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长:这个寒假,把生活放重,把教育放轻! -pg电子试玩

2020
2015
2024-1-24 11:23 转载 · 图片6

转载自新校长传媒

图片

寒假如期而至,神兽再次出笼。诸家长喜忧参半,总体忧大于喜:卷不卷?怎么卷?别人卷,自家如何坐怀不乱?

然而,当我们思考一下,智能时代孩子们终究要面对的未来课题,就会明白,其实学习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生活才是核心。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如地调动知识,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寒假,与大寒节气相守。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一应终末,皆为新生。寒假了,把教育放轻,把生活放重。面朝人间烟火,直至春暖花开。

01
啥也别说,先让孩子玩起来

孩子最缺的是什么?玩。没有任何负担的、不用以写作业为交换的、纯粹的玩。

为什么?玩是特殊的学习,藏着最好的素质。孩子玩泥、玩水,玩各种游戏,与小动物嬉戏。在各种玩耍中,感官更敏锐了,情感更丰富了,能力也更强大了。

玩,或者说游戏,也是联合国都承认的儿童权利。《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提到,“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

但是现在的孩子,还能痛痛快快地玩吗?各种规矩约束着,不准追逐打闹,孩子玩个“萝卜刀”,也让专家和校长操碎了心。孩子玩的领地越来越小,甚至连课间十分钟都要消失了。像个瓷瓶子被大家呵护着,小心轻放。白白胖胖的,只是眼里的光亮已经黯淡了,麻木了。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会玩了!这恐怕比不会做题更可怕。国际儿童游戏权协会推荐了32件孩子在10岁前应做的事:在草地上打滚;玩泥巴;用面团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阳台上种花;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穴……你们家的娃玩了几个?假期能否安排上?

更重要的是,孩子会玩,能激发内在动力,把发动机装到孩子的心里。要知道,好奇心、梦想、行动力,以及人格的培养,对人的一生成长至关重要,是无数个“0”前面的“1”

图片

02
努力观世界,才有世界观

“当你写作业的时候,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吃晚餐的时候,北极上空的极光正旖旎斑斓……”

这是极具诱惑的小资的话,也是大白话。诗酒趁年华,人的格局是世界撑大的。脚步走多远,内心的疆土才可能拓展到多远。

磨砺了双脚,同时也历练着心灵,遇见更强大的自己。当年司马迁20岁时,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了行万里路,才写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无韵离骚,也才能在命运的揉搓下爆发强大的韧性。

这个寒假,也许可以去看看“尔滨”。这个瞬间出圈的城市,“泼天的富贵”怎么会降临的?东北人宠“南方小土豆”的夹子音怎么发出的?

除了传统的冰雕、滑雪等内容,还要尝尝冻梨摆盘,看看冰上热气球、人造月亮、黑马骑士、逃学企鹅。运气好的话,还会看到鄂伦春族的猎人赶着驯鹿在大街上溜达。据说上一次请他们出山的,还是乾隆爷。

更重要的是:沉寂了多年的哈尔滨,获得的流量密码是什么?比冰天雪地更有吸引力的是什么?去看看各地文旅的卖力表演,考察他们如何回答鲜活的时代命题:如何撬动眼球经济,把资源变现;如何现代营销,让古老资源获得新生,等等。

体验式教育的先驱库尔特·哈恩曾说:“人格是在课堂之外形成的。”每个人最重要的是世界观,最可怕的是没有看过世界的世界观。多走出自己的房子,看看外面的风景。看到世界彼此联通,每一座孤岛之下血脉相连。看到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不同的世界观。看到风月同天,看到与子同袍,看到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

图片

03
在真实的触摸中,
找到生命的意义感

在经济下行、货币贬值的当下,到大自然里,会发现遍地黄金,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

更重要的是,人是自然之子,孩子需要在自然里面奔跑,放歌,打滚。就像安泰长在大地上,就能从地母盖亚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

经过一学期两点一线的生活,校园上方的四角天空,课后的延时辅导,让孩子疲累不堪。坚硬的柏油路看不到泥土,闻不到地气,见不到庄稼。而电子产品无孔不入,占据了孩子们课余的视野和时间。一切都是虚拟的,都可以凭空捏造,凭空消失,而我在哪里?

孩子们需要乡野,在真实的触摸中找到生命的归属感和意义感。到大自然里,把脚陷进松软的土地,像根一样向下扎入,一股灵气直冲天灵盖。到大自然里,听虫唱鸟鸣,看草长莺飞,在河流里感知潺潺,在呼吸里感受沁脾,接通灵气的通道。到大自然里,深深地吐纳,把雾霾清理,把负氧离子纳入,通透起来,清朗起来。再试着跑动起来,僵硬的关节剥蚀脱落的锈迹。

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舞之不足,足之蹈之。人类的艺术不就是这么来的么?大自然本身就是最伟大的百科全书。什么伟大的或优美的思想根源不在大自然里?什么深沉的或明媚的艺术作品不在对大自然的模拟中?歌德赞美自然说,“在它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

大自然这本书,已经等候孩子们多时了。

图片

04
生活藏着教育的全部

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而好的教育,就是理想生活的样子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主张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相契合,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做中学。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中国的陶行知,将杜威的观点翻了个筋斗,“生活即教育”,强调社会即学校,重视社会教育。生活藏着教育的全部,理解了生活就理解了教育。

生活首先是辩证的,多棱的,不是花团锦簇,也不是非黑即白身边随处可见的,既有豪华包厢里的土豪,也有写字楼里的白领,还有风里雨里的滴滴司机,行色匆匆时常逆行的快递小哥。他们都是真实的群体,在社会的游戏规则里。

这个规则,有明的,也有暗的。就像道路,有红绿灯,也有斑马线,有绿化带,还有灰色地带。盗亦有道,伟人也有卑贱的时刻。有时候,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对知识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强烈的感情,并不能从书本上习得,而只有在生活中,在泥沙俱下却流金淌银的生活中。

如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图片

05
千好万好,不如先把自己活好

每个拧巴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纠结的家长。

家长不仅是孩子的镜子,也是孩子的起点。父母先要活出一个笃定、饱满、悠闲、有创造性和节奏感的人生来。

说到底,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家长活得纯粹,有松弛感,孩子就不可能拧巴。就如近日湖南浏阳市那位家长的宣言,“无论成绩怎样,爸爸永远爱你,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成绩好就报效国家,成绩不好就承欢膝下。”

是啊,孩子只是答错了题,又不是做错了人。人生的成功是由自己定义的。没有人有资格评判别人的人生。活出自己的样子才是独一份。

有些社会的边角料,真是家庭的顶梁柱。寒假天寒地冻,家里嘘寒问暖。换灯泡,修马桶,买年货,烧好菜。最远的关心,怎比得上最近的一杯热茶。生活的理想,莫如理想的生活。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成长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于生命而言,幸福比成功重要。如果儿童不幸福,成人就能幸福吗?将来的幸福能弥补童年的幸福吗?

教育就是生长。生长是自由的,有节奏的,也是浪漫的让孩子成为孩子,让他慢慢来,哪怕笨拙的,低效的。就像我们每个人学说话、走路、吃饭、穿衣,所有的第一次,那么笨拙,那么执拗,又那么可爱。这是生命自己的舒展,是对自我的突破和发现。

没有人能真正预知未来,最安全的投资就是教会孩子保持应变能力和心智平衡,保持火炬不灭和热血不凉。就如我们笃定地相信,相信教育就是对人生的准备。

图片

这个假期,娃打算玩些啥?


赞10
收藏14

推荐阅读

花编
花编
2020
201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