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的儿子3岁,最近她开始寻思要让孩子上个兴趣班,于是网上搜了一下,发现有很多关于各年龄段上兴趣班的指南,就来和我分享,她决定先送孩子去上舞蹈班,等到5岁了就可以开始学一样乐器了,目前她的想法是学弹钢琴。
听着似乎挺有规划,我就问了一句,你这么决定的考虑因素是什么呢?闺蜜回答,什么考虑因素?我根据指南上说的啊,舞蹈最好从3岁开始学,钢琴等这样的乐器最好从5岁开始学。
我说,我问的是,你在规划这些时,你的儿子是不是已经接触过了一些舞蹈和乐器呢?不是学哦,只是看到过听到过。或者有没有其他东西,是他现在接触到了很感兴趣的呢?
闺蜜在电话那头停顿了很长一段时间,半饷和我说,倒还真没有,我以为有了指南,照着建议年龄,时间到了就报个班不就好了吗?那你说我们该如何规划孩子接下来的教育和兴趣发展呢?
我并没有直接回答闺蜜的问题,倒是和她分享了小d的一位康复师两位孩子的故事。小d的这位康复师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她的儿子从3岁开始就进入了纽约的天才项目。当时我第一次听到那个学校名字时就惊叹,好牛啊,怎么做到的?康复师却轻描淡写地说,其实没什么的,就是从小多带他去看看博物馆、美术馆,他好像从小就比较有好奇心,看的多了,自然就了解的多了,而这些就是天才班会考核的内容。
她女儿从小学习芭蕾舞,前不久还去了巴黎演出。我当时听到又问,你到时是怎么决定让女儿学芭蕾的啊?这个很苦啊,如何坚持下来?康复师又轻描淡写地说,不是我决定的,她决定的。我和老公都爱看各种演出表演,小时候总会带着他们去,女儿就爱上了芭蕾。这当中也有辛苦的阶段,但每次我都会和女儿畅想当时她看到舞台上那些女生跳舞优美的样子,好像她就容易坚持下来了。
第一次和康复师聊起这些时,小d才6个月,我们是纯粹属于闲聊八卦,我也总觉得这是康复师的谦虚而已。
再次想起这段对话时,小d已经3岁了,而我也进入了纽约的一所大学学习早期儿童教育。有一天上课时,教授说,“目前的传统教育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默认孩子是个空杯子,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往里面倒水,却从未想过孩子的杯子是否真的是空的?他们是否需要水还是要别的东西?”
教授这段话一说完,我的脑海又浮现出了当年康复师的话,现在再细细品味就发现有不一样的深意了。
学龄前启蒙多提供可能性
谈到学龄前孩子,我们总会不自觉地进入这样一个思维,这么小就xxx,她能懂什么?于是,我们总是在等孩子“准备好了”。可惜,孩子并不会来告诉我们,他们是否准备好了。于是,我们就开始寻找外界参照物了,就有了这样的标准化时间指南,就有了“我看其他孩子现在可以xxx,我是否也要xxx”的疑问和焦虑。
不知道这样的情景大家是否有共鸣,我当年就是这样的,特别是小d还因为早产有各方面的延误,我总觉得她还不懂。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小d的认知老师,她和我说,英文的启蒙叫做enlighten,拆解这个单词的意思就是“让东西亮起来”。孩子从生下来后就一直“准备好的”,只不过他们的大脑和心房都是暗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启蒙去投射一束光进去,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的无穷宝藏。
我曾经在不同场合都和朋友们分享过康复师两个孩子的案例,常常收到的反应就是他们父母都是教授,基因好。我曾经也总会去争论后天启蒙引导更关键。但我现在的确认可了。我认可的不是基因好,我认可的是,也许正因为他们是教授,他们带着孩子去体验的这些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平常事。
这样的耳濡目染就是源源不断地给孩子照射光,最终让孩子发现了自己内在巨大的宝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在驱动力。
学龄前启蒙多想“无用”
那作为父母,我们要如何投光呢?就是要多想“无用”。8个月开始就进行英语启蒙?1岁带着孩子看艺术绘本?2岁和孩子一起做科学实验?3岁带着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带着出门旅游看世界?
如果纯粹从实用主义角度来看,这些孩子都不会懂,不如等孩子大了再做。但如果我们回到启蒙本质,我们在给孩子的“每个房间”投射一束光。学前教育的本质就是提供孩子更多的可能性,也许某一束光就会反射成一道彩虹。
可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做反了。我们就是教授所说的那些一股脑儿给孩子灌水的父母,而且更要命的是,我们还不是细水长流地灌水。要入学了,看到其他孩子会了,拿到一份指南说的,突然就让我们有了紧迫感,于是我们打开水阀拼命灌水,给他们报这个班那个班,结果导致的反而只是让孩子反感而已。
没听过歌曲体验过音乐的美妙的孩子,突然被要求每天练琴1小时,怎么会对乏味枯燥的练琴喜爱呢?
没接触过名画,感受过视觉盛宴的孩子,突然被要求每周去上一节画画课,又怎么会端坐一小时呢?
没体验过阅读愉悦,只是机械地跟着点读笔或者闪卡学认字的,又怎会发自内心想要去认识更多的字,想要去学会阅读呢?
我们必须承认,所有的学习最终都是回归枯燥、无趣和痛苦的,但正是因为之前的那些爱,那些我们觉得孩子不懂却让孩子体验到的最原始的快乐经历,那些他们看着这些东西时闪闪发亮的眼神,会让他们比其他孩子更有决心和毅力去再坚持一下。而这样的经历,也许就是现在此刻我们所认为的“没用”吧。
教育的本质不是去灌满那桶水,因为那样的话,孩子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我们来驱使。而且等到桶满了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格局限制了孩子的潜力的时候。而且总有一天,我们也会累了倦了,不想再灌水了。
所以,不是看着指南来安排孩子学什么兴趣班。而是从现在开始,多带着孩子去体验这个世界,大山大海,一花一草,大师名家,让孩子主导去发现真正感兴趣的。
所以,不要总是去衡量有用没用、孩子有没有学会,从现在开始,发自内心地让孩子去体验探索的美好,享受求知的快乐。
早教启蒙的要义从来就是去投射那束光,要相信孩子一直准备好了,只不过没被唤醒而已;要相信等到光照到的时候,孩子自己就有能力去调用自带的宝藏;要相信孩子的格局一直比我们大,不要在养育过程中局限了他们。
来源:大j小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