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读raz之前的英语启蒙,我就略过了,毕竟谁还没经历过蹦跳班的洗礼呢!
当时4岁8个月的我娃作为“老娃”进入了蹦跳机构,可想象当时蹦跳学英语的风潮刮的是多么猛烈与让人头秃。
关于开始用上raz,始于孩子跟不上机构的教学了,是的,连蹦跳机构要求的都开始难起来。那真是上课教你1 1,考试出题微积分,索性退班不学。刚开始回家搞了一段牛津树,具体可以看这段《后知后觉的大童启蒙》,
读完牛12(亲子读,自读牛9)以后,发现怎么没咋爬就要到树顶了?蹲论坛看别人怎么学,研究了几天以后决定上raz。因为当时raz网上资源多,我用家用小打印机打了aa和a两套共计180多本,开启了读raz的旅程。
第一阶段,aa——c 干读硬读
虽然有了爬树的一些基础,但树上的词汇太窄了,积累下来的都是些去冒险的词汇,拿起raz那真是大眼瞪小眼。不会读就硬核跟读。我是个在学习上极其认真严肃的妈。不会?我不允许你不会。教三遍,三遍以上再不会就是一顿呵斥。当然这种方法不可复制,因为我家亲子关系比较好,虽然我在学习上比较“虎”,在其它方面却比较慈。虎妈配个心大女,吼一顿哭几声,几秒之后就能搂搂抱抱亲亲举高高。当时一天读个两三本,让孩子跟读,再孩子自己读一遍。
第二阶段,c——h 亲子跟读
虽然孩子嗑嗑巴巴也能读,但我潜意识里觉得这样读不太好,孩子是耐鸡的那种,让她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每天读书哭哭啼啼让我觉得于心不忍。从论坛里又学来一招,大人读,孩子愿意读不读。理论上讲看孩子意愿,她愿意读就读,不愿意读就听着。不过试了几天后,发现我女儿屁股上好像有刺,听的时候坐不住,于是虎妈上线又硬性让娃跟读。当时也听说了听力大法,无奈低级别的语速实在太慢,娃不愿意听,作罢。
第三阶段,i——r 观念转变,老母带飞
听力大法上线,可以看看这段《英语学习记录》。
这段值得记录是因为观念的转变: 学习是为了提升认知、顺便学会语言。这种转变帮我打开了格局。联系我学习外语的经历,我想明白了学外语的目的是什么,这决定了学外语规划哪条路线,采用哪种策略,具体可见这篇《认知永远是语言学习的天花板》。
这个阶段,我采用亲子读方式,我读英文,孩子听并讲大意。她听不懂的我大概解释下意思。中文方面加入了历史和科普向的阅读任务,迅速把孩子的认知拉到她这个年龄的高点。这个阶段恰逢2020年初,九个月的超长居家学习,让我们从低级别的e一下子冲到r,自读到k。每天分配给英语的时间大概有5个小时,低阶时每天我讲10本,中阶时每天5本;孩子低阶每天自读5本,到中阶时每天自读3本做quiz.
这么一直弄到r结束,孩子说s让她自己试试,于是我解放了。其实在讲到p的时候我还焦虑什么时候孩子能完全自读,跟人交流时听说有妈一直帮到y的,于是放宽心接着讲。我家娃比较慢热,一次吸收率很低,别人可能重复个3次5次已经熟练,我家得8次10次甚至更多,一个级别翻来覆去听10遍不止,有的内容我搭一耳朵都知道讲的是哪一本。
第四阶段 s——z2 全面放手,放宽心态
这个阶段就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来了,假期每天2本,平时1本。我时不常的监督下quiz,把孩子揪过来问问套路,可以看看这篇《跟孩子讨论raz时讨论些什么》。
其中也纠结过孩子阅读速度慢、quiz错得多、只选她自己喜爱的读,不愿意读的跳过强行升级的情况,等下详细再讲。这个阶段quiz是做的,但我跟的不是很勤了,因为我大致知道她的问题在哪里,比如推断结论和事情发展顺序,她基本必错,一个是逻辑问题,一个是做题技巧问题。前一个需要大脑再长长,平时多练练;后一个需要揍一顿,克服下懒的毛病。
这个阶段我从英语陪读中解脱出来,投入到逻辑思维的训练中,历史观是这个阶段的重点。我们读了《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思考的魅力》两套史哲类书,读时先抛出问题,让孩子给一个想法观点,再对照作者的观点,看我们自己的局限。
这四个阶段是我经历过的心路历程与实践教训,后头看,我得出了几点认识:
一、早期两个阶段是非常低效的,那段时间让我懂得了低效肯定不对,不应倔强坚持。当时我混群,查公号找学习方法,读书学育儿。我虽强势但讲理,所以孩子还是比较信任我的。要知道一个方法执行得下去,除了超强的执行力,背后肯定有一个能说服你的理论支撑,也就是鸡娃信念。鸡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娃鸡起来可能要2、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效。看不到成效的至暗时刻,一定会有怀疑甚至信念崩塌,导致彻底佛系躺平。所以鸡娃的主力军一定要多输入,要求孩子形成critical thinking前,咱自己也要有点儿傍身。
其次,在读raz的过程中,我们只是把听和读拉到了相对自由的水平,但说和写完全没涉及,自从三年级开始,老师留的单词默写任务就像打开了作业时哭泣的开关,那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三、我自认是个执行力比较强的人,但也有推不动的时候,我家但凡推不动一定是认知遇到了瓶颈而不是语言的瓶颈。
以下两段是raz卡住时的记录:
第一段是2021年末总结记录的:
第二段是2022年3月
几个总结:
虽然我们raz勉强可以说是读完了,但这只是一个阶段完成的标志,它标志着我们可以用“习得”的语言去学习了。同时,作为中高年级的大娃,“学得”也要抓起来。下一个阶段,我认为应该是用外语去学习学科知识,在这个阶段,提升认知更应该作为学习的首要目的。语言只是个工具,它不应作为学习的目的。
简单点,主要靠阅读。详细点,是要注意阅读速度与阅读题材的选择,用讨论的方式跟踪孩子的理解。
1. 短期目标是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速度的前提是要多读,希望达成“多读——理解——读得快——读得更多——读得更快——理解更好”的良性循环。所以接下来还是要多听多读:多听语速为150词/分以上的语料,多读广泛涉猎各个题材的文字材料。
速度与阅读量可以参考母语人士的平均数据。我家娃平时阅读,我会记录词数和阅读时长,可以算出阅读速度,继而推算每小时大概阅读多少词汇量。得出的数据可以用来设计一个每天读书时长的小目标。
比如我娃的速度一小时10000词左右,我可以让她读一本8000左右的初、中章书 一本2000左右的nf,时间可以比较精准地控制在1小时。速度稳定一段时间后,换题材再检验阅读速度。这样对输入量做到心里有数,明显读得慢的,就是认知弱点,补漏就可以了。
中文同理,定下大目标后再分解到每天,看要预留多长时间用来阅读。比如我希望孩子每年的阅读量可以1000万打底,即每天阅读3万字。那么记录阅读时长与字数,计算速度,大致可算出每日的阅读时间,预留。总之,不要停在舒适区里,循序渐进地给孩子一些压力,让她看到自己的进步。
2. 题材选择
多关注孩子的阅读记录,做一些统计工作,会发现可能会忽略的问题。
上个月,我整理了孩子今年读过的中文书,做了个图,一下子就能看出问题:
1)儿童文学占比大,接近三分之二。选书以自己兴趣爱好为主,没有均衡题材。虚构类读得多对于提升认知是没有帮助的。
2)平均来看每本书的字数都不多,可以说还没有进入深入的、有质量的阅读状态,读书目的是为了休闲娱乐。
3. 阅读质量的监控——讨论
讨论分两部分,一个是讨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让孩子思考材料背后的意义;一个是对超出认知部分的讨论学习。
对阅读材料的的讨论,不是只讨论表面的细节,还要根据孩子的回答提问,再让他们思考。
这部分就因人而异了,哪些是孩子的认知盲区,家长的储备是否足够。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小时就不懂得,总认为我知道的大家都应该知道,这种认知的盲区导致我很容易发脾气。从这个部分来看,生活处处皆学问,多读些经典、历史、哲学、了解社会运转,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