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pg电子试玩

2022
2018-9-1 22:48 原创 · 图片3


图片来自网络

写在前面:原生家庭是这几年很火的话题,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讨论一二,但是具体有哪些分类和怎样的伤害,苏珊·福沃德的这本书可以给出清晰的分辨和论断。

因为之前看过好几本心理学的书,所以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和帮助不是那么大,但是沉下心来想一想,如果想知道自己成长于什么样的家庭,具体的影响怎么样,怎么走出家庭阴影,对第一次接触家庭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起着主导和引导的作用,还是非常适合新手接触的。

书中采用案例和论述相结合的方法阐释作者的观点,使读者能够轻松走进人物的故事,但是这种分散的写法也需要仔细去总结作者的意思,需要多看几遍。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为《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所做的序中这样写到,只这一句话,就击中了我心灵的靶心。

原来我孜孜不倦地阅读心理学书籍,唯一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了解和认识自己那些不舒服的感受,而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这本书,又一次拔高了我了解自我感受的能力。

除此之外,它还默默影响着我如何看待身边的事物。比如,看完这本书再去看一些电影,能有一些不同的角度,或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

最近几天趁着刚看完是枝裕和导演的《小偷家族》,我又追了他另一部获得过2004年第57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提名的《无人知晓》,在缓慢的节奏之外,很快意识到电影的悲剧源自母亲的不作为。

而做出不作为行为的父母在书中被作者成为“不称职的父母”,他们也是有毒的父母的一种。有毒的父母制造了有毒的家庭生活模式,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不可避免地被荼毒。

意识到这个问题,需要个人的思想觉知,但是改变它更需要科学的指导。如果你也有一些灰暗的痛苦的感受,但是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出现,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的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或许适合看一看。

 图书封面

苏珊·福沃德博士是享有国际盛名的心理医师和畅销书作家,还是颇受欢迎的演说家、节目嘉宾和媒体人,她的作品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这本《原生家庭》曾荣获《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克雷格·巴克是影视编剧兼制片人,曾为全美许多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探讨人类行为问题,现居于美国洛杉矶。他曾与苏珊·福沃德合著过多部作品,如《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金钱魔鬼》《对天真的背弃》等。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被称为“苏珊·福沃德的心理学经典作品”,被誉为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就像武志红老师在推荐序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尊重一个真相,就是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至少敢于承认这个事实时,才真正走上一条找回自我的道路。

别问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是这样走过来的。

这本书除前言和尾声外,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是“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和“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书中采用案例和论述相结合的方法阐释作者的观点,使读者能够轻松走进人物的故事,但是这种分散的写法也需要仔细去总结作者的意思,需要多看几遍。

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不同的家庭模式如何给孩子带来心灵的创伤,以及这些创伤如何影响他成年后的生活;第二部分主要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提供直面父母影响的方法,教人们改变行为模式,重获人生自由。

全书思维导图

同《沟通的艺术》中自我的社会性根源的观点一样,苏珊·福沃德博士也认为是孩子对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不加选择的全盘接收造成了孩子的自我认知,加之孩子对父母天然的信任、依赖和爱,使家庭模式在一代代人之间遗传下去。

家族中好的品质会遗传,坏的品质也会遗传,这本书主要探讨的就是始终用负面行为模式支配着孩子的伤害型父母,分别为:不称职的父母(不作为或忽略型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这些有毒的父母因为自己童年和性格、人格的缺失,因为受自己祖辈的生活方式影响,没有能力成长为一个健康健全的成年人,同时还把这些负面行为继续带给自己的孩子。

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父母子女关系的倒置、自我价值感缺失、孤独自卑、愤怒恐惧、深深的无力感和信任感缺失……

这些特点是怎么造成的?有毒的家庭模式又是怎么运转的?

首先,要审视有毒的家庭体系的观念,观念包括说出口的和未说出口的。“观念是我们去理解、认知世界的框架,它奠定、影响、塑造了我们的感情和行为。”(p155)观念是家庭系统的骨骼。

其次,要了解有毒的家庭体系的规矩,也包括说出口的和未说出口的。“规矩既是观念的具体做法,也是实际制约孩子的条框。”(p155)规矩是家庭系统的血肉。

最后,要知道是盲目的顺从驱动着家庭系统的运行,它就像是肌肉。(p157)

因为有错误的观念(如父母子女地位的天然不对等),有错误的规矩(如子女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父母),又有子女对父母盲目的顺从,才有了父母可以掌控、伤害孩子的机会和可能,有毒的家庭模式才能完成代际遗传。而要克服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许多成长自不健康家庭的孩子,长大后仍然觉得痛苦和茫然,本以为到了可以自己做主的时候就能按照曾经预想的去做,才发现内心的抗拒、恐惧和强迫性重复像梦魇一样挥之不去。

想要从旧有的家庭模式中走出来,需要精神和行为全部做好准备,这个准备的第一步就是释放愤怒。把悲痛和愤怒释放出来,把别人的责任归还于本人,受害者才能迎来真正的平静。

第二步就是使用理性在认知层面做好准备。

可以通过练习发现自己那些具有破坏性的观念,这些观念使自己放弃自由选择权而将父母的感受作为行为的基准,痛苦的感受又使自己更加纠结和茫然;了解观念、感受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后,使用非辩护性回应和表明立场的方式重新进行自我界定,获得准确正面的自我认知。

第三步是在情感方面做到自我满足。

把责任还给应该承担责任的人,卸下自我惩罚的负担,明白童年的不幸不是自己的错误造成的。该悲伤的时候悲伤,该愤怒的时候愤怒,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学会理性对待它们,好好照顾自己;可以通过写信和当面对峙的方法告诉父母他们曾经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明确表明自己对今后生活的态度和立场,摆脱对旧有模式的恐惧感。

即便自己做得再好再努力,父母或许是永远无法改变的,苏珊·福沃德给出的方法并不是在成年后再获得父母的道歉,或者弥补童年缺失的幸福。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我们应该明白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应该为当下的生活负责,释放愤怒、了解自己、学会对抗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收获独立而自由的人生。

这也是书本最后一章强调的,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需要自己的努力,通过给自己和孩子做出承诺、做出改变行为和向孩子道歉(在向他们发火后),从身上割下原生家庭的毒瘤,给孩子和未来一个全新的开始。

这本书之所以引起我的共鸣,是因为当我回忆这几年的经历时,发现自己不自觉的在使用书中的方法克服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不良影响,并且成功地找到了舒适的生活方式。

父亲在我11至16岁的青春期间,算是一个掌控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加上我们家族重男轻女,父母子女、夫妻地位天然不平等,造成我很早就意识到自己过得不开心。

按照书中的理论分析,“观念具有很强大的力量,能够区分是非好坏,也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人际关系、道德价值、教育程度、性别观念、职业选择、行为准则和经济状况。他们形成了一个家庭的行为模式。”(p151)

我们家的观念比较守旧、封闭,所以要求妻子要顺从丈夫,孩子要顺从父母,即便有些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是孩子没有反抗的资格,反抗的结果就是挨骂挨打。

观念决定了规矩,规矩影响了行为,行为带来了感受,或者观念也直接影响了感受。当我越长越大读的书越来越多,就觉得父母很多事做的不对,他们说的也不对,但是从小对父母无条件的顺从,全盘接收他们对我的评价,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我的自我认知,就是自卑、软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对改变深深的无力感。我总是觉得不被理解,特别孤独。

在我24岁那年开始工作,并且遇到charles先生之后,一切都变了。我开始着手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决定,不再听从父亲的安排,并且排斥他插手我的生活,父亲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战,时常勃然大怒。

但是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他会用我不好好学习考试以获得职位晋升为理由训斥我,而明显的排斥真实理由,即他不满意我与先生恋爱,因为觉得他的条件不好。这也是书中所说的,操控型父母所用的间接方法,避免直接冲突或制造孩子的(我的)内疚以转移自己的烦恼和压力,让孩子重新回到可以被掌控的轨道上。

10-13年,我从恋爱初始觉得被理解被鼓励,到渐渐对先生释放我对家庭的不满和愤怒,再到受他影响一点点明白父母对我没有那么多爱(或者至少没有他们宣称的那样爱),我不必依赖他们的评价或感受而做决定,然后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取得几个巨大的进步,我逐渐改善了对自己不合理的认知,也慢慢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自己做各种决定。

13年结婚后,我更是开始了自己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凡事不再听从父母任何的意见,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发现苗头不对立马使用非辩护性回应(中止谈话)和表明立场(不对他们抱有期望)的方法面对他们。我们结婚前与父亲有矛盾时我还使用过写信的方法向他解释问题(与他对峙),后来时不时在合适的时机告诉他小时候他的很多言行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当面对峙)。

整整8年,我终于用8年的时候完成了小时候的期待,就是为自己而活,活得开心舒服自在,没有对父母的责任和内疚,也没有想法和行为的纠结和反复。而我的父母,也有了一些些变化,这些变化是我(和弟弟)的改变而带来的他们不得不改变。

我用自己的观念和感受塑造了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因为了解到父母永远不可能彻底改变,我也永远不可能弥补儿时所有的缺失。我要做的,不过是从现在开始更了解过去的自己,以期塑造更好的未来,给我的孩子更好的开始。

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在《原生家庭》的最后一章说,“能否从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中解脱出来的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学会对过去放手,学会重新定义真正的爱,学会相信自己对于现实的认知,每一个带着原生家庭伤疤的人都有能力走入自觉而自由的人生。

有句话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有伤疤怕什么,那只不过提醒你你要努力去修复它。希望每一个纠结于童年痛苦的人,都能从夹缝中生出勇气,从裂缝中沐浴阳光。


赞1
收藏9
立夏时节
立夏时节
2022
作者热门日志
 赞44 · 收藏245
 赞37 · 收藏41 · 评论58
 赞2 · 收藏121 · 评论1
 赞23 · 收藏62 · 评论31
 赞11 · 收藏72 · 评论1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