐、建筑等众多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将各学科内容进行了整合。
比如介绍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时,作者就是从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格尔尼卡》入手的。
就是我没错啦
喂,我才是原版好不好!
而对于日本浮世绘,大家更多了解的只是《神奈川冲浪里》这幅作品,却不知道它的作者葛饰北斋竟然是影响了雷诺阿、梵高和莫奈等一众伟大画家的日本漫画之父。
讲真,法国的名画家还真是不少呢
《400张图看世界史》的作者是两个法国人,无论是语言还是思维方式还是看问题的角度,他们和我们都不那么一样。
那么,美国人、日本人、朝鲜人眼中的历史,又是什么样的呢?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居住在德国的安德烈在给母亲龙应台的信中写道,因为纳粹的历史,德国人逃避“国家”这个东西。对国家的荣誉感,是没办法轻易流露出来的。
以至于在德国,你很难看到本国的国旗,听到本国的国歌。就连安德烈小学时的开学典礼,都是在教堂举行的。
因为逃避“政”,所以“教”就凸显了。
但其实,起码对于中国人来说,对于德国纳粹的仇恨,是远小于日本人的南京大屠杀的。
所以,这也正是读世界史的意义所在。通过读世界史,读不同国家作者编写的世界史,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国家,以及我们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世界史就是这样一面镜子,不仅让我们看到过去和未来,也能看到同一维度之下那个不同角度的自己。
然后你会明白,你以为的好,不一定是别人眼中的好。你追求的结果,不一定是历史驱动下的结果。
当你有了更广阔的眼界,当下很多看似重要的事就变得不值一提了。
比如我自从开始看历史之后,在肉卷的教育上就变得云淡风轻了。学习,爱学就学,不爱学就不学;刷牙,有时间就刷,没时间就不刷。
所有事情都由肉卷自己决定。
省下来的时间,我还要用来读历史呢!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童书绘本的秘密花园。更多精彩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