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公众号:缓缓说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蔡元培
昨天,北京宣师一附小发生了一起恶性伤童事件,一名人渣轮着手锤砸伤了20名孩子,其中造成4名孩子颅骨凹陷性骨折。万幸是,孩子们都没有生命危险。
我朋友圈有很多孩子家长,事件发生后,相关动态就呈刷屏之势。
人们的愤怒和恐惧溢于言表,如果连10万块一平米的学区房也规避不了此类“个人恐怖主义”的话,那么恐怕再没有家长能够拍着胸脯说,我家的孩子是绝对安全的。
随后,人们在无数条短视频中,见识到了宣师一附小领导们蛮横无理的傲慢姿态。
大概没有人能在这些视频中,看到这些校方代表面对孩子们的厄运和家长们的关切,流露出哪怕一丝的歉意、忏悔和悲伤。
有一种声音是这些基层教育工作者,缺乏面对突发事件和媒体的经验,所以本能反应是“遮蔽”和“掩饰”,所以言语之间缺乏思考和逻辑训练——坦白讲,我能理解,却依然难以接受。
类似公事公办、颐指气使的态度,和“缺乏舆情危机应对训练”无关,和教育者长期养成的心性与习性相关。
因此,家长们自然怒火中烧,因为他们突然发现自己错了,因为他们突然发现,原来在此地,反而是学校的声誉和校领导的乌纱帽比自己家孩子的性命安危,显得更重要,更需要第一时间去维护。
更不用说,到了晚间,那几张刷爆了京城妈妈群的聊天截图了:
这位宣武名校老师的回应和语气,都令人心寒,更令家长恐惧。
真的,这就是一种明火执仗的冷漠和“事不关己”。
看到这位妈妈那句:“这是人的生命,孩子的生命”时,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多少有些恍惚,这对话之中,哪一位才更配得上这“老师”一词?
连《人民日报》旗下新媒体账号“侠客岛”都看不下去,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我们常说,对孩子要提倡“爱的教育”。但从现实看,缺“爱的教育”的,恰恰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如果你不打心眼里把学生当自家孩子爱护,面对受伤的孩子和焦急的家长,也只有冷冷的官腔了吧?”
很遗憾,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中,人文教育、人性教育并不那么重要。
作为学校的老师,竟然对孩子遭受的苦难和厄运没有表达出半分怜悯。
孩子在他们眼里不过就是个“考试机器”,不过就是个完成老师业绩和学校升学率的“绩效工具”。
你看这位数学老师,言语之间如此倨傲,乃至带着权力之上的威胁和警告意味,“你给孩子复习的胸有成竹了是吗”?
很难想象,这样一句话,是在如此对话语境下敲出来的。
更令我觉得心寒的是,这所有的回应,所透露的语气,都是那么的坦然,仿佛,这一切本该如此一般。
曾经互联网上有那么一波嘲讽,是针对灾难后献花和点蜡烛的——嘲讽者认为,这一切都显得单薄和无意义,是西方政治正确语境下的矫情。
其实不是的。
就像这位问“我们能为受伤的孩子做点什么”的家长,其实她做不了太多,警方、医生和相关部门已经在行动了。
但有时候,表达关切、坦露悲伤本身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行动。
即便自己的孩子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但人们在对凶手同仇敌忾之外,对那些受到伤害的孩子表达关切和同情,对受伤孩子的家长表达慰问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哪怕仅仅是买束鲜花探望呢),也会让那些处于痛苦中的人,感到一丝丝慰藉。
孩子们肯定希望自己伤好之后,回到教室里迎接自己的,是鼓励的掌声和老师与同学们的鲜花、拥抱,而不是一片诡异的和谐与安静,仿佛自己经受的一切都没发生过一般。
面对灾难,稍具人文素养的人,恰当的表情与表达都应该是“你们并不孤单,你们遭受的苦难我们也感同身受”,而不是一副“又没砸到你家孩子,你瞎操什么心啊”的漠然语气。
人毕竟不是畜生。而孩子们受教育的初衷,更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每一位父母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校里感受爱,感受尊重,学习爱自己,也学习爱他人。
一如那位家长所言,“这比是否能考上清华北大,更重要”!
走遍中国,你几乎在每个城市的学校,都能看到“以人为本”的宣传语,但是让我们问问自己,问问孩子们,问问那些夹起尾巴做人的家长们,当真如此吗?
我们很难说,对于寄托了无限希望与爱的孩子,在这样的校园里,在这样的教师教导下:
到底是那个高高举起的锤子,对孩子们造成的伤害更大,还是日复一日潜移默化的冷漠、势利和麻木不仁对一个孩子的伤害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