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2021学年结束,我家小朋友即将完成一年级的学习。
前阵子有人留言问我幼小衔接的问题,所以我最近琢磨怎么写一写幼升小和幼小衔接相关的问题。
因为我家孩子上的是双语的私立幼儿园,整个幼儿园的大班那一年都在教那些幼小衔接的课程,所以我之前是觉得我们家长好像没什么需要特别准备的。
事实上,我是从去年孩子升入一年级之后,才开始关注和研究孩子学习的相关问题的。
我最近想了好几天,感觉仅仅是写幼小衔接要不要报个班,怎么做好一年级入学的心理准备什么的,这样的话题还是太单薄了,不立体,远远不够。
所以我想,今天这篇文章,从幼升小话题切入,重点还是谈谈整个中小学阶段的学习规划问题。
上来第一个话题,先聊聊父母的学习。
对,这本来是要讲孩子学习的,但是首先要讲父母的学习。
之前我看过一位家长写的育儿书,她说在与女儿沟通的时候,她经常会说一句话:我是第一次做一个一年级孩子的妈妈;我是第一次做一个三年级孩子的妈妈,我是第一次做一个初一孩子的妈妈……等等。
是的,孩子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你既熟悉你的孩子,也不熟悉你的孩子。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总是遇到不同的问题,你要有这种智慧去引领孩子、指导孩子、陪伴孩子。
也经常听家长说,在陪伴孩子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相当于自己又度过了一个童年。
确实是这样,你正在重度参与孩子的童年,并且是以一个有着更高学识、更多阅历的成年人,所以你必须站在更高的地方,给予他更高的眼界、更全局和宏观的视野。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父母几乎不指导自己的学习,但是自己也考上了大学,甚至是一流的大学。
这是没错的,但这是一个概率问题。
2000年大学扩招后,高知父母的基数在我们这一辈家长中已经大大提高了。如果每个父母想的都是我的孩子至少不要比我差(这要求总不高吧?),那今天的孩子面临的竞争也已经要激烈得多。
所以作为家长,你今天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如何以更高的概率“确保孩子不比我们家长差”,这种概率至少也应该达到90%以上。
但是我们知道,即使你曾经是高考状元,你的孩子在出生后,他也只是同龄的千万个孩子中的一个,他并不天生遗传你曾经在学业上的任何优势。
且不说学校教育的那些知识学得怎么样。小孩子确实是白纸一张,你给他看什么电视、家里摆放些什么书,自己是不是读书,这些言传身教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并且这种影响远比学校和老师的教育重要得多。
世界上没有一种所谓“好家长”的标准,所以父母的学习,更像是在读一本无字的书。
父母的认知,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孩子早期的认知。以前有句鸡汤叫“以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改一改,放到10岁以前的孩子身上,恐怕应该说10岁以前的孩子主要拼父母认知,还轮不到拼天赋。
“素质教育”这个词,我们听了几十年了,但是何为素质教育,恐怕没几个人能说清楚。
双减以后,外面的画画、舞蹈、音乐、运动类培训班很火爆,我不否认这些素养也是很重要的。
但我个人以为,最重要的素质依然还是:语、数、英。
很简单的逻辑,如果语、数、英不重要了,那么学校排课的时候,为什么还是语、数、英为主科呢?课时最多,分值最重。
抛开考试不谈,一个人的最核心的底层能力,恐怕还是语、数、英。
语文和英语都是语言学科,语言是我们沟通、思考的主要工具和载体。如果阅读能力很差,你看不懂别人要表达什么;如果口语和写作能力不行,你有再好的想法但是表达不出来,或者别人看不懂。英语则是世界范围内官方使用最多,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可以说是事实上的“国际语”。
数学是理工类学科的基础,甚至也可以说是现代科学的基石。虽说数学的单科成绩作为一个学业评价标准,并不必然说明孩子以后是否适合搞科研,也并不必然表明孩子逻辑性的好坏。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学好的人,他的抽象思维能力应该是相对突出的。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语、数、英的投入上不封顶,文科里的历史,理科里的物理,也不妨多花点精力,其它学科有兴趣就多学,没兴趣至少能够应付考试。应试提分并不必然与兴趣有关,方法得当,没兴趣也不是不能拿高分。
当然,如果有人说,你搞语、数、英,就是为了应试,咱也不必争辩什么。
私以为,如果一个孩子学好语文,爱好阅读;学好英语,可以走遍世界;学好数学,具备很好的逻辑思辨能力,即使最后不上大学,不要那张文凭,恐怕也是内心富足和充盈的。
去年一年级新生开学之后,一位同年级孩子的妈妈通过年级大群加了我的微信,交流了一些孩子学习的情况,我才第一次知道了所谓“鸡娃”大概是怎么个鸡法。
据她说,他们家孩子当时raz读到了q级,我查了一下对应词汇量在5500 ;数学又是什么新加坡数学,又是小数、分数哪个更容易导入之类的,我都插不上话。
在当时的我看来,她们家孩子有点“辛苦”啊,颇有几分同情……另一方面,则把我弄得有一点点焦虑。现在想想,还要感谢她,不然我都不会花时间去了解这些。
我们家虽然也有raz,不过我都是拿来当故事书看,也没有任何的目标指向性和强制性,不赶进度、不跟读、不刷题。数学我原本也想买个一、二年级的教材看看,但是孩子妈妈坚决反对,不允许任何提前教学,哪怕只是我先看也不行……
后来经过一番研究,我逐渐地认同,至少在小童时期提前搞英语是非常有道理的,也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
我现在关于孩子学习不同阶段的侧重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3~10岁,主抓英语,即小学四年级以前;8~13,大量阅读,即三年级到初一;初二开始,冲刺数理化。
之所以说是侧重,并不是说别的就完全不管不碰,而是说在一个阶段要抓住重点,其它是兼顾。
3~10岁主抓英语,是因为10岁以前的孩子,他的认知能力还不是很强,但这个时候是语言能力发展的主要阶段。英语搞到5000~8000单词量,相当于我们中文认识2500~3000字的水平。中英文有别,比如花、树,前面加一个字,你也仍然知道是花和树,英文虽然也有构词法,但词汇量明显比中文要大。你认识3000中文字,平时阅读碰到生字就不多了,但是英语词汇量到一万,你读起来还是会有不少生词。
8~13岁大量阅读,这个时候可以中、英文并进。阅读能力也有很大的分层,小童阶段主要看故事情节,有趣好玩就行;稍大一点,读的是遣词用句、结构谋篇,体会文本的情感和词句的细微差别;再大一点,读的是人生感悟和阅历。趁着小学学业不重,按照年龄特点,有层次地安排和引导好孩子的阅读。
初二开始,冲刺数理化。因为数理化需要抽象能力和逻辑能力,初一数学还不算难,初二难度明显上升,开始加物理,初三开始加化学,这个时候就都要搞起来了。有了前面英语和语文阅读的积累基础,这两门学科到现在也就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精力了,完全可以省出来多搞数、理、化。
这个路径,应该说是最无痛的,既符合学科特点,也符合孩子成长特点的路径。
语言学科注重积累,如果到了初中、高中,发现有欠账,想补都不好补。而且只是多听、多看、多读,并没有觉得很辛苦。
数、理、化是短期可以迅速提高的科目。小学数学学得再好,除了四则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以外,知识性方面应该说在初、高中没有任何用处。当然,学习习惯还是有一些用,但应该也不太大。
下面的部分,按照不同学科,简单聊一聊一年级的学习问题。
很多公立幼儿园的家长,最焦虑的应该是拼音。我只能说,放宽心。
拼音只是用来学习生字发音的工具,以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学前就认识很多字的能力水平,拼音即便不学,问题都不大。就像英语国家人士基本上也不会学音标一样。
而且,拼音和音标都是印刷品时代的pg电子试玩的解决方案。现在你要是有个字不认识,网上一搜,点一下就能发音,这样岂不是更准确?
要想真正掌握一种知识,最主要的还是要多用。孩子们如果学用电脑,用上拼音打字,多应用,这样应该才会把拼音掌握得更牢固。
何况,跟着学校老师正常地学拼音,也没啥问题啊。实在不行,网上还有很多学习资料,比如下面这个:
还有下面这个“宝藏”网站,提供中小学各学科与教材同步的教学视频。
现在不是从前,并不是说课堂上没听会,就不太容易补救。(最好还是尽量在课堂上解决)
其实一年级下来,更困扰我的是写字。
我自己是在初中得到一本行书字帖,才有意识地练了练字,只能说还行,但是因为缺乏基本功,总觉得差点意思。所以我其实特别想在孩子一年级的时候让他多读字帖,好好摹写。
结果是一言难尽,我只能安慰自己是时机未到……以后再找机会引导吧。
所以,如果是家长自己有执念,孩子暂时不喜欢,咱就不勉强。家长自己去做功课,有没有更好的孩子更能接受的方法。只有当孩子自己有兴趣,这件事情才能坚持进行下去。
提醒一点的是,千万不要买描红印刷体,这样练字个人认为没用。建议买下面这种透明的,与教材同步的字帖,重要的观察字形结构,知道起笔、收笔、间架结构、位置关系,还可以按上去比对。照着“正确”的写一遍,强过不按字帖写百遍。
阅读方面,校内课本当然要读熟。因为一年级上的语文课本简单,文本长度短,加上新鲜,多数孩子都能背下来,这个用不着担心。
课外的就要家长自己来做功课了。能力具备的话,最好是开始自主阅读,多读经典。我上学期没做记录,这个学期,用软件(notion)大致地做了记录如下(有一些没及时记会有遗漏,视频和音频部分限于长度没截上来):
还有就是古诗和古文,因为现在教改后比较强调古诗文部分,高考也从过去的20分提升至35分,与现代文阅读一样,所以带着日常一起读一读就好。下面这几本书是比较推荐的。
很多人都要求孩子背诵这些,我没有强作要求。课内的已经学过的肯定是要背的,这个本身学校老师也会要求。
我自己古诗文部分也不是很好,小时候也不爱背。我个人观点认为,一些经典的知道就好,能多读读没有坏处,但是强行背诵我觉得没必要,除非孩子真喜欢。如果有这个时间,我觉得不如多看看历史,这样把作者和作品放进时代背景里面会更好理解。毕竟,考试主要考的还是考解读啊。
这是我今年半年下工夫最多的地方,前面说过了,我觉得英语确实适合提前来学。
因为小时候有一些基础,加上幼儿园有外教,上过一年多线上课。从小就是在家看动画片只允许看英文的,所以也不排斥英文动画片和电影。我一直觉得孩子英语不错,口音也非常好。不过明显感觉到5岁以后能力上提升不明显,基本是停滞不前,但是应付现在一年级课内学习还是绰绰有余。
后来自己看了不少书,主要是借鉴一些别的家长的做法,像盖兆泉、高玉金写的书还是比较推荐的。也坚定了我在小学把英语刷到高中水平,走外版视听读的路线。
语言学习,遵循听、说、读、写的基本顺序。听多了自然会说,输出量取决于输入量,不一定严谨,但是我估计这个比例应该在5%以内,所以重点还是多听。听说过关了,英语这种表音的文字学单词很快,读也可以逐渐跟上,单词拼写和写作这些都留到后面以学校为主了。
想象一下文盲如何学语言?我们的孩子如何学语文?都是先听,听到一定程度开口说话,再听再说互相提高。一年级上学才正式学认字,三年级才开始学写作。文盲只是没上学,只学了听和说,没认字而已。
所以我们实际上不是在“学”英语,而是多接触英语内容,每天保持听英语一小时,注意是每天,这是我目前基本上唯一在做的,其它暂时不做任何要求。
经过最近半年,孩子在英语上面走过了沉默期,平时动不动也喜欢讲英语,有时一次能讲上七八上十句,没事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嘴里叽哩咕噜念叨。
目前听力大概达到ar值3左右,即母语小学二年级,听完能复述内容大意,部分内容直接用英语说;raz读到h,不过我们不赶进度,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现阶段主要还是以听力为主,章节书基本上还没开始读。
孩子现在兴趣还是挺浓厚的,早上或睡前,我只要把手机上的音频一打开,他就会愿意听。wind in the willows、frog and toad这种little fox系列的盲听了都不下十遍,最近开始听treasure island,难度略高一些,差不多得四五年级的。
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功课。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学那么多东西太累。你想,听听故事,把英语学好了,这不是挺好吗?
如果是三年级起点学英语,那么一年级左右开始练听力,甚至二年级也来得及。
如果英语上面不想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不准备走原版路线,那么建议一个学期里面,每天听10~15分钟课文的听力,把本学期的课文听到滚瓜烂熟,每个学期如此,也算是一个可以应付课内学习的“捷径”了。
我家上过一年多小两年的在线思维课程,直到今年四月份才停,也没续费。
我主要觉得线上课的老师,还是太注重讲解题技巧,而对于如何推导结论的部分讲得太少,启发太少。
数学大体上分两块,一个是运算,一个是思维。
小学数学前两年,主要是在学四则运算,一年级加减法,二年级乘除法和四则混合运算。因为需要等语文学到一定程度,才会引入应用题,不然读不懂题目啊……所以学好语文,对三年级以后的数学也很重要。
口算这个部分还是熟能生巧,多练一练就好。比如推荐下面这个口算训练机:
思维部分,不能免俗,我入了《高思学校竞赛数学课本》和《学而思思维创新大通关》两套所谓奥数的课本。
高思的一、二年级比较简单,尤其因为我们上过思维课,基本上题型小朋友都见过了,一周两次,一次30分钟,我讲例题,孩子做习题。目前已经做完了一年级上、下册。入了二年级的,也在做,不过我家连乘法口诀都没背会,做到哪算哪吧……
学而思这个大通关,就是传说中的大白本,难度是相当大。一年级上的,翻开第一篇,我感觉需要三年级的孩子才能做,暂时搁置一边了。
数学如果真的是想试试竞赛路线,必须提前学,提前把小学数学学完,回来刷一二年级这种竞赛题,也算是降维打击了。小高年级的当然就得学初中知识了。
不过我们确实是不打算提前学,也不准备走竞赛路线,除非孩子以后自己有兴趣。不然我个人认为没必要,一是孩子太苦了,二是长大除非个别专业和工作,基本上数学没啥用……学生时代训练训练思维就可以了。
买高思这种练习册纯粹是因为课内的我不打算教,这个还是坚持留给老师,自己适当做点题练练思维。
我们两口子学生时代数学都很不错,不觉得数学有啥难的,最重要的一点心得:课堂上紧跟老师思路,听懂例题,少量做题,在解题中体会和运用例题公式、定理即可。所谓难题,也无非就是两个以上知识点的揉合,外加一点点绕。
如果小学数学经常低于95分,初中数学经常低于90分,高中数学经常低于85分,这样的同学,更多的还是紧抓课本上的例题就好了,弄懂弄透。搞不明白原理,刷再多题都没用。
最初是打算写幼升小话题,但是写着写着,感觉收不住,还是说这些内容“过瘾”。
这可能与大多数说幼升小的内容不一样,但是我觉得对你来说可能更需要。
我不能说我的观点具有多少权威性,毕竟我现在也只是一个一年级的家长。一些想法也在不断地实践、修正。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