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观点,说一周一次的兴趣班,肌肉和大脑都没有记忆,很鸡肋,是浪费时间,不如停掉。
首先说结论,我不同意鸡肋的说法。
当然,一周一次肯定是走不了专业,
之前曾经想过让o姐在游泳方面走专业,毕竟她从4个月开始接触游泳,到现在6年多了,很担心她不学之后,这期间花费的时间和钞票,都浪费了。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走专业路线,最最最基本一周5练,一次2小时,
什么叫基本,就是这种频率在运动员里说难听点,就是末位,因为常规都是天天练。
问到这,我感觉o姐应该不太可能成为运动员了。
她的兴趣爱好太多了,这个也要学,那个也要学,如果真的要选择,她肯定会选择那种可以坐着完成,而不是辛苦运动……
更何况,一年365天的接送,外加家务和三餐,妈妈本人可能会爆炸,
难怪教练也说,小时候能坚持下来很大程度都依靠家长的支持。
那么,问题来了,达不到专业标准,就干脆别练了吗?
我和教练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天天练,你可以走专业,
每周练,你至少不会忘记动作。
比起寒暑假突击然后就不管,坚持一定频率的训练都是更有效的方法。
找到适合的,才好走专业。
我咨询的教练,在她正式训练之前甚至都没有接触过游泳,
她只记得自己很喜欢玩水,她的教练相中了她的身体条件就把她选到校队,
她回忆说自己游泳的时候“很放松很开心”,于是一路走下来。
可是有多少人这样幸运,一击即中就能选中自己喜欢的方向呢?
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不过寻求一个“我喜欢”。
现在很多人不理解家长为什么让小朋友上那么多课程,
排除少数家长确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更多人其实只是一种探索,一种试错。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资源,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
不喜欢涂涂画画,也许喜欢翩翩起舞,
不喜欢乐高编程,也许喜欢跑跳蹦滚。
当然也可能试来试去并没有什么收获,那也到了要开始卷学习的年纪了……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走专业。
像o姐这样,兴趣爱好过于广泛的人,作为家长的我直接砍掉,就也没必要。
关于她学琴还是学美术的议题,我已经和她谈过好几次了。
首当其冲是时间分配。
这个课也要上,那个课也要上,可是一天就只有24小时,
课程上完也不是就结束了,o姐平时就喜欢涂涂画画,每天早上起来就在书桌上创作,
钢琴更是需要每天练习,一点偷懒不得。
我本意是让她保留一个运动项目 文静项目,
可是鱼与熊掌,哪个她都舍不得。
绝大多数孩子都是这样吧,你要ta练个什么东西,可以,
可是你让ta生活里只有这个东西,那就非常困难了。
恋恋红尘,成年人不也是就着可乐/啤酒看电视剧吗?
要不然大师能成为大师呢,正是把其他花花世界的时间全都用来走专业了啊。
即使只是纯业余,坚持一个甚至几个兴趣也还是很令人钦佩的。
走兴趣,走的是属于自己的路,
不要和其他人比较,因为“比较”没有止境,
你无法成为谷爱凌就不滑雪了?
那其他国家的乒乓球队(或者我国男足)都解散好啦,谁还能和中国队一决高下?
从简单的卡通画,到繁复的素描,甚至是自己调色的水彩画,
从全音符到16分音符,从哆来咪发到完整的曲子,
这是坚持的作用,是知道练琴辛苦,但自己想学琴就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遵守诺言地自我尊重;
这是成长的脚印,是看到前辈们画着现在自己绝不可能完成的高难度作品,相信自己走下去会慢慢接近目标的信念;
每周一次,虽迟但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如果你不走,你就永远停在原地,是零。
当然,短期小目标和长期大目标还是要建立的,不是混沌的胡乱游荡,
要不然也可能晃来晃去又晃回原地……
要不要选择兴趣班,选择什么样的兴趣班,
原本就见仁见智,没必要拉一踩一。
某些信奉“快乐教育”的人也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上兴趣班的孩子就一定不快乐,
快乐不只是一时的快乐,
快乐也不仅是现在的快乐,
痛并快乐着,不正是每一个家长都坚持下去的“良药”吗?
我们教给孩子知识,也要教给孩子思考的能力,
不是作为家长单方面的决定要或者不要,
而是把各种可能性都分析给ta听(他们能听懂的),
让ta自己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以上。
晓优说 xiaouchat
octo妈,前媒体小杂工,财经半吊子。
全职妈妈,育有一女。
对值得的人和事,花钱花时间花心思。
对不值得的人和事,一毛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