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学会认字,在阅读中爱上阅读 -pg电子试玩

2015
2023-10-13 08:49 原创 · 图片8

这是一篇拖了很久的文章,按理说应该早一点写的。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比较宏大,我一直怕写不好,所以迟迟没有动笔。这个主题就是:带孩子认字和读书。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原因,比如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原来不同孩子在认字方面的差异特别大,以及更加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不同人的阅读喜好和习惯更是千差万别。

所以就算是我谈点个体的体会和思考吧,仅供参考。

现在的孩子普遍读书早,读书多,我们也不例外。从孩子1岁左右,就开始陆陆续续地给他读各种绘本了。

最早从一些低幼认知类且形式上比较好玩的,像小兔比利那种触摸书,到《我会数一数》这种简单的数字启蒙的,《好饿的毛毛虫》这种形式上都是比较好玩的一些书。

图片

再大一点,2岁左右,就是短故事为主的单册绘本书,至今我还印象深刻的有《妈妈买绿豆》《一无所有》《晚安,大猩猩》《逃家小兔》《蜘蛛阿南希》这些。尤其是前3本,每本我都重复读过上百遍。《一无所有》这本书可能读了三五百遍,有时候一晚上就重复读10来遍。而《逃家小兔》我们还去天桥那边看了线下的木偶剧。回想起来这段时间的亲子阅读应该是最快乐的了。

图片

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上文字比较多的故事书以及一些提升认知书了。请原谅我记忆力实在有限,只能大概地回忆一些。这一类的绘本故事书文字篇幅是明显加大的,一幅图不再是一行话,而是一大段的话。内容上面也从纯故事,过渡到一些科普认知的图书了。父与子这种搞笑的漫画、卡梅拉这一类更长篇幅的字书也给他读了。

图片

一直到了4岁左右,他都是不认字的。但是到了这个阶段,他已经开始会自己拿起我们已经读过的书来看了。

就我所知,他真正能开始认一些字的时候,已经是4岁半左右,即幼儿园中班的寒假,也正是开始戴口罩的时候。随后的一个学期都没有上学,再开学就已经是2020年9月升大班了。同时,大概是上半年的4月份左右,我从职场回归家庭,有了更多陪伴他的时间。那半年,除了一起读读书,他自己会听一些音频节目,并没有安排任何的所谓“鸡娃”项目。

他的识字认字是在4.5~5岁的这半年中突飞猛进的。等到9月升了大班,老师有次跟我提到他们在教室里的阅读角读书的时候,同学们有不认识的字都会问他,他很多都认识(他年龄是班里最小,可以理解已经超越同龄人了)。

在幼儿园大班这一年,家里读的书明显又上了一个档次,纯故事类的绘本几乎很少了。绘本图画书侧重在一些科普和通识类的。更大篇幅的文字书,如《爱的教育》这些,都能听我读下去了。

图片

幼升小的那个暑假,刚好6周岁。妈妈用洪恩识字给他测了一下1300常用字,不认识的字已经很少了,大概也就5~10个。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对他认识多少字有了一些概念。原来他已经认识这么多字了,但是每次我们一起读书,基本上都还是我作为读书主力的。

除了幼儿园大班教了一些拼音知识,我们在家里没教过拼音,也没教过认字。平时一起的亲子阅读时光,也基本上都是我读,哪怕是在他已经认识不少字了以后。

现在学前认识两千三字的孩子挺多的,所以我觉得也只是一个中偏上的水平。我真正想表达的还是在阅读中认字。至少我们是这样做的,并且效果还不错。现在校内的学习,听写默写、阅读理解这些在家里没有做任何额外练习的情况下,表现都不错。

我现在其实是越来越明白不同的孩子在同一件事情上的差异是很大的,这件事情你强一点,那件事情他强一点,都是很正常的。

识字只是可以学会自己阅读的开始,它是一种能力,这个过程其实是因人而异的。认字的早晚会有一到两年的差距,但是到了差不多小学三四年级左右也就会缩小,之后拼的其实就是孩子对阅读这件事情的热爱了。所以识字方面的差距不是真正的差距,它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而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周边的同学、朋友们,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学习成绩都挺不错的,但是走上社会之后真正还谈得上爱读书的人却不多。

到了一年级的寒假,我用软件记录了一些他读过的书。差不多在这个阶段,我才从完全的人肉读书中基本解脱出来。原因我想可能是他的阅读速度提升了之后,嫌我读得慢了,就自己读了。

图片

到了这个阶段之后,初级的带他读书认字这个工作就可以告一段落了。接下来的核心工作就是如何给他挑书选书,如何在非虚构之外逐渐地提升认知,以形成他个人的阅读风格的问题了。

下面的这张截图是过去6个月(7.5~8)我记录的一些图书。除了少数几本米小圈(姥姥买的)以外,主要集中在9科的科普及一些小说、杂志等等。

图片

接下来,我尝试总结一些观点和看法,供各位参考。

1、尽量不读口水书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句话是没错的,但是得看在什么年代来说。

最早是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说“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之后是北宋宋太祖爱读书,他说要每天读三卷《太平总类》,即后来的《太平御览》,大臣们觉得他读得太多了,劝他注意身体,少读点,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古代是因为书籍少,大多是圣贤书,少有一些志怪、野史等等。所以他们说的开卷有益,多半指的也是比较有营养的书(至少当时来看)。

然而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我们的文化消费品实在过于丰富了。光是中国每年新增的出版物就有25万种左右,美国约30万种,全球每年的出版物合计不低于250万种。加上音乐、电影、杂志、报纸等等,还有海量的互联网内容。哪怕是叹息“学海无涯”的古人到了今天都得惊掉下巴。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应该尽可能把我们的时间“浪费”在那些更有意义的美好的书和事情上面。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些轻松的小说、漫画就完全不要看了。克拉申教授写的《阅读的力量》这本书里也赞成哪怕是喜欢阅读漫画也比不读书要好。这个问题我后面还会谈到。

但是孩子对于口水书天然不具备免疫力,就好像很多成人也被抖音的算法困住了一样。家长需要适当地做出引导,尽量少买口水书,多买经典书,多买获奖书,多买大出版社的书。

我们可以不是那么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读什么书提出太多的要求和干涉,但是你买什么书,和孩子一起读什么样的书,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和塑造孩子的阅读行为和喜好。

我也经常看到一些三四年级的妈妈说,孩子挺爱看书的,但是语文成本不理想,大多与读什么书的关系会比较大一些。

2、多读与年龄相称的书

虽然我们中文阅读并没有分级的概念,但是家长如果认真做功课的话,完全有可能给孩子买到适龄的书。就像我在本文上半部分列举的那样,哪怕都是绘本,也会有难易的区分。

小孩子都喜欢虚构的故事书,那么在合适的年龄就应该多读这样的书,有很多童话、故事,一些入门级的小说,都是可以读的。

小孩子也喜欢图画书,漫画书,如果你觉得纯消遣的漫画书不行,也可以找一些数学、物理、地理等学科方面的漫画书。

书可以适当提前一到两年买,这样就会有一定的容错空间,即使现在看好像不合适,或者不是很喜欢,过一两年可能也就就能看了。

同时也要做好你买的有些书就是会浪费的心理准备,这样你就不会因为有些书孩子不喜欢,而放慢你买书的脚步。

孩子可以适当地超前一点读书,但又不必太过于超前。

比如二、三年级的,即使读鲁迅的《朝花夕拾》问题也不大,因为本就是作者在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故事,年龄差不多也就是在8~12岁这个阶段。但另一方面,比如四大名著,我就没怎么给孩子接触,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成人的小说,即使能读懂青少版感觉也没必要,等到以后能读原著的年龄再去读不迟。

在某种意义上看,适当超前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阅读这件事严格来说是没办法分得那么清楚的。适当的超前可以让孩子应付校内的学习更加游刃有余。

比如校内的小低年级重点在字词句,所以多认字就是王道,尽快开始看10万字或100页以上纯字的故事书、小说。小高年级段落、结构、中心思想,需要一点精读的底子。初、高中需要的是更深一层的人文视角、文化解读,需要有一定的认知和阅历。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些提前的准备。

3、形式与内容的结合

前面我说尽量不要给孩子看漫画书,主要是指在你的认知范围内的,图一乐的那一类漫画书。

事实上我家里也是有一些漫画书的,比如下面这样的,《漫画数学》《这就是物理》《这就是化学》《这就是地理》《有故事的诸子百家》《我是学霸系列(物理、化学、机器人等等)》,甚至在学习英文的早期,也给他看过花生漫画等等。

图片

包括视频类节目。现在有很多家长禁止孩子看视频,家里甚至不摆电视,我本人是极不赞成这种做法的。视频不光是信息量大,对于特定主题而言,效果更是远远高于纸质或平面印刷物。

我家经常会看一些视频,比如地理类的,《三维地图看世界》,从3d空中俯瞰地图,涉及地形和人文类;《星球研究所》,主要是人文类的;《两颗太阳》,介绍城市的。还有大量的英文视频,哪怕是游戏类的英语视频,比如minecraft(我的世界)。

还有人说孩子拿着个倾听者,但是只听中文故事。我的做法就是英文可以略微幼稚一点,虚构的小说、故事等等都可以有。但是中文类内容只有诗词、幼学琼林等等。愿意听中文也行,你听点有难度有深度的。

科普类的,很多孩子不感兴趣,那就通过形式上的有趣来补偿,比如视频、漫画;或者降低接触的成本和难度,比如音频。而中文,必须读一点略有深度的,略有思想性的,当然偶尔来点纯消遣的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当正餐。

这是我想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如果你坚持这样做,往往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4、如何一步步地阅读进阶?

我们的知识都是从少到多的,我在下面画了一个示意图。我们脑海里的知识总量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圆形,一开始它是比较小的,它的圆周就是我们与未知知识的交界地带。

随着“已有知识”这个圆的扩大,它的圆周会变得更长,与未知知识的接触面会更大。所以当一个人占有的知识越多的时候,他会越承认自己的无知,因为他知道了还有更多的未知知识领域。

图片

一个孩子,他的这个知识圆周就是慢慢变大的。在他的早期成长和阅读过程中,首先当然是需要父母来引领的。因为他一开始懂得少,他不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也不知道哪些知识是必需和必要的。

所以父母的早期引导,对于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你觉得有益的书、好书,可以多带领他一起看。

一部纯字的小说,如果孩子识字量不够有畏惧心理,你可以带着他先读开头,被故事情节吸引之后,他也就能自己读下去了。

一些科普类的学科领域,你买一些有趣的漫画书,或者多找一些相关的视频多做做扩展,他也就慢慢入坑了。

再往后的进阶,如何进行文本的精读,如何站在更高一层做出解读等等,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孩子如何进行阅读,提前一点做认知的提升。

就好像现在,虽然从识字量的角度来说,他早就能够独立完成大多数儿童文学的阅读,以及少量的科普类文章阅读。但是我还是会带着他一起读《幼学琼林》《古文观止》《世界历史地图册》等等在现阶段他本身兴趣不是很深厚的书(或者不理解为什么需要读这些书)。偶尔也会拿起他的课文跟他一起做一些精读的训练。

哪怕是当孩子到了十几二十岁,你还是可以站在一个“前辈”的角度,给他推荐书,与他一起交流阅读的体验与感受。

最后尝试总结一下,我所认为的带领孩子认字和阅读的过程中的一些建议:

亲子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学龄前,尤其幼儿园阶段必须保证一定的亲子共读时间;

  1. 阅读的兴趣很重要,但家长也应该介入,要自己做功课,要引领;
  2. 买书可以适当超前一到两年,如果家里地方够放,再超前点也可以;
  3. 总有一些书是买了不喜欢不读的,尽可能买经典的、获奖的、感兴趣的;
  4. 要享受阅读,享受故事,不必过于功利。早期要家长多读,如果可以读到不要你读为止;
  5. 漫画、视频作为更轻松的内容形态,与较难的内容结合,早期科普效率比较高;
  6. 可以逐渐放手,但不能完全放手,有取舍,同时你个人的意志又不宜过于强烈;
  7. 任何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都应该是写作,所以要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提升写作;
  8. 阅读要照顾课内,但不局限于课内,要有一定的拔高,多做拓展;
  9. 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见效不快,但应该长期坚持和保持。

最后想说,只有你最懂你的孩子,再好的书他不爱读就不读吧。扬长而补短,相对来说,扬长更重要一些。最好的书应该是他真正喜欢而能乐在其中的书。

全文完。

公众号:学爸加加油

近期在组织一个学习群,面向3~10岁学生家长,可加我微信“jyfcjing” 入群。


赞20
收藏27

推荐阅读

13个月
15岁
日志
日志
6岁
日志
5岁
日志
9岁
日志
学爸加加油
学爸加加油
201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