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选书和读书,的确是一个自我精神愉悦的过程。
隐藏其后的代价,时间成本、空间成本、价值成本、沉没成本,我从未深想过。
在买书光荣,读书光荣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感动时,这么多年,我意识到自己做了很多贪多、求全、低效之事。
选书的标准、藏书的目的是什么? 读书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怎么读书?
读什么,决定了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我买书、藏书、读书的卡路里超标时,我这么干了。
你有没有跟我一样的嗜好?
喜欢随手买书和碟。
一年下来,随手买,起码也有200本-300本。工作10多年累计下来,我家的藏书差不多也有3000本了。
我的家中有两面书墙,一面书墙可装700多本,一面可以装2000本;去年重新做了一面,留下一大半给儿子。家中最多的图书容积率不过3000本的胃口。
这几年,我及时行乐,买买买,长此以往,堪虞。
扔书的标准
上周五,在帝都回魔都的火车上,我一路听着敬子老师的整理收纳教程,心有戚戚焉,决定对家中的书进行大扫除,扔掉一批对自己无用的书,让我的书墙减肥。
整理前,我制定了扔书的三个标准:
第一,是否读完? 为什么没有读完?是暂时不读,还是永远不读?因为难懂没读完,还是因为无用、无趣没有读完? 永远不读的书,扔掉;无用、无趣不读的书,扔掉。
第二,是否可以重读?不能一读再读的书,说明对我的价值不大,只是快消品,扔掉。
第三,对个人是否有价值?这个价值包括回忆价值、梦想价值、精神价值和学习实用价值。有过去读书的回忆、将来希望了解领域的书保留。为了功能性学习、研究或写作的书,全部扔掉;为了消遣类的小说,全部扔掉。
凡事没有达成其中二个指标的书籍,我都扔掉。
扔书场景,扔掉的500本书的一部分
于是,我开始整理书籍。我发现这么几种有意思的书:
赠书。10多年前,江苏凤凰出版社某美女编辑,送给我10多本当代海外中国学者出的一套社科学术研究书籍,诸如有《技术与性别》、《都市里的农家女》。我觉得很好,就一路收藏着。过了快10来年,我其实也从来没有翻过。这种书籍,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再翻看了,只是觉得有学术价值。果断扔。
业务书籍。 因为要学习业务知识,新媒体、报社特稿写作、国际政治等,我稀里哗啦也买了起码上百本。因为是工作需要,实用为主,买了翻一次后,就不再看了。尤其是转行后,这类书籍基本就束之高阁了。 果断扔。
扔掉的书
有逼格的书。我一直觉得音乐、历史和中国古典类知识很弱。于是,凡经高人推荐,受懂行朋友启发,我会买买买。我家有各种关于史记的原著、解读版,关于楚辞、诗经的原著、解读版,关于西方音乐历史、人物传记的正版加解读版。即使买买买,从骨子里,我却是恐惧这些书籍。这些有逼格的书籍,成为我的人生反面,我的理性想读,却永远没有翻完。其中有些书属于一辈子不会再看的,我决定扔掉。有些书代表我梦想成为的人,暂时保留。属于有梦想价值。梦想类书籍,暂时放到书架上方。
快消品图书。新晋获奖英文作家的小说,政治人物传记,名家散文,新近流行的社科类、时间管理类、学习类畅销书都扔掉。譬如《引爆点》、《藏在0故事中的女人——多米尼克奥利》、《何为知识分子》、《大地上的事》。翻了一次,永不续命了。
希望我家的空间也能大口呼吸
花了整个周末的时间,我扔掉了500本书。一个熟人来我家上门取货,整个客厅钢琴前,几乎摆满了。 看看,书籍的沉没成本极大,浪费的不仅是空间,而是自己的时间、精力和体力。
想着那么多没有看完的书,罪恶滔天。想着那么多书看完没有收获,悲从中来。
买而不读,负疚感往往大于成就感。
藏书的标准
扔完书,还没有结束。
为了防止悲剧重现,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藏书标准。根据家中空间和个人实际读书需求,避免不负责任即兴买书,我对藏书定了一个小目标:
未来十年,保持家中藏书保持在1000本左右;
其中700本是对自己有高精神价值的书,经典可重读的书;
还有300本,紧跟时代潮流,需要不断换养分的主食和水果,这些书买电子类书籍即可。高热量、高糖分,有很强的饱足感,但你知道,也就是这一阵子而已。
这就意味着,这一年,我还会在家里继续扔书,再经过一轮严格筛选。
藏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炫耀家里的书多,而是那些书是对个人成长有帮助的书。
儿子站在家中的书墙前
在过去的维度,有些有精神回忆价值,譬如大学时代对自己启蒙极大的西蒙娜波伏娃五本回忆录, 还有自己专业的经典书籍,导师写的美学教程、黑格尔的美学,还有做媒体时,我是狂热的电影爱好者,收集了理想国所有的电影研究和电影导演的书。这些书或多或少代表我的个人成长小片段,属于回忆成长之书。
在未来的维度,儿子还有几年读初中,开始学习历史。我自己买过的史学书籍,譬如《史记》、史景迁系列、汤因比的书等,或许对他会有所启发。
在目前的维度, 工作和抚养孩子占据了我大量心力,教育学、心理学和文学类书籍属于我主要读的书。教育学和心理学帮助我抚养孩子,文学类书籍是舒缓自己中年粗顿心灵的家园。这些书,都是给我带来滋养和能量的书。
根据三个维度,我家的两面书墙,功能分割清楚:儿子房间的书墙,存放了我过去和未来的书,多放高处。我自己的房间,主要放文学经典、散文、教育和心理的书籍,可以随时拿和翻看。
放在我家中的书,站立在两面书墙的书,代表着我的过去、未来和现在。
读书的标准
扔书,是为了将来更好的买书。
藏书,是了解哪些书更有精神价值。
书放在家中和书包里,都指向去读,去感受,才有价值。
看着满满的几千本书,三分之二都是文学书籍,其中都是西方文学。整个书墙已经默默在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人,如何渡过自己的这10多年的。
人到中年,我已不必再博览群书,不求甚解,贪多求全;我越来越了解自己属于哪类人,自我的经历和视野把我塑造成今天的样子。
我相信,内化为个人精神价值的书籍,才是好书。
个人是读书的唯一尺度。
这个夏天,儿子在客厅里
关于书,我制定了一个书籍卡路里指标,想清楚属于哪类功用,再决定如何读。读书如同吃饭,每种书籍都有不同的热量,我把自己的现在读的书分为四类:
主食类书籍: 1、高效实用书籍,心理学、教育学、人文地理类; 2、跟当下工作发生关系的书籍。
高蛋白类书籍:1、哲学类、社科类经典图书。 2、作家全集:譬如莎士比亚、普鲁斯特、托尔斯泰。
蔬菜类书籍:不成体系,但逢书必买的作品,蒙田、卢梭、库切、门罗、莱辛、波伏娃、伍尔夫等。 基本分为我喜欢的男作家,我喜欢的女作家。
水果类书籍:高糖份的小说、散文、时髦书很多,属于火车读物、旅行读物,厕所类传记。譬如最近在翻的《趣味生活简史》、《顾随诗词讲记》。
按照这四类,不论买书和读书该再做一轮筛选,保持多读高蛋白类高价值的书籍,主食类随时补充,蔬菜类经常翻翻。最需要警惕的是水果类书籍, 为高兴买单的事,少做。
高蛋白书籍、高养分的书籍需要一读再读,一年读5-10本即可。只有读经典的书,你才能在人类文明史的坐标系上,发现更高层次的乐趣。大部分书都是教人沉溺当下的欢愉和功用,可读可不读,随需即可。
书籍断舍离,是断掉自己那些不切实际的贪欲。
真正内化的知识,才是精神财富,而不是炫耀性书墙。
有了闲暇、空间,一个人才有自由的可能性。
选书、读书、写笔记,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事之一。
只读心头好,形同与三五好友聊天、散步、旅行。
不疾不徐,慢慢来。
来源:小曾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