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来的天才?以自身经历谈谈感想(上) -pg电子试玩

2016
2018-5-15 00:42 原创

美国杰夫科尔文的名著《哪来的天才》,是我读过的关于成才的最好的文章。其核心观点是,普通人通过大量刻意练习超过同龄人,取得夸奖后获得更大动力去继续可以练习,从而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优势--天才就是这样产生的。

很残酷,很无趣,是吗?很多人希望天才是天生的,然后随随便便努力一下就获得成功。杰夫并不否认这种可能,只是说就目前找不出这样的例子,很多被大家认为是天才的人物,其实背后都隐藏着远超常人的刻意练习。

我不是天才,也谈不上多成功,如果非要量化,大约是走了35%的成功吧。我自己的经历,却很好的印证了杰夫的观点,虽然我当初并不知道这本书。回顾自己的经历,不仅仅对我将来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启示我应当如何教育我女儿。

闭塞,缓慢,没有压力,这是我小时候的学习环境。30年前跟现在不同,刚上小学我只会简单加减法,不会背99表。与我姐姐相比,我的性格偏内向沉稳,喜欢读书,主要是科学技术类的。

我父母没有强迫的读书,全都是我自己的喜好,父母只是随意给我提供了一些书看,也谈不上投资巨大。其实很多书我也是看不懂的,比如我爸爸的无线电类。有一些科普读物,还有些趣味数学,记忆最深的就是红黑封皮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大约是十四五本。

这套书的很多内容我现在都清晰记得,尤其是数学那本。有个问题是问欧拉怎么推导自然数的平方倒数和是圆周率平方除以六,里面公式吭哧吭哧推导了一大堆,最后说欧拉的结论是对的,但方法不严谨,最后丢下一句严谨的方法可以在任何一本高等数学中找到,了事。

这个回答自然不能令我满意,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憋到多年后在大学学习到了高级微积分才彻底弄明白。在大学里我终于发现那里的很多问题都是高等数学的基本内容,比如无穷集合的大小比较,写书的人就是大学数学系的那些学究们。

回到杰夫的正题,这里我已经在不知不觉进行刻意练习了,但结果要到小学三年级才体现,那一年的年底,大约是1986年,我参加了年级数学竞赛并以很大的优势取得第一名。

由于竞赛是采用必答抢答的形式进行,颇有些视觉效果,于是我开始在学校小有名气。然而我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那些题目大部分我都在课外书里见过,所以才让当时的老师大为惊讶。

在比赛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得名次,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多少,然而比赛的结果开始对我的人生有重大影响。此后我开始在当时条件下看些竞赛类题目,并参加微机兴趣小组。

四年级时好像还参加过数学竞赛,范围更大了,也得了一等奖,从此以后我便成了这类比赛的常客,从来没有空手回来过。

这是第一次刻意练习积累产生的比较优势,并因此反馈扩大优势。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优势就够了,能够钻木生火点燃并持续下去。今天的小孩接触的东西更多更早,这是好事,但要产生这样的点火,困难程度也更大。

小学的时候谈不上多少分数比较与排名,到初中就不同了,每次期中期末考试要班级排名,不过也仅仅限于班级,而不是年级。在第一年略微遇到些麻烦后,不久就完全适应了初中的学习,主要是生物政治要死记硬背,后面就每次都巨大优势第一名了。

于是我也有更多时间参加数理化竞赛辅导。我从小学就独自坐公交去市里参加数学竞赛班辅导,后来中学也一直坚持,直到高二结束。对于奥数,我有专门的评述,但跟此文无关,只能略过了。物理与化学竞赛也是不能耽误的,也花了不少时间。

我想在这个时间段,我大概成了学校的名人,甚至厂里很多家长都知道我的存在了,并用来教育自己的小孩。有些传言就离谱了,比如我在初中就学了高中的内容。这倒不是不能做到,只是我当时并没有这么去做,仍然是按部就班的进行。

不过我在竞赛上的能力也就止步于此了,在市里有很强竞争力,然而出不了市。回头想这也是无奈,环境的限制,让我也没有办法接触更多的资源了。刻意练习在这里止步了,因为刻意练习也要讲究正确的方法。无法在更高层次上取得比较优势,也就谈不上更大信心了。

高中的时间除了竞赛就是学习了。到高二结束,大部分课程还是在讲述新内容,而高三一年就是在反复炒冷饭,备战高考了。高一高二的期中期末考试,经过前期的小小波折,基本奠定了在班上的统治地位。

这肯定让第二第三名很不爽,然而现在他们应该不记恨我了吧:)对于争夺年级第一,我倒没有多大兴趣,这种事情没有必要刻意为之。对于竞争,我是这样看的:

一类是与事物竞争,比如我要掌握三角变换的技能。这类竞争,只要经过努力,基本是可以成功的,只要不是太离谱的要求,而课本上的东西肯定不会离谱。

另一类是与人竞争,这个就不是强求胜利就能达到的。知己知彼,也只能百战不“殆”,而不是百战百胜。

所以我的精力集中在课程的内容上,而不是别人考了多少分。高一高二虽然也有人跨班级比较,但是我基本不留意,而且我的印象是大部分时间我不是第一名。

然而刻意练习的积累,在高三又显示出来,在考试模式进入全部内容考核而不是高一高二那种阶段性内容考试后,年级排名也正式进行,我立即展示出巨大优势,这倒让我也十分惊讶。在高二末参加的高考陪考中,我就已经获得了630/750的高分。

然而这个分数似乎来得有些早了,并非产生了最好的结果。高三一年我虽然统治力超强,但不知不觉中有些渡过了兴奋期。如果高考早三四个月进行,我非常有信心冲击省状元,我常常这么想--然而最终的结果好像是省里十几名?记不清了,大约就是这个范围。

虽然我一直被大家说数学好,然而自高中以后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不能令我满意,至少从日后来看,跟我在大学研究生阶段的数学能力非常不匹配,这是很令我恼火的事情。

我甚至总感觉数学考试我有做不完题目的危险,高考的事实也的确如此,最后一题惊险做完,还犯了个严重错误,导致分数超低。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想来大致如此:

1. 数学到了高中阶段偏重速度而不是问题的精巧解答。在我日后研究的数学问题中,有很多是一旦做出来就完全有信心做对,比如参加约翰霍普金斯应用数学系的qualification exam。

而高中的数学题往往涉及复杂计算,就算做完了也总担心算错,还要回头验算。相比之下高中物理就往往做出来就知道可能对了,所以我物理高考成绩超好。

2. 过了兴奋期,能力还在继续提高,但考试能力却在下降。高考前被零零星星琐事困扰,状态持续下降。

如果高考再晚两个月,我恐怕还要遇到更大麻烦。好在虽然不是很理想,但进入自己选的专业,并不被调剂,还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在进入这个系的江西四个考生中,我是分数最高的。

题外话 - 如果高中有美国高中的ap制度,提前学习一些大学课程,那以上的问题可以一定程度得到缓解。

以上是大学之前的部分,算是我的古代史部分。有成功,也有失败,以成功居多,至少在旁人的眼中。然而总体上我并不满意,只能打70分。这只能归于历史局限性了。


赞43
收藏194
6年前
蛮好的了,给你点赞(。ò ∀ ó。)
6年前
good
6年前
你智商很高。我倒是不太赞同通过努力就能达到很高的高度,智商很重要啊。
6年前
我已经把刻意练习这本书看了几遍了,完全赞同楼主的理念
6年前
很厉害啊,反观自己,差得远了!
6年前
普通人通过大量刻意练习超过同龄人,取得夸奖后获得更大动力去继续可以练习,从而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优势--天才就是这样产生的。 一针见血啊
6年前
我感觉我也是刻意练习出来的。小学时,课外书比较少,基本把能看的书倒背如流。随便考啥都难不倒我。
6年前
这我不赞同。楼主的例子反而说明楼主智商是很不错的!对于单纯数理化竞赛和应试教育,孩子天赋智商绝对占先天优势的。只是情况不是绝对。聪明的孩子如果很努力那绝对没得说。不努力走歪路的个例没有可比性。但天生智商普通刻意练习取得很大成就的太少,就算有那也是与智商关系不大的事情上。天赋与兴趣加刻苦是成就天才的不可缺的条件
6年前
我哥在没有看过一本奥数书的情况下,奥数竞赛全国三等奖,紧接着第二次全国一等奖。位居全省第二。而第一和第三家里父母都是大学教师,从小接受奥数培训的。而我自己到高中数学成了拖后退的,课本都整不清。这其中不排除有男孩女孩到青春期心态不同的影响。但主要原因是天赋差异,这点我是感同身受。所以我太相信智商的优势了
6年前
小茁 我哥在没有看过一本奥数书的情况下,奥数竞赛全国三等奖,紧接着第二次全国一等奖...
可能没看过奥数书,但如果什么奥数题都没练过就能得全省第二,那天赋可以说比高斯还要高。有些奥赛题目的技巧,感觉不太可能临场时间有限情况下完全不知道就能构思出来。我斗胆猜一下,得了三等奖那次以后,多少被老师培训了一下吧。
更多

推荐阅读

日志
6岁
日志
6岁
16岁
日志
14岁
日志
7岁
日志
5岁
9岁
日志
6岁
日志
13岁
日志
12岁
日志
归巢鸟
归巢鸟
2016
作者热门日志
中小学数学为什么是这样的?(上)  赞68 · 收藏513 · 评论35
美国奥数水平为何突然大跃进?  赞55 · 收藏267 · 评论23
中小学数学为什么是这样的?(中)  赞24 · 收藏291 · 评论15
“强灌式”教育的收获1:春秋历史篇  赞44 · 收藏231 · 评论22
 赞46 · 收藏165 · 评论4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