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些课堂场景里,我们会看到类似这样一个环节:
给到孩子一些图片,让他们去观察,根据see--think--wonder的思考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有的疑问,记录下来。
这是从上面这些图片里,看到的一小部分内容。但see--think--wonder这个话题,如果说起来,可以说很多。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具体说下,see--think--wonder,是什么,怎么用,有什么好,以及,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时,可以把它应用在哪些场景里?
为什么说这个?
为什么说这个?因为这样的思考方式,在很多的课堂场景里都会见到。会在思路引导上,给到孩子一个推力,去push他们,从而去想到一些之前或许没有想到的角度。
而这样的方式,当我们大人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更关键的,具体可以怎么做时,我们就可以在家里,当时机适当时,和孩子一起练起来。
学,是一直一直进行的,在学校里,在家里,在平时的各种点滴中。
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去写一些文章的原因,因为学,是一直一直进行的,需要学校,需要家长,共同地,一起。
......
关于see--think--wonder,会说四方面:
1. 是什么?
2. 怎么做?
3. 这么做有什么好?
4. 有哪些场景,可以和孩子一起练起来?换句话说就是,学了这个,在平时的生活中,怎么融入进去,既不教条,孩子又愿意参与?
是什么?
see--think--wonder,是一种thinking routine. 解释下这个routine:例行的,常规的,一直一直做,然后做久了,就成了一种习惯。
那回到thinking routine,就是说,有这么一种思考方式,可以让你这么这么去思考,然后当这样的刻意练习多了后,就会变成你自己一个本能的,习惯的反应,变成你自己思维方式的一种。
see, think, wonder,三个字母,每个字母代表一个问题;每个问题,都给出了一个思考方向,然后我们顺着这个方向,去思考。
有点像什么?有点像我们写论文,写文书,或者在进行讨论时,给出的那些prompt:提示,推力。推着我们,去往某个方向走。
这三个方向分别是:
see: what do you see?
你看到了什么?
think: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at?
对于你所看到的,观察到的,你是怎么想?
wonder: what does it make you wonder?
你看到了一些信息,然后这些信息进入到你的脑,你对它们进行了理解和处理,于是你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你对你所看到的,有什么疑问?你想知道什么?你觉得为了更好理解这些信息,你还需要了解什么?
......
这些思考方式,是make thinking visible的一个小点。make thinking visible说的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变得可见。让孩子觉得不那么虚着,飘着,抽象到够不到,而是,可以看见,就在那里,自己也可以做到。
make thinking visible,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project zero的研究项目之一。
理下这个关系:
see--think--wonder,属于 make thinking visible;make thinking visible 属于project zero。所以,这个关系懂了吗?
......
简单说下project zero。project zero,在哈佛大学已经进行了50年,确切说,应该是51年,因为始于1967年。
如果把这一系列的研究点做一个归类,那会有四部分:thinking, understanding, creating, collaborating.
关于怎么更好思考,怎么让孩子更好理解,怎么让创造力进一步发挥出来,以及,怎么让彼此之间更好合作。
thinking, understanding, creating, collaborating......这些,就是教育界里的牛人们,所在研究的throughline,主线。
throughline,就是一条线,把所有相关的,给串到一起。举个例子,我们写故事,也是有一个主线的。属于这个线上的东西,就串上去;不属于,就不要。通过这样,让整体紧凑,不东一头西一头。
那这样就好懂了,project zero的主线就是关于思考,关于理解,关于创造发挥,关于彼此之间的协作。那怎么让孩子们在这些方向上,可以更好发展,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到他们,就是他们的研究方向。
知道了前因后果,那第一块,是什么,就说完。
怎么做?
不复杂,按照步骤来就好。
第一步:see
what do you see? 你看到了什么?
一个图出来,一个东西出来,就在你面前。行,观察,仔细观察,好好看,你都看到了什么? ......看到什么,就说出来。
比如这个图:
你看到了什么?
有孩子说,我看到图的中间有警察,拉住一个人,旁边还有一条狗,要往这个人身上扑。
接着另一个孩子说,我注意到左边那个人的肤色,不是白人,而那个警察,是白人。
又有孩子说,我看到在他们身后,有很多人,似乎以黑人为主,然后他们都在旁边看着。
说说说,懂我意思啊,看到了什么,就说出来。
…...
这个过程的神奇在于,当一组孩子在一起,互相这么说时,会发现每个人看到的点,都不一样。 这是一,各自有各自的注意点。
同时,因为在集体中,所以会出现一种情况:一个人看到的,会提醒另一个人看到另一点,会让这个人,在前一个人说的基础上,或许发现新的东西,或许进行延伸和补充。这是二,彼此之间,互相延伸,互相补充,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build on.
…...
继续说,说到最后,因为彼此不同,因为互相之间会build on,于是就发现,好像思路都被打开了,看得越来越细,会看到自己平时一眼看上去,或许会忽略的东西。
那这就是第一步,see: what do you see? 你看到了什么?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下,这一步做的是,你去找你所看到的信息,也就是说,找就在那里的,可以看到摸到的信息,而不是,而不是,加入了你的什么想法,进行解读了的信息。
怎么叫做【解读了的信息】?
比如你看到画面后,你有的判断,你的猜测,你的假设,这些都是信息进入你的脑袋里,经过加工后,才会出来。在see这个阶段,不要。不要加入你的思考,你只要去观察,观察你可以看到,别人也可以看到的东西。
有一个小窍门,可以让孩子很好懂得什么叫做【看到,但不去解读】。想象,你把手指放上去,通过你的指,你说的这个点,别人也可以看到,那这个,就是看到。
比如刚才的例子:我看到图的中间有警察,拉住一个人,旁边还有一条狗,要往这个人身上扑......这些都是画面上已经有的东西,真实地,就在那里。
这样做的目的是:我们在看到一个东西时,会马上做出判断,会出来一个结论,一个观点,或者一个假设。用一个词概括,这些都是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的interpretation,解读。
而当我们【刻意地】去控制自己不立刻做出解读时,当我们【刻意地】去控制自己不马上得出一个观点时,我们会看到很多或许之前看不到的细节。
我们自己是知道的,很多时候,我们做出一个行动,或者有了一个自己的判断,但这些行动,判断,并不总是靠谱。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一部分,其中的一部分,看到的,不对,不全。
◆
第二步:think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at?
行,开始解读吧!一个图,就在你面前,一个东西,就在你面前,当你看到的这些信息,进入到你的脑袋里,你对它们做了怎样的加工和处理?你是怎么想的?
还是刚才这个图:
你说,我觉得这个是在说什么种族歧视。你看那个白人,对那个黑人那么粗暴,狗都要爬到身上咬人了!
那这个种族歧视,就是你的结论,你的解读,你的想法。
在这里,有一句话很神奇。当我们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他们会说,我觉得怎样怎样。然后,看这里,看这里,这时,我们可以接着问一句,what makes you say that? 是什么让你这么说?
当当当!说了这句话后,之后的效果就会很不一样。这个感觉就像是一个按钮一样,按下去,然后去push孩子想:是啊,我为什么会这么想?我为什么会这么说?......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到孩子一个推力,把自己的想法组织起来,变成语言,然后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一个小变化,多问一句话,就会有很大的不同。要去思考,要去组织语言,要把自己的解读,说的有理,有据,有逻辑。
一句话的推力:what makes you say that? 或者也可以说:what makes you think that?
不光对孩子,在家里,也可以用。
比如有时候,家里人说了一句什么话,我们当时一听,这个火就上来了:天哪!你怎么可以这么说?!然后立马就想怒。
但是先别乱,多问一句,是什么让你这么说? 通过这样,来获取更多信息,去听对方表达。
有时很多矛盾出现,不是矛盾本身,而是有一些东西,我们不知道,我们没看到。
那第二步解释完。what do you think? 你是怎么想的?你不光要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你还得解释出来,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
第三步:wonder
what does it make you wonder?
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是你想弄明白的?你觉得还需要了解什么信息?
继续刚才那个图。你也观察了,你也有自己的想法了,可是,你有什么疑问呢?那这个就是你的wonder。
有孩子说,我想知道这个发生在什么时候?我想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我想知道这是在哪里?......因为这些信息,可以更好帮助我把这个画面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想,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个就是孩子们的wonder,就是他们想要知道的。不过,这是我的举例,从我的角度出发,为了让大家更好懂。当我们和孩子一起观察,一起想,一起提出疑问时,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的观察,想法,想要知道的,会让我们惊艳!
是的,惊艳。给到他们一个方向,给到他们一个推力,剩下的,他们会把自己所经历的,代入到自己的思考中,从而让我们惊艳。
这么做,有什么好?
具体怎么做,已经解释完,然后我们来回看,这么做,有什么好?看着好简单啊,究竟有什么用?
第一,see,仔细去看。锻炼的是, make careful observations,好好好好地,去观察。
第二, think,把信息,结合自己已经知道的,进行加工,得出观点和想法。不是乱想,得有理有据。而且没有单一答案,每个人想的角度,都可以不同。
锻炼的是,thoughtful interpretations,有思考地去解读。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因为没有单一的答案。
第三:wonder,有很多疑问,有很多想要知道,迫切地想要知道的信息,从而帮助自己理解。
锻炼的是:stimulate curiosity and sets the stage for inquiry,好奇,探知,内驱力......看,是不是都在这里了?
有哪些场景,可以和孩子一起练起来?
可以小,可以大。
小的,比如说,家里如果有小点的孩子,在开始读一本书前,别着急直接就开始读。
看封面,看题目,看书的背面。去观察,去看,看都能看到什么。然后对这个故事会说什么,进行聊。对应该会说什么,做个预测。然后说,看到这些,自己特别想知道什么。
类似这样,就会让孩子更加愿意去读这本书。而且在读时,我们还会发现,孩子会注意到一些细节,和之前的看封面对应上。会让我们感觉,啊,你都还记得啊?
试下看,很有趣的过程。很多细节,他们都记得。
不过嘱咐一句,方法好用,别总用。别恨不得每一本书都这么做,每一页都这么做。会累,时间久了,孩子会烦。把握好这个度。
……
大的,可以怎样?比如去看画展,去博物馆。
在我们面前,是一幅画,或者一个艺术品,先别着急去看旁边的介绍。先不去看,而是换个角度,把被动的输入,变成主动的探索。
比如,你们一家人一起,找到一幅画,和孩子一起去观察,去see,一个接着一个说;去think,说出各自的想;去wonder,提出自己的疑问,给到自己一个力,去想,为了更好了解这幅画,我还需要知道什么?
画在那里,是画它的人,通过它,进行的一种表达。而这种表达,我们不可能去准确猜对。我们做的,是去解读,而解读这个事情,是没有单一答案的。
而,当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仔细观察一幅画,去看到一些我们之前看不到的细节时;
当我们刻意地让自己不立刻做出判断,而是去更多地搜集信息,来帮助自己理解时;
当我们发挥自己想象,透过自己看到的,去想,画中的人物在干什么,画家在表达什么,去想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是什么时;
当我们几个人一起,一起说,一起想,一起讨论,逐渐把想法汇集一起,从而去进一步读懂,读明白这幅画时;
当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可以找到根据,真的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时;
这样的一幅画,会在我们的脑中,留下印记的。会在那里,会有一种【我可以懂你】的感觉,而不是,走马观花,看一眼就过。
......
有的博物馆,或者art museum,会有一种课:looking at art as a catalyst for empathetic thinking,如何通过一幅画,去锻炼自己的同理心。
我们来仔细看,同理心也好,理解也好,还是说,进一步走进你,可以读懂你也好,需要什么?
需要仔细的观察,careful noticing.
需要不看到一点就立刻下结论,而是多找信息,多看,多听,甚至去找【和结论相反的信息】,从而帮助自己做出一个更全的判断,resisting assumption.
需要不单一地想,而是去考虑不同点,不同的角度,collaborative thinking.
需要对自己的结论,判断,做到有理,有据,有逻辑,reasoning with evidence.
没有经过这些,怎么说,我真的懂你? 我真的可以理解你?
所以,带孩子去看画展,或者,学校的老师带孩子去活动,当时机合适时,就可以这么做,走完see--think --wonder这样的一个完整过程。
还可以给到一些主题,比如,love,在这些画中,你觉得哪一幅,可以表达出爱?
当孩子选择后,问一句,what makes you say that? / what makes you think that? 是什么让你这么说?让你这么想?
或者,strength,力量,哪幅画,在你眼中,可以表现出力量?
或者,conflict, 冲突;comfort,安慰;loneliness,孤独;rebel,反抗......像这样的,给到孩子一个主题,让他们去找。
让他们去观察,去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感受画的背后,所透出来的那些情感。
这个,要比匆匆看过很多很多画,都要有力量!
还可以说,在这么多画中,你能找出一幅,可以代表你吗?有着你的性格,你的特质,你的感觉?
当孩子找到后,好好听他说,好好听。需要时,问上一句,what makes you say that?
......
画也好,艺术作品也好,还是一段文字,一段叙述,在传递与接收时,都是双向的。一方面,创作它的人,在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出一种声音,一种情感。另一方面,传递到我们这里时,我们也在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在做接收。而在接收时,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 end -
参考资料及图片来源:
twitter.com
thinkingpathwayz.weebly.com
theramblingepicure.com
pz.harvard.edu
nytimes.com
images.masterworksfineart.com
harvardartmuseums.org
fineartamerica.com
dayoftheartist.files.wordpress.com
amazon.com
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