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与答 | 关于双语,关于阅读,关于择校,关于课程 -pg电子试玩

2013
2017-7-27 09:37 原创 · 图片9

q & a:第一篇

我是一个老师情结很重的人。最典型的表现,在微信群里,当伙伴们说点啥,刚好又是我所知道的,让我觉得"恩,在这点上我有补充,有延伸,或者是我不这么想"......那这时,我就低调不住了!

所以经常地,我会在群里咔咔咔咔地敲字,一条接一条解释,努力做到 “如果说,就尽量给说清楚了”。

但同时,也正因为在群里,大家都在自由讨论。如果我总是一上来就哗啦哗啦说一堆,有时还讲出了课堂的即视感(比如我会抛出问题,还会不断地进行设问),那样似乎也不是很合适。

但当看到大家在一些点上有卡住,我就又开始着急起来。什么反省,什么自我总结,会立马两边站,会继续咔咔咔敲上一堆......

敲敲敲,然后发现:啊,都能组合成好几篇文了!

于是,就有了像今天这样的问与答系列,关于双语,阅读,择校,课程......关于那些我的【一家之言】。

我把【一家之言】加了框,因为同样的点,都要多面看。我的经历,表述,想法,以及我在认知上的这个界,也就不可避免地“让我的言,带上了更多【我】的因素”。所以,大家要辩证着看。:) 

ps, 这个问与答,基本上就是把群里的对话给复制了过来,想到什么写什么,所以和以往的文章比,在条理上,措辞上,以及严谨度上,会有差别,也不会在文末给出具体的参考资料链接。

pps, 和文章搭配的图,来自jeff c. 和jenny s.,我所在学校的中学生,一个六年级,一个八年级。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时拍下了这些照片。

看,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多美! 

问题一:和common core 配套的教材有哪些?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不是对应具体教材的

common core是个大纲,里面列出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需要孩子掌握的技能。根据这个技能框架,老师去选择合适的主题,合适的材料,内容,合适的project(项目)。简单说就是,找到合适的载体,把这些需要掌握的技能给融入进去。

也会出现的情况是:同一个学校,但多个大纲并用。比如:

1. 在英语语言上(english language arts), 在数学上,用common core。

 

2. 在social studies 上,用c3 framework (college, career and civic life)。 

 

3. 在科学上,用另一体系,ngss(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不是一套体系各个学科完整套下来,而是取众家之长。所以,一个学校用这个体系也好,那个体系也好,这个不是最关键的。

最最关键的在于:

1. 涵盖了哪些范围? ——scope

 

2. 不同年级间怎么接连?——sequence. 

 

scope and sequence: 这个话题说起来好大,今天先简单提一下。

所以,大家看一个学校的课程体系时,我的一点想法是: 如果可以,跳出形式,去看具体的质!

具体说就是:

第一,学校使用什么体系,具体表现在不同的科目上,都是哪些?

 

第二,不管用什么体系,要了解,不同的年级间,都是怎么接连,怎么递进,怎么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往上铺台阶,而不是东一头西一头地重复,或者断层。就是怎么保证这个连续性?

 

第三,课程体系是怎么进行调整的?说的就是这个review cycle,经过了怎样的步骤,对这个体系进行回看,反馈,调整。学校不同,做法也会不一样,有的学校是三年,有的是五年。

上面这些是软实力的一部分。不管是ib也好,common core也好,c3 framework 也好,还有好长一串那个,就那个igcse什么的(我总是记不住 )......这些都是表现形式。在最核心的东西上,最白的比喻,相当于人教版,北师大版,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会有翻天覆地的大不同吗? 一个道理。

所以体系是形式,关键看在执行过程中,具体怎么用内容去承载这个大纲——scope;怎么让孩子一步一步掌握——sequence;怎么与时俱进,逐步调整——review cycle。这些才是最根本的。当然,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教的人,老师的来源与资质。

问题二:有的学校经常换教材,是不是教学质量容易不稳定?

会看到的是,有的学校就没有教材,对不?大家在参观学校的过程中,是不是遇到过这种情况,然后当时我们就蒙了:逗我玩呢?没有教材教什么啊?是不是有时会这么想?

但问题是,没有教材不等于没有体系。

更确切地说:不是没有教材,而是没有那种我们上学时那样,老师可以照着一章一章来讲的那种教材。

所以,学校经常换教材,那这个问题下,会引出很多点,就是说,会有具体的多种情况。

第一种:举个例子,比如说,今年6年级的人文课会教这5个单元,但到明年时,发现保留了3个,换了2个。这个不是不稳定,而是在对课程进行review的过程中,用新的内容,去承载那些大纲要求下的技能。实质没有变,载体在变。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奔着让他们更好理解,更好掌握的方向去。这时,课程是不断优化的。

第二种:不断用更适合孩子自然成长习性的program。举例讲,在教孩子自然拼读时,就有不同的program。jolly phonics 是其中一种,还有别的。(顺便提一句,不管用什么program来学自然拼读,都【不能不能】按照abc的顺序来。这个话题一直想写,暂时挖个坑先。)

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的是,人在变,社会在变,不同的研究也在变,所以会有越来越好的program出现。如果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学校开始尝试新的,这个不是不稳定,而是看到了【发展】这个状态。

第三种:也可以是学校就是照着教材走,然后这几个月这样,那几个月那样,变换的频率特别高。那这时,学校本身的教学接连性上,就多少反应出一些问题来。

还有其他我没想到的原因,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正因为这样,学校里会有对课程的review cycle。像前面说的那样,有的是三年,有的是五年,是逐渐在改进的。

问题三:英文动画片,高于孩子的分级阅读水平,那这个是无效的输入吗?

我把写的文章发在小花生网上时(www.xiaohuasheng.cn),收到了这样一条留言:

给孩子启蒙的时候,发现他并不喜欢看英文动画片,所以从他比较感兴趣的分级阅读 点读笔入手。

但是这样只提高了阅读能力,听说比较弱。然后我报了一个线上一对一英语课程,目前感觉对孩子听说有帮助,但是全英文课件讲解互动还是类似分级阅读 ,所以我想是不是应该有持续的听力内容的输入,是不是现在可以导入英文动画片 了?

但我还有疑问,比如佩奇猪比较火,也比较基础。但我查蓝思值还是高于孩子目前接受分级阅读的水平,那是不是现在看这种动画片,还是无效的输入?

我的回答是:
 

我举个例子,在孩子还小时,我们给他看动画片,会不会去考虑语言的程度在多少级别?......想想看,一样的道理,是不是?因为你给了前提条件——在启蒙阶段,所以我大概判断孩子年龄还小。

在孩子处于一个语言的黄金学习期时, 不是通过一门语言去学另一门,而是【直接输入】。如果输入好,是可以奔着近似双母语的方向去。

再从英语这个思路里跳出来,在孩子还小时,我们教他们说话,我们用其他语言翻译了吗?在和他们说话前,考虑语言的分级程度了吗?一个道理。

注意这里的前提:一,孩子年龄还小。二,在听说方面。
 

顺着这个话题,来说说强势语言。有一种说法是,只有母语才是强势语言。但对于这样的说法,我再用个例子。

在我所工作的学校,一个孩子,在听说上,三种语言自由切换,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一个孩子是法国人,和爸爸妈妈说法语;家里阿姨说中文,从小被阿姨照顾;在学校,以英文为载体来上各种课。那这时,哪种语言对孩子来说,是最强势的?

英文,是英文。因为孩子在英文背景下,在经历完整的听说读写,在经历完整系统的各个学科的共同教育。所以,虽然母语是法语,但如果要深入地说一个问题时,在读写表达上,强势的是英文。年级越升高,这样的情况越明显。当然这也有一个前提,在法语或者中文的听说读写上,在各个学科上,大人们【还没有】投入和英文类似的输入量。

这样的例子,有一点启发吗?......学一门语言,当孩子还小时,可以共同输入,而不是依靠一个翻译另一个。但是语言之间会彼此依赖,依赖的不是翻译,而是理解

理解,思维,不分语言,语言只是不同的载体。所以,如果孩子英语的理解能力不够高,比如词都能读出,但读了什么,并不理解,那这时,在家里可以给孩子多读些【中文书】,锻炼理解力。而这种理解力,可以迁移到其他的语境中。

所以有说法说,母语好,其他语言才会好。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是母语背后的理解力,表述力,迁移到了另一种语境中。

问题四:好,你说“阅读时要理解”,那读英文时,遇到新词了,我们不理解怎么办?是不是要翻译?

用同样场景去想,我们给孩子读中文故事时,遇到词,孩子不懂,我们用另一种语言去翻译?不是,对吧?

我们会描述,会用肢体语言,有时还会用图用画去解释......反正就是各种解释,各种描述,直到孩子懂。

所以,同样的思路迁过来,读英文故事时,遇到词不懂,我们想办法给解释出来就好了。 

但要注意的是,解释不是翻译,解释是描述。我们要忘记这是在学第二门外语,我们要回到最初。想:我们是怎么教孩子学习中文的?孩子不懂的时候,我们怎么做的?

我们不断地用我们自己的话,作为示范,为孩子进行输入。我们说这是苹果,那孩子得到的输入就是苹果;我们说这是公鸡,孩子得到的输入就是公鸡。我们没有用apple来解释苹果,rooster来解释公鸡,没有依靠其他的另一门语言去进行翻译。回忆下这个过程,是不是这样的?

在阅读上,在学语言上,在启蒙上,没有那么高大深,没有那么不可测。有时,我们回到最初,回到我们怎么教孩子说中文的场景中,然后在英语学习上的很多问题就能理解了。

但这样的方式,有一个【前提】:当孩子还小时,当他们正处在语言学习的黄金期时。

问题五:那是不是读英语故事时,如果孩子不懂,我的解释也要用英文?

这个问题,可以回看下我之前整理的这个文:

说的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副教授anne fernald和她的团队,进行的一项研究。关于孩子与孩子之间,早期的语言能力差异。

研究的结论,从表象上看: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在某种层面上,会影响到孩子早期的语言能力发展。

但内部的实质却是:社会经济地位不是决定因素。而是,不管经济状况如何,父母(或其他看护人)都要更多地和孩子交流,更多地使用丰富语言,更多地让孩子成长在一个language-rich的环境之下。这样,孩子学得也就相应更快。

好,到这里,我们打住。提取关键词——用丰富的语言!

说白,就是用我们的语言去给孩子做示范。我们的语言输出丰富了,孩子得到的语言输入也就会丰富,那他们之后在语言的输出上,也就会相应地丰富一些。

有了这样的认识,那接下来的解释,就好理解多了。

回看这节的子标题:和孩子读英语故事,如果孩子不懂,我的解释也要用英文吗?

想,我们解释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那在帮助理解的前提下,一定就要用英文吗?

我们在说英文时,如果可以做到使用的语言比较丰富,地道,自如,简单说就是,我们可以用英文来搞定这个解释的过程,那就用英文。

那问题来了,如果我解释不清怎么办?我就不能和孩子说英文了?我的不地道就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了?天哪!这以后还怎么教孩子啊!......不慌不慌,不着急啊!一点点来讲。

当我们自身的英语能力限制了我们的表述时——怎么叫做限制呢?就是这个故事吧,跟着书走,我可以给孩子读出来,没有问题。但要解释吧,或者问上个什么问题,说起来比较复杂时,我用英文搞不定啊!——那这时,别纠结,果断用中文!

英文说不清楚,但是中文我们可以啊!在解释,在描述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如地用我们所擅长的中文,来对孩子进行丰富的语言输入啊!

这个过程像什么呢?比如说,妈妈是美国人,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来读,爸爸来解释。两人共同作用,影响孩子的理解了吗?限制孩子的语言发展了吗?没有啊,对不对?

这个过程,实际做到的是:两种语言,同时并进!

读的时候,英文字都是写好的,表达是地道的,丰富的,我们顺着就可以走。

 

解释的时候,提问的时候,说的是中文,我们大人给孩子的语言示范也是地道的,丰富的。

奔着理解的方向,同时作用,不也是可以吗?

所以,不纠结啊!不管用什么语言,都是奔着一个目标:保证理解,保证语言的丰富度。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培养双语娃吗?那在保证理解,保证语言丰富度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自在,自如,怎么表达地清晰,流畅,就怎么来给孩子做示范!

安妮何的话:

今天这篇文章,写得好欢快!基本上就是复制粘贴,把以前说的各种话再给转到这里来,又有jeff 和 jenny已经拍好的图,有种幸福的感觉!

问题还没有整理完,陆陆续续地,我们来不定期地更这种问答贴啊。写到这里,我都能脑补出大家的下一句了:还不定期更?正常的写文,正常的更,都已经是不定期的n次方了!......哈哈,这点上,确实很惭愧!可是,我写的长啊!之前的文章都有静下心来从头到尾看完吗?:) 

最后,还是那句话,我的一家之言,大家辩证着看。如果在我的解释上,大家又想到了什么,留言我就好,我会回答,会整理的,虽然有点慢。

熟悉了我的风格就好!有个好夜晚,一周愉快啊!

安妮何

关于安妮何:国际学校里,蹦跶十二年。技术流写文,有理论,有示范,有讲解,用轻松又柔软的言语阐述复杂的学术理论。运营同名公众号:安妮何(id:miss_annie_he )
 


赞8
收藏33
7年前
我是安妮何。

这篇文发出后,收到一位妈妈的补充。这位妈妈进行的是二语习得母语迁移方向的研究。

她给我的补充是:从语言发展上来说,理论上一个人是可以同时习得三种语言而不受干扰的,就像文中的例子一样。这三种语言会呈现强、次强、弱的顺序,分别称为强势母语、弱势母语和类母语。理论上来说,强势语言和弱势母语之间的差距是正无穷小的,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个差距其实是可能忽略不计的。这样的学生就是双母语学生。

所以家长们不要害怕多种语言对孩子的输入会有负面影响,只要不超过三种,没问题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去强迫哪种语言必须成为强势母语,但一定要有一种语言要形成强势母语。然后理解、迁移、作用到其他的语言中去。

在这位妈妈近二十年的研究中,见过很多双母语的孩子,但也见过很多本来有可能成为双母语但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形成的。她也指出,并不是学生在学校,以英文为载体来上各种课,英文就能顺理成章成为学生的强势语言。也有一些双语的学生,到高年级了都没有强势语言出现。(我的补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也因人而异,我去狂补一下二语习得的理论,弄明白了后,再来填坑啊!)

谢谢这位妈妈的分享!事情越说越明,我们大家在对孩子的引导上,也会越来越清晰的!
7年前
老师您写的非常客观和专业,很多人打着启蒙专家的旗号其实自己都没接触过多少孩子,我亲身体验了给孩子的三语启蒙(中英日),目前马上两岁五个月,大部分都像您文中提到的那样,在此之前我没有看到过任何一篇让我感觉有实战经验又实事求是的论述,再次感动
7年前
拥抱!😄
7年前
谢谢
6年前
您的文章专业、客观、实事求是,且深入浅出表达极好!!几乎每一篇都是精品。非常感谢各种分享。期待继续🙏🙏
安妮何
安妮何
2013
作者热门日志
 赞78 · 收藏507 · 评论20
 赞58 · 收藏451 · 评论15
 赞74 · 收藏405 · 评论9
 赞42 · 收藏352 · 评论1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