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奖励还是惩罚?(以及为什么死刑无法有效防止严重犯罪) -pg电子试玩

2020
2020-9-26 10:22 原创 · 图片4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婴幼儿英语启蒙,专注高质量家庭亲子英文启蒙,秉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英语启蒙导师”理念,以独创的高质量英语生活情景输入法,让宝宝从小自然习得英文!

郑老师:培养孩子性格,是应该以奖励为主还是以惩罚为主呢?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呢?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或多或少存有疑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吴雪婷近期修了心理学的课程,她说学完有种“不吐不快”的冲动,成长就是在犯错误中一次一次吸取教训的过程,而低成本的犯错误并亲身体验后果的学习机会更是年少时宝贵的财富。

奖励还是惩罚?(以及为什么死刑无法有效防止严重犯罪)||吴雪婷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信条,即“棍棒底下出孝子”,“黄金棍下出好人”,于是无数中国孩子的童年中都有关于各色惩罚的记忆。其实不止中国,西方社会传统的教育方式也有非常浓重的惩罚色彩,以至于有研究认为,英国社会尤其男性中虐恋( sadism & masochism, 即sm)的流行,其根源就在于童年被父亲鞭打以示惩戒的记忆。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的另一种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即对孩子应当采取“鼓励教育”,在肯定和鼓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加积极乐观,阳光健康。于是很多父母又开始学习重复一句话:“孩子你真棒!”然而仍有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好好讲道理ta不听,只能动手”。而在施以惩戒之后,孩子们似乎确实有“改正”的迹象。

那么,要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究竟应该采取鼓励奖赏还是批评惩罚呢?

1奖励还是惩罚?

主要研究行为习得的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al psychology),最有名的例子便是“巴普洛夫的狗”。当研究人员在按铃后喂食,并重复数次,狗会将响铃与食物联系起来,以至于即使研究人员不再喂食,狗听到铃响后也会分泌唾液。这个经典条件反射 (classical conditioning) 理论的核心是利用生物与生俱来的条件反射来帮助形成后天习得,从而改变行为。

在此之上,科学家们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理论,认为具有高级认知能力的生物比如人类,可以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天生的生理性条件反射),也即环境对行为进行的反馈,来增加或减少行为次数。

在这一理论中,环境的反馈包括奖励/强化(reward/reinforcement)惩罚(punishment)两种。任何能够增加行为发生可能的反馈都被称作奖励(reward)或是强化(reinforcement),包括正强化(positive reward/reinforcement),给予行为者想要的东西,和负强化(negative reward/reinforcement),移除行为者不想要的东西。相应地,能够减少行为发生可能的反馈被称作惩罚(punishment),包括正惩罚(positive punishment),即给与行为者不想要的东西,和负惩罚(negative punishment),即移除行为者想要的东西。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要有效地改变行为并长期维持这种改变,奖励/强化比惩罚更为有效。

事实上,短期来看,使用惩罚确实使得不好的行为停止得更快,但相比于奖励/强化,惩罚的方式有非常明显的副作用。以家庭教育中父母帮助小孩改变坏习惯为例:

1. 改善难以长期维持,效果消退得快。相比之下,奖励/强化的效果维持得更长。

2. 被惩罚的小孩会逐渐回避父母,避免在父母面前做出会被惩罚的行为,然而一旦在父母的视线之外,坏习惯很容易重新显现。也就是说,坏习惯并不是被彻底改掉,而是在父母或其他能够施以惩戒的人面前被压抑而已。这很好地解释了许多在小学、中学阶段被普遍称赞的“好孩子”,在进入名牌大学之后反倒沉迷于游戏或是作息极度不规律的的现象。

3.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小孩很可能模仿大人,进而“惩罚”其他不按其意愿行事的孩子,从而出现欺凌等问题。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校园中的“小霸王”通常都有严厉的父母(比如多啦a梦中的胖虎)。

4. 过于频繁的惩罚可能使小孩出现“习得性无助”的情况,也就是习惯于被惩罚的状态而不再做出反应。打骂都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的孩子很可能就是被过度惩罚的结果。

以上副作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产生持久且深远的不良心理影响,所以非常不建议家长使用惩罚的方式帮助孩子改进行为方式。

2怎么奖励更有效?

事实上,在两种奖励/强化的方法中,负强化比正强化更有效。也就是说,移除孩子不喜欢、不想要的东西,甚至比给与孩子他们想要的东西更能有效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建立好的行为习惯。但由于通常而言父母都会尽量给予孩子力所能及最好的条件,因此一般并没有太多孩子不喜欢的环境因素可以移除,也没有必要为了改变孩子的行为而有意设置障碍。所以最常见的还是给予孩子想要的东西。


从奖励/强化的密度来说,前期密集的奖励有助于孩子更快地改变行为,最好是孩子每次做出好的行为都给予奖励。但为了避免新养成的好习惯消退,家长需要在孩子养成新习惯之后再给予一段时间的部分奖励,也就是只在某些时候对孩子的好行为给予奖励,另一项时候不给予奖励。对于部分奖励时间间隔的选择,可以根据次数和时间分为固定次数 (fixed ratio)、不固定次数(variable ratio)、固定时间(fixed interval)、不固定时间(variable interval)四种部分奖励模式。其中不固定次数不固定时间的奖励模式能够使得效果维持的时间更长,而基于次数的两种模式都比基于时间的两种模式产生效果更快(如下图)。

一些家长非常喜欢言语鼓励孩子,习惯用“孩子你真棒”回应孩子的良好表现。另外一些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进行金钱奖励,这些办法都是有用的。但根据上文,你或许已经看出,奖励的不确定性能够有效增加奖励的效果,因此建议家长不要用一个固定的奖励模式,变换奖励内容,这同时也是一种用心的表现。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对于亲子关系而言,即使是一个鼓励的微笑、欣赏的眼神、赞许地拍拍背等,都是有效的奖励方式。相应的,声色俱厉的批评、充满怨气的眼神、冷漠等都会被视作效果极强的惩罚。

3讲道理可以代替奖励吗?


奖励并不是唯一的改变行为的方式,但很可能是在孩子成长早期最为有效甚至唯一有效的方式。

认知心理学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类道德发展的理论,认为一个人在对于对错标准的认识是阶段性发展的,而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中,由于孩子并没有发展出逻辑推理的能力,因此思考方式是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此时换位思考和共情的能力非常低,所以奖惩之外的方式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孩子并不能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后随着年龄增长,在生理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能够与亲密的父母、其他家人、互动对象、所处社群、乃至人类社会做出越来越多的的换位思考,进而逐渐形成并完善自己的道德观。所以在成长早期和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是锻炼孩子逻辑思维和共情能力甚至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并不能起到改变孩子行为的效果。而当孩子成长到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和共情能力的阶段,家长就不再需要仅仅通过奖励来引导孩子改变行为。

至于这一转变的具体年龄,不仅不同的科学家意见不同(2~9岁都有),而且也受具体的养育方式、个体生理差异等原因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在长大以后,奖励与惩罚依然都是能对人的行为选择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

4、写在后面的话—奖励什么?改变什么?

最近热议的“死刑究竟是否必要/死刑是否能有效降低犯罪率”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行为习得理论非常重要的一个应用。作为一种惩罚,死刑在降低严重犯罪的方面效果非常有争议,这也是许多国家废除死刑的理论基础。

我们的社会运行的方式是将遵纪守法视为“应然”,而并不给予明确的奖励。但事实上,遵纪守法的行为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常态。从不懂事的婴孩到能够遵纪守法的成年人,这一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做出持续不断努力(make persistent efforts)。儿童的成长与之道理相同。

我们常用的“改正”一词暗示我们“正确”才“正常”,然而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生来就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行为习惯,这些“好”之所以是“好”,因为它们都需要努力才能达成。奖罚之间深层次的区别在于,我们究竟把什么当做常态。爸爸妈妈不应当将儿童的懂事、有节制视为理所当然去进行要求,而应该对于这些好的表现做出奖励。至于儿童没做好的地方,不要责怪他们,而是视为人类普遍的天性,想办法去帮助孩子改进。我很欣赏一句父母指出孩子的错误时说的话:“这个做法不对,不过你这样做并不代表你是个坏孩子。”("that’s not a good behavior. but it doesn’t make you a bad kid.”)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真正地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或许我们想要去改变孩子的地方会变少很多。时间和精力应该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父母需要明确什么是孩子行为的边界,是一定要明确对错的,在其他地方就多采取包容接纳的态度。

尿床“画”出的“地图”、因为疯玩而弄脏的衣服、一不小心打碎的碗,甚至贪玩没写完的作业、害怕惩罚撒的谎、活动中受了伤,都不需要急于改变。成长就是在犯错误中一次一次吸取教训的过程,而低成本的犯错误并亲身体验后果的学习机会更是年少时宝贵的财富。如果想培养出一个真正自信健康充满生命力的孩子,在帮助ta建立基本的好习惯和是非观的同时,不妨鼓励ta自由探索,放任ta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当然孩子还小,父母的密切关注是不能少的,少的只是干涉)而家,并不是温柔豢养的动物园、水族馆,而是那个可以在停靠时补充给养、在风雨来袭时可以选择进去休息的港湾。

愿孩子们都能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收藏1

推荐阅读

6岁
日志
9岁
日志
6岁
日志
6岁
日志
日志
6岁
10岁
日志
6岁
日志
6岁
日志
安可妈妈在英国
安可妈妈在英国
2020
作者热门日志
 赞8 · 收藏26 · 评论3
 赞2 · 收藏14
 赞2 · 收藏13
 赞1 · 收藏9 · 评论1
 赞1 · 收藏8
 赞2 · 收藏5
相关讨论
 41个回答
 70个回答
 69个回答
 59个回答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