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通识教育秘籍《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抓住0-pg电子试玩

2018
2022-10-14 16:19 原创 · 图片5

作者郝景芳:童行学院”创始人、作家、经济学家,两位孩子的妈妈。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物理学硕士,作品《北京折叠》荣获世界科幻界诺贝尔奖“雨果奖”,2018年当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young global leaders)。

作者王立铭:“童行学院”教研总监、联合创始人, 得到app大师课主讲人,两位孩子的爸爸。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神经生物学家。26岁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nature上发表封面文章,不到30岁成为博导。

个人认为前几章郝景芳写的非常精彩,不愧是作家大佬~王立铭老师写的比较“学术”工科男的feel,易读性和内容都稍欠佳。总体还是推荐的。通识教育启蒙。

引言

犹太民族重视阅读经典和提问、辩论,孩子很小就开始练习相互辩论。师长提出一个观点,同意的孩子要列出理由一二三,反对的孩子也要列出理由一二三,然后同意一方再对反驳一方的理由一一给出回复。这样的辩论是对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很好训练。

中国的教育系统,很少给出众的孩子额外的自由度,却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最终的结果达到一定标准。

中国教育过于注重纸面上的标准化题目,缺乏对现实社会的了解。

作者列举了一所美国小学,有数学、语文(英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四大主科。其中科学按照主题探究世界,她女儿学习“水”这一主题已经快一年了,仅仅“水”这一个主题,从生活用水到整个世界的水循环,到与食物、工程有关的各种各样的水,展开了各种研究。

小时候学这些知识,对升学没用,但通过这些学习建立的视野和思维方法,可以直接带入长大后的工作与生活。

父母的想象力是孩子的上限。若父母的眼光已然局限于此,又怎能指望孩子飞到高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代一代培养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却总是难以培养出影响人类的大师级人物。成就的天花板是想象力,不要让我们的想象力局限孩子的未来。

第一章 激活大脑力

01 人类学习能力的精华,都凝结在孩子身上

学习语文、数学,不是学习背诵和计算,而是要理解语言表达的内涵、抽象思维的逻辑。

人工智能不具备的能力,核心中的核心是:世界观和创造力。

世界观并不是碎片知识的堆积,世界观是世界模型,让多学科门类知识搭配组合,创建更有意义的事物,这是目前的人工智能难以跨越的一步。有意义的创造力也不是现在的人工智能所拥有的随机制作或统计模仿的能力。

人类相比人工智能的优势:

①利用小数据就可以学会知识,比如看两三张图就能认识鸭子,人工智能需要看数百万张。人类从一件事中就可以“吃一堑长一智”甚至“举一反三”。

②联想学习vs逻辑学习。人类的语言里充满类比和联想,我们说“风起云涌”,表明时代的剧烈变化,是因为人能注意到事物背后相似的部分。人工智能难以理解。

③习惯化学习vs重复学习。孩子会很快“厌倦”旧知识,想去探索新东西,这种倾向是创新的本能,机器不具备。但想让孩子坚持同一件事,就需要让他们总能找到新的趣味和挑战。

④试错学习vs优化学习。机器目标始终是寻找解空间的全局最优,而孩子会犯错、试错,从而可能引发新的创造和发现。

在未来的智能时代,对我们的学习和教育而言,以下四点至为重要:

①情感联结,对孩子情感陪伴,让他们学会共情,从而理解他人和世界;

②基础抽象思维,让孩子理解真实世界和符号的对应,对于文字,相比识字,更重要的是认识事物与文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数学,相比数数和口算,更重要的是感知数形对应,也就是物体和数字之间的关系。对于绘画,相比临摹,更重要的是感知手中的颜料和画笔可以表达世界、表达内心想法。而引导儿童阅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知文字中蕴含的世界。

③世界观的建立,学习关于这个世界自然系统的知识、社会构成的知识、国与国关系的知识、人类发展历程的知识。孩子常识的认知比人工智能强大,因为常识是大脑综合加工信息的能力。

④创造力的发展:对知识的创造性理解和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创造性理解的意思是,敢于对知识进行质疑、重组、搭配和延展,敢于挑战和重建现有知识,敢于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对唯一正确性的过度强调,对循规蹈矩的过度认可,对错误探索的过度批评,才是孩子发挥创造力的最大障碍。给孩子创造性任务,成年人只是给他们工具和方法,但不束缚他们的方向选择。

建立孩子重要的常识系统:1~3岁,可以尽可能多地让孩子用所有的感官认识世界。3~7岁,可以尽可能地扩大孩子的认知和联想范围,建立其对世界的综合认知,这个阶段尤其要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去联想和发散。再长大一些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从旁观世界进入实际的操作世界,在行走天下的过程中获得参与性世界常识。

02 决定孩子学业与成就的,恰恰不是智力

大脑的这些因素影响孩子成功:①左右脑均衡发展;②两种心智加工模式(快速本能&慢速理性);③坚持力、自控力、好奇心、自省力、自信心、社交能力等;④保持学习,才能让大脑的连接增加。

男女左右脑的先天差异,是可以后天改变的。几何搭建和图纸理解都可以帮助女孩构建空间想象力,而角色扮演类游戏和阅读故事可以帮男孩提升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

但小时候,不管男女孩都是右脑先发展的,所以要尊重孩子大脑发展规律,不要逼迫太小的孩子循规蹈矩练习读写和计算。上学后要给孩子更多自由,让左脑开始占优的孩子更有机会锻炼右脑。

前额叶在6-7岁才能快速发展,在这之前孩子大多情绪冲动难以集中。

缺乏前额叶的长时间监控,正好给了思维漫无边际发散的可能性,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正是随着前额叶控制的成熟而逐渐减少的。

如果孩子发火,父母就发更大的火,孩子一辈子也学不会怎样用前额叶控制情绪。

多和孩子讨论事物的因果、前景、策略等等,注重思考的过程。鼓励孩子自我思考、自我选择、自我决定。前额叶的思考能力越发达,集中精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就越发达。

负责思考、深度运算和抽象概念理解的前额叶突触大量生长的年龄是6岁之前,这段时间让孩子多接触丰富的信息,经历多种思考,突触的生长和皮层厚度都会大大增加,而在6~7岁之后,就是修剪突触的稳定过程了。

父母应该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尽量提供丰富的大脑资源,大脑的营养不是来自食物,而是来自信息。每一次新的信息、新的经历、新的思考、新的探索机会,都会增加大脑细胞突触的连接,从而让孩子变得更会思考。

孩子的大脑启蒙,绝不等于提前学,也绝不等于在父母主导下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让孩子主导自己的成长,父母观察、回应、帮助孩子。

03 最适合孩子大脑发展规律的学习,发生在生活里

孩子幼升小,对小学学习不适应,主要是两个认知方面的原因:不熟悉文字、不熟悉题目。不熟悉文字:孩子小学前都生活在三维立体的真实世界,转换到二维符号的抽象世界;不熟悉题目:孩子突然开始面对思考型问题,而之前听到的大多是命令和聊天问题。

学龄前的孩子需要在生活中学习,通过做游戏来学习,我们可以做的至少有三点:与孩子一起阅读,同孩子进行对话,帮孩子熟悉概念。

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促进表达力:①承认孩子的喜怒哀乐,不要制止表达新意;②学会倾听,不要打断,可以重复孩子的话让孩子知道自己被听见了;③学会提问,让孩子自己去猜想、去提出观点、去表达意见;④不会的问题一起查。

帮孩子熟悉概念(重要的学前准备):①让孩子熟悉事物名称;②和孩子讨论简单的事物特征;③过图像和文字、数量的对应,慢慢引导孩子熟悉文字、数量;④给孩子讲一些更深的知识,并和孩子讨论有趣的问题。

学龄前孩子的学习受情感的影响极大。

04 做好学龄前知识启蒙,轻松化解上学难

学前的知识积累不是提前学小学课程,而是积累背景知识,在环境中成长。家长要帮助孩子理解核心概念,建立知识体系,才能在学习中学会“迁移”(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05 做好学龄前知识启蒙,轻松化解上学难

孩子的创造力是天生的,父母只要保护好它。

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可能会帮助孩子发展创造性思维。

在生活中,让孩子把多想一个办法当成习惯。

培养创造力:帮助孩子寻找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发散思维想办法,帮他动手实践想法,带他一起回顾这个过程。

项目制学习】带着孩子以问题为目标进行学习,例如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保护濒危动物。

要将已经获得的大量背景知识,通过人类特有的思考能力融会贯通,产生新的知识,也就是对知识进行有创造性的运用。

第二章 提高学习力

06 数学启蒙的核心,就在于建立数感

【建立数感】数学启蒙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抽象能力。切忌死记硬背。

小孩子对数理解,需要四个步骤:作为声音(唱数)、符号(阿拉伯数字)、数量(数物对应)和顺序的数(理解大小次序)。

孩子在幼年获取新能力的速度是非常慢的,一年能提升一项能力就很不容易了,如果我们太急于推进,反而有可能让孩子的数学基础不稳。

对数的直观感知是数学启蒙的第一步,而空间想象力、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启蒙的第二步,也是进阶所需的能力。

07 不擅长数学的父母也能做的数学启蒙

孩子能将数量(数与量,例如一朵 花)与物对应,意味着他内化了数的概念,非常重要。

【加减法】要先用实物操作,让孩子理解数是可以合计的,之后家长在纸上写出等式,这步会在孩子心里建立起对符号的直观感受,这也是未来抽象理解的基础。

【空间想象力】搭积木、按照图纸进行手工和折纸、从小看地图掌握方位感、理解数轴(数字排队,把加减法理解为向前后跳跃)。

【数学阅读能力】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故事中融入数学,或者分析生活中的事件。(不单是读绘本故事,而是自己编故事融入数学问题)

【逻辑推理能力】多同孩子讨论事情的因果,学龄前的孩子要培养观察特征、找不同,寻找排列图形的规律。

等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可以逐渐增加书面上智力游戏的比例,让孩子习惯于用纸笔处理书面数字和图形问题。

08 语言赢在起跑线,真人交流最有效

孩子构音异常可能与学龄前幼儿的口腔协调能力较差有关。他们还不能像成人一样精确地控制口腔肌肉、灵活地改变共鸣腔的形状从而准确地发音。

当我们跟随孩子的注意,帮他扩展所需的词汇和知识,他的语言表达就会越来越丰富。

真正能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是同真人之间的互动交流。

09 两个游戏,教孩子更丰富的词与更好的表达

同时接触普通话和方言的孩子,会把不同的发音识别为不同人的语言习惯,不会影响他顺利习得母语。

孩子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快速映射能力,迅速地把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对应起来,即使是从没有听过的词,他们也可以根据上下文,迅速做出一个假设,并快速验证假设。

对于孩子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不需要过度纠正,只要在遇到类似语境时,多重复几次,他们就能准确掌握了。

2~6岁是一个词汇暴涨的时期,这时要多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但是把不爱讲话的父母变成话痨型父母,并不能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因为除了词汇的数量,质量也很重要,孩子必须从真实的语言交流中获得知识。

两个生活语言游戏:①说不同的词、说相关的词、说相反的词,并进行讨论;②故事接龙,一人一句,最后把整个故事重复给孩子听,口头作文。

10 幼小衔接难,难在掌握“学业语言”

学业语言指的是:理解老师说的话、清楚而有条理地表达、了解并熟悉一套文字符号系统(识字)。

全美幼教协会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文字概念提出了这样的要求:①知道文字表达意义;②理解口语与书面语的关联;③单词的基本知识;④了解文字阅读规律(左到右上到下)。该要求指出,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文字,了解关于文字的知识,比具体地去认识一个一个的词,优先级要高一些。

生活中非正式的识字体验,对孩子以后在学校开始正式的文字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真正的识字,应该是认识、理解并运用汉字,在头脑中完成意义、声音、形式三位一体的对应,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三个亲子共读技巧:①多种演绎方式,帮助孩子全面地理解。把内容画出来、演出来、场景搭建;②.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创造性地表达;③从图书延伸到生活,构建孩子的知识体系。

记忆的发生、存储和提取是高度关联的事件。新的知识更多地同旧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同生活经验、场景、情感联系起来,就更不容易被遗忘,进而同更多的知识建立联系,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偏远山区,一些没上过学也没机会用笔的10-15岁孩子,第一次画人像,也是3-4岁儿童水平的简单线条。这意味着,不管是写字还是画画,想要做得好,身体的成熟和大量的练习都是必需的。

11 从涂鸦到写字,书写能力培养的必经之旅

书写不等于写字,而是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利用多种工具和形式。作者以前给国外五六岁的小朋友上课,发现每个人都有一本作品集,里面充满创意表达,有写的字母、画的画、剪贴的素材,然后和全班分享。

孩子握笔姿势不正确,5岁前不需要过多提醒,之后的孩子可以通过提醒示范的方式,帮他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

培养孩子的书写能力:①把孩子说的话写下来,帮助他看见口语变成文字的过程;②给孩子创造书写的机会,帮助他理解符号也能表情达意,比如指定计划、做购物清单;③合作书写,帮助他练习用文字符号来表达,一起写亲子日记。
 

第三章 培养科学力

12 就算不当科学家,也该从小培养科学思维

用科学的逻辑思考,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这样的科学方法论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生活方式。

家长要让知识变得有趣,通过简化、动手实践等方法,帮助孩子理解知识。

13 三个技巧,教孩子科学地讨论问题

判定问题可以有效讨论的关键:可证伪性。非科学的、不可证伪的、宗教性的问题不具有讨论意义。

区分事实和观点,展开有效的讨论。(很重要)

讨论针对问题本身,而不是提出问题的人。

孩子喜欢活的物体,可以养动物和植物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14 没有定量思维,就很难客观地理解世界

孩子的科普书中的知识是点状存在的,无法帮助孩子形成科学思维。

定量思维才能帮助我们去伪存真,并在生活中非常实用。

从定类到定量(包括定序、定距、定比),也是个体认知能力发展和进步的体现。

很多大人也缺少定量思维,他们认为事情只有正确和错误两种,不愿意去探索这两者之外的答案。

在生活中锻炼定量思维:①假设推理,例如一架波音747飞机大概有多重?我们不需要任何真实数据,需要的是能够大致理解这些问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每个因素大致有多大的影响。②因素分析,

学龄前的孩子看问题大都是非黑即白的定类思维,比如做了坏事的一定是坏人,但在幼儿期,另一项能力也在发展,那就是观点采择能力,开始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影响事情的因素可能不是单一的。

小孩对数量没有概念,他们常常会说一些很夸张的话,比如,我要玩1000个游戏,我比你大10000岁。在他们看来这样就是”多“,你就是”少“,这时候你可以用定量思维帮他拆解这些数字,理解多和少之间到底有多少空间。

带孩子做实验,设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帮孩子理解什么因素在真的起作用。

15 善用科学思维,破解育儿焦虑

父母这份工作做得好不好,可能得等个几十年才能真的知道答案。没有及时的反馈,没有重来的机会,注定这份工作得做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并求助于曾经的“成功经验”。

大部分的育儿科普是不可信的,首先因为设置对照组非常难,想要证明一个育儿观点,需要对照组接受一些很“反人类”的实验方式。而相对温和的真实对照实验,结论往往也不完美。受影响的因素实在太多了,那些相对严谨的大规模研究也可能无法考虑全部因素。

对于现在流行的育儿指导,科学看待:这篇文章分享的是个案还是大规模数据分析?这篇文章分享的是相关性还是因果性?如果仅仅是相关性的话,作者有没有错把相关性研究拓展到因果关系?这篇文章介绍的经验到底针对多大的孩子、什么国家或民族、什么家庭情况?能不能拓展到自己的宝宝身上呢?

16 分清巧合、相关和因果,不做杞人忧天的父母

区分巧合、相关、因果,培养科学思维。真正的因果关系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知道,但人类需要对你看到的事物关系或描述具有批判的思维,看到事物本质。

锻炼孩子的思维恒常性,即当客观条件,比如大小、颜色、形状发生改变时,知觉印象还能保持稳定。可以利用黏土训练,让孩子同时关注多个维度,为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做准备。用黏土做一个球,把它变成各种形状,观察它的重量不变。把大黏土球拆分成小球,观察个体重量减轻,但总重不变。

17 科学家奶爸这样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我们总用不可知式(事情就是这样啊、超出你的理解了)、宗教式(权威神秘的力量做出的结论听就是了)、道德式(你不该问这样的问题)的答案来回答孩子的问题。

本章作者王立铭博士这样回答孩子的“为什么”:①承认无知,这对他们来说,答案并非从天而降,也不是来自某个无所不能的先知,而是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从“不知道”走向“知道”。②提出想法,科学式的问答本质上是一个“承认不知道→宣称知道→怀疑和检验知道→进一步知道”的过程。不妨问问孩子,“你觉得为什么呢?”③怀疑和检验想法,在合适的场合,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怀疑和检验。

准备一个问题记录本,录下孩子的问题、日期以及提出这个问题的情境。比如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会吃糖“,你可以在下次孩子饿的时候,可以建议他吃一颗糖,感受一下前后的变化。这时,在这个问题的条目下记录孩子的收获和日期。可以反复进行这个步骤,比如后来孩子可以通过绘本了解蛀牙发生的原因,明白过量吃糖的危害。通过丰富的角度和答案,孩子就可以全面地学习到糖的利与弊了。家长同孩子一起回顾问题,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对于一个问题,从无知到全面了解的探索过程和时间轴。、

18 用游戏打开科学大门,养出讲理性、有逻辑的孩子

游戏1:巧问“为什么”,在和孩子看科普绘本的过程中,可以多问问为什么。为什么说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一部分,是驱动血液流动的?为什么说食道下面连接着胃?我们根本看不到呀。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教给孩子怎样的方法,帮他们一步步地接近真相。

游戏2:分类,作者的幼儿园女儿经常到他办公室玩,总是安排不少亲子活动。作者让女儿给这些活动分类,发现所有活动可以归纳到“吃、户外活动、看书、玩”四大类,把这四类画到一个表里,做了得就涂上相应的颜色。

游戏3:比较,作者和女儿一起把幼儿园的一天活动画在了表格里,观察到一天中干的最多的额事是玩和吃。

游戏4:联系,和女儿一起对室外和家里的空气做雾霾监测。我根据女儿画的图表做了一张柱状图,可以看出室内外空气质量的联系。


在这些游戏中,孩子有机会自己观察周围的事物,自己提问题,自己去分析,然后自己总结一些小小的“理论”。

19 从小带娃做实验,培养科学探索力

对于孩子没法理解的一些概念,我们不必要求他们明白,也不必试图和他们解释。做个小实验,把这些概念变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声音,孩子会更容易理解,逐渐建立起抽象思维,理解事物的本质。

只要在观察到的现象前面加上一个“为什么”,这个现象就被激活了,就变成了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做实验不是为了验证已知的事情,而是挑战我们的成见,不断地深入了解事物。这种训练做多了,孩子能更准确地找到事件背后的诸多因素,还原事件的始末,而不是只靠自己的原始直觉。

孩子的注意力不需要培养,因为他们天生就会被有趣的事情吸引,但是常常被打断,反而会变得注意力不集中。
 

第四章 锻炼思考力

20 从一份计划开始,培养孩子的目标感和执行力

人类天生不擅长指定计划。但是和孩子一起指定一份计划,再制订出清晰可执行的步骤,他们就可能比同龄人获得更大的成就。

制订计划的第一步,是跟孩子聊聊他心底最真实的愿望,帮他理清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成年人的目标。

请孩子跟家人分享自己的目标,公开承诺的目标,会增加当事人实现目标的责任感。

做孩子的伙伴而不是监督者,帮助他们记录每一次的行动,表扬和鼓励孩子的时候要具体,给孩子机会展示计划的成果(比如给家人讲)

培养孩子的第三选择思维:比如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后,不要马上同意或者拒绝他,而是告诉他,你也有一个想法。请他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同时满足你们俩的需求。

21 会不会提问,关系着20年后人与人的差距

如果孩子提问的时候你正在忙,告诉孩子:“这是一个好问题。等我忙完,我们再坐下来讨论好吗?”

当孩子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出答案,要给孩子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提出多种不同的假设,锻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再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验证假设。

个人感觉这一小节对0-7岁学龄前儿童不是非常适用。

22 正面思维,真正的高手都具备的思维方式

作者推荐给成人的思维训练方法:自省式写作。每天十分钟,写下头脑中飘过的所有思绪和困惑,坚持记录一段时间之后,你一定会对自己有新的发现。

不少孩子在学龄前就暴露出负面思维(很快注意到事情不好的一面, 觉得无法忍受)的倾向,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认识到思维有正负两面性,强调正面思维带来的幸福感,当遇到不好的事时,不要想它,转而去找到3件好的事。

在生活中和孩子练习“事实-推测-pg电子试玩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工具(麦肯锡“空雨伞”),养成孩子主动观察、主动思考、积极行动的习惯。

23 掌握思考原理,轻松实现高质量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在你需要孩子配合完成一些事情,但是他不愿意配合的时候,你可以运用当时的环境 孩子印象深刻的故事人物,结合并运用它们激发孩子完成任务。(竟然是我生活中常用的方法)

作者举例:和孩子玩卖水果游戏时的思考进阶。开始是增加钱币道具去运用数学,然后增加规则两种三种地卖练习加法,第三设计任务增加外国顾客使用简单英语,最后要求女儿主动推销锻炼表达和概括能力。

24 新旧“棉花糖实验”,关于延迟满足的进一步思考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延迟满足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同未来的学业成就和自控力等也有很高的相关性。

保护孩子的心智宽带:当孩子不小心做错了一件事,如果家长责备、批评,他的心智宽带会很快被负面填满,无法专注解决问题。

25 儿童哲思启蒙的重要性,可能从来没人告诉过你

道孩子理解神奇世界的三种方式:获得科学解释、通过童话或故事做出象征性的解释,以及以问题的形式从哲学上来说明问题。

科学解释:学龄前科学启蒙的原则之一,是从孩子有限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孩子能听懂的方式,全面阐明现象或事物背后本质的原因及联系。

法国幼儿园有定期的哲思讨论课。美国不少小学,从二年级开始开设有专门的哲学课,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等形式,帮助孩子深入思考和探究自我,思考他人和社会等一系列哲学问题。

家长不用追求孩子能够全面深入地想明白,先鼓励孩子敢于去想,能够提出不同的假设,培养孩子对自己思考能力的信心和兴趣。接下来,如果能从孩子的困惑和生活出发,和孩子一起思考、讨论这些大问题,能够帮助孩子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来思考,就是好的家庭哲思启蒙的开始。

第五章 塑造软实力

26 一个人的职业成就80%由软实力决定

软实力就是向内探索自我价值,向外实现人际交流合作,是我们如何同自己、同他人、同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

孩子的软实力启蒙,第一步就是帮助孩子构建内部评价系统,培养他接纳自我、实现自我的能力。

培养孩子不会在未来被机器替代的能力:包括好奇心、创造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帮助孩子向内接纳构建自我,向外理解他人、培养与人合作共赢的能力。

软实力真的很重要。简单来说,它是指观察感知能力、换位思考和同理心,以及好的判断能力。这些软实力,在孩子走入社会、同人相处的时候非常重要,也是我们人有别于人工智能的非常重要的能力。

一个人的职业成就80%是由软实力决定的,只有20%由硬技能决定。但目前的教育仍在集中学习硬实力,忽略了需要大量练习的软实力。

教育改革最大的阻力其实不是体制,而是来源于我们自己的认知。所以最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认知,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的软实力,会关系到他一生的价值和幸福感

学龄前孩子软实力主题主要有三个:第一,情感智力,认识和管理情绪;第二,满足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多种体验;第三,开始构建健康的内在自我和认知。小学阶段需关注的软实力主要也是三个:如何结交朋友,如何适应外部评价体系,以及如何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

创造力培养小工具:培养孩子创造力小游戏“如果……会怎样”。和孩子一起设想比如“如果人类都变成蚂蚁那么小,会怎样?”不要担心想法很荒谬,因为荒谬本身隐含了对和错的判断,而创造力要求我们暂时抛开对和错的标准。

27 正确的自我认知,给孩子一副“幸福”的眼镜

大学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数据显示,成功其实只能影响我们幸福感的10%,剩下的50%是基因决定的,另外40%是我们的心理决定的。

父母的评价对孩子自我认知影响非常大。从5岁开始,来自外界的反馈的影响开始变大。

帮助孩子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成长型思维。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要做到的是放弃自己控制孩子的欲望。可以从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开始。

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沟通秘诀是:多描述自己的期许,期待孩子做到的样子,尽量不要说教和直接命令。譬如,妈妈好期望你能自己提前收拾好书包,早上闹钟一响就能自己起床穿好衣服,能提醒妈妈时间,保证我们可以提前出门,如果这样妈妈就太开心了。如果孩子做到了,要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固定思维的孩子,规避挑战,痛恨变化,总关注限制,认为无法改变现状,不接受批评,喜欢待在舒适区,有时觉得努力无用,毕业后无须过多学习。

成长性思维的孩子欢迎挑战,拥抱变化,总是寻找机会,认为凡事皆有可能,珍视反馈,主动学习,喜欢探索新事物,觉得每次失败都是一堂课,认为学习是终身的事业。

德韦克教授的实验证明:不要轻易赞扬孩子的聪明,而要赞美他的认真、勤奋、坚持和努力。

你为什么总是喜欢搞破坏,你就是一个不会收拾的人。“总是”“就是”“从来”这些带有绝对意味的评价,容易让孩子形成悲观的解释风格。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一个让孩子变得更乐观的小工具,叫乐观的解释风格。心理学研究发现,决定心态乐观还是悲观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

培养孩子的乐观解释风格:1、成功的时候,帮孩子总结稳定的特点和原因;2、失败的时候,同他一起分析原因,找到他有能力改善的点;3、跟孩子一起回顾他过去在同类事情上做得好的例子,这些成功案例可以让孩子更加确信,挫折只是暂时的,自己有能力在以后做得更好。

28 真正决定成功的关键不是智商,是情商

情感智力启蒙的三个阶段:1、1~2岁,帮助孩子感受和识别情绪;2、3~6岁引导孩子尝试表达自己的情绪;3、7~12岁帮助孩子反思自己的情绪。

给孩子的情绪管理:1、情绪没来之前,能够识别情绪,主动控制情绪的诱因,包括自身内部的信念和思维方式,以及外部环境的诱因。2、当情绪发生之后,能够主动控制自己不被情绪长久淹没,用合适的方式和渠道表达出来,积极调整行为。

【冷静角】冷静角不是把孩子丢给负面情绪任其被吞没,而是留给孩子一个空间,教给他一些方法,让他可以在恰当的地方进行恰当的表达,毕竟孩子的情绪也需要发泄。全家人都可以使用。出来以后记得和家人聊聊刚才的情绪。

冷静角可以准备:镜子、沙漏、万花筒、八音盒、玩偶等。进入后首先腹部深呼吸法深呼吸5次在使用这些。

【情绪温度计】标明各种主要情绪,快乐、兴奋、骄傲、平静、生气、愤怒、悲伤、难过、担心、害羞等,然后每天和孩子进行情绪打卡,互相说说自己当下的情绪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怎么办,还可以尝试画出来每天情绪波动的曲线。这个方法鼓励全家一起参与。

如果孩子很想要一个玩具大人不给买的时候:先同理孩子现在非常想得到的心情,然后理解孩子没得到会伤心的情绪,接着转移注意力问孩子得到后打算给它起个名字吗?最后一起想一些可以一起做的其他有趣事。

29 四个关键,培养自信而不自负的孩子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评估,这个正确评估是基于对自己过去的表现和能力的自我评价。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调整衡量孩子能力的标准,和自己比;天生的能力,及时鼓励孩子;认识自己独特的外形和外貌。

我们鼓励孩子时,可能会冲口而出说:“呀!你真棒!宝贝你太棒了!做得很好!”细想一下,这样的赞美和表扬空洞而笼统,毫无信息量可言。也许这能让孩子有一时半刻的愉悦感,却让他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学习的机会。因为这些抽象的表达无法让孩子理解他到底做对了什么而获得了你的肯定。

也许孩子在尝试新办法的时候是无心插柳,但经过你的深描,无意识的探索行为就会被细致的语言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在脑海里刻下清晰的印记。对经验的整理加工越精细,孩子的进步效率就越高,就能在同样的经历里,比别人吸收得更多,成长得更快。

30 帮助“弱势”的孩子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孩子面临问题,鼓励自己解决,但要给足孩子支持和安全环境。原则:不允许任何伤害、结局是冲突双方都满意。


赞19
收藏94
1年前
这个读书笔记太给力了,赞一个!我也特别喜欢这本书。🥰
1年前
春天兔爱读书 这个读书笔记太给力了,赞一个!我也特别喜欢这本书。🥰
谢谢~
梅森妈moon
梅森妈moon
2018
相关讨论
 14个回答
 59个回答
 55个回答
 49个回答
 46个回答
 44个回答
本文目录
01/ 引言
02/ 第一章 激活大脑力
03/ 第二章 提高学习力
04/ 第三章 培养科学力
05/ 第四章 锻炼思考力
06/ 第五章 塑造软实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