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学校里吃中饭,对面坐了今年刚上大学的高材生的老爸。鸡娃的妈妈我,问了一句他家的985报了什么专业。
“法学”
“好棒的专业”
“棒?我不喜欢!”
“儿子的专业,老爸喜欢很重要嘛?”
“他,他也没想明白”
……
上周,任教的班级,一个学生趴着睡觉。叫他起来作答——
“我不会”
“听不懂吗?”
“不想听,不想学”
“那为何还要来读书?”
“我爸妈给我报的名,我想在老家读职高”
“在老家想读什么专业?”
“没想过”
“毕业后想做什么?”
“也没想过”
……
一个月前,在准备班会课,随机找来班级几个同学做个简单的职业向往的意向了解。
“老师,我没想过”
“老师,我,也没想过”
……
三个月前,还在暑假的我,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师的培训。虽然学习了关于生涯规划的知识,但身边的种种和自己的娃,却仍在搞不定、理不清的状态。
暑假里的我,回到故乡见旧友,互诉当地教育的压力和苦楚,老同学对小儿在上海读书表示羡慕。可他的未来在哪里,老母亲也是一脸茫然。相对高考大省而言,在上海读书仿佛已经算是待在了罗马。可罗马的路是路路通畅吗?其实,不论在哪里,在何时都需要认真规划。
这个问题,于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学生,成年人都会带来困惑,特别在目前物质相对富足和精神追求却不太合拍的眼前的时代。
就人生规划这一点,我,及和我一样的父母又能做点什么呢?
随想到几点,随笔就先记下——
志向二字,先谈志再择向——
人各有志,或高远或平实。现在的双减,减掉的是父母的焦虑症,留下更多的时间应该加上一回或者几回关于孩子未来规划的探讨。孩子在成年的路上善变多变,这时家长的作用就应该凸显出来,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指明几条可选之路,或一起探讨有什么路可以选择。若实在想不出,其实,我觉得一起看看纪录片、聊聊电影、翻翻书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纪录片《大学》、又如电影《风雨哈佛路》、再如传记书籍种种。别人的人生不可复制、但可以学习;别人的志向也许不适合自己、但可以收获启发。
一己之力如若有限,可以借助外力——
清华大学有个大学生入学的家庭问卷调查。据悉,60%以上的孩子家中有一位及一位以上的老师。我相信这和作为老师的家长的职业病密不可分,愿意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那大部分父母没有从事教师行业,怎么办呢?可以认真听取老师的意见。两个月前,小白的老师对班级每个孩子做了家长和孩子面对面、一对一的学业规划指导。在儿子的老师帮助分析时,作为老师的小白的妈妈,真的只有赞同和认可的份儿。在老师层面看学生和在老师的角度看自己的孩子还是很有差别的,借助外力,效果更佳。
规划固然重要,更重要的事是执行——
即使有了规划没有实际行动,也不过在造空中楼阁,一切都是空谈。同时,要让规划中的孩子看到收获、发现不足。下面的小纸片,是我这个学期让学生开学起每两个月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按照规划执行,每隔一段时间复查、反思、推进,在执行的过程中找不足,见成绩、促进未来的发展之路。
规划只是计划、计划可以变化——
翻看了几个学生的阶段规划,第一次的目标多是天马行空,难以落地。第二次的规划就脚踏实地很多。第三次再定制时正好就是新的一年之计了,可以连同月目标定制一年的规划。一年后,他们将离开我奔赴高职院校,但希望明年的此时,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一年之规划,并指引他们思考三年计划。我相信有的孩子是有明确的目标,一直朝一个方向努力,但社会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兴趣和规划随时变化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之前在一个岗位上发光发热一辈子的时代被无数个斜杠青年替代、并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精彩。所以规划里可以有变化,变化中求成绩。
不同年龄、不同人群规划方向不同——
针对小童,三年掌握5000个英文单词是规划;针对中学生,考一个好的高中就是规划,未成年人的世界、追求学业成绩就是一种现实和可以实现的规划方向。而同样是的未成年人的中职学生,他们的规划中就应该添加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己的自我兴趣和报考专业相结合,做一份几年内的职业规划。那么,针对大学生除了职业规划,还要有人生规划。即使读名牌大学,大学的知识在几年的社会实践中也会慢慢过时,可以不断精进的是学习的能力和社会的阅历。纪录片《大学》里的宋云天在毕业年所纠结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还是他的人生追求和崇高理想。通过能力的提升、阅历的积淀,在未来的日子,相信他会变得越来越优异。
哇,感觉这一篇写的好乱,到底该说到哪里算是结束。业精于勤荒于嬉,几个月没码字感觉手和脑子都在退化中。可是,2022年我还想把码字一事儿列入新年规划。虽然人入中年、牵绊许多,但人生规划从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动起来,为了美好的百岁人生。
还有,因为没有生在罗马。
(这就是我,胡说八道兼越来越懒的"普普大白",爱我就来“普普大白”微信公众号找我,那里有更多的胡言乱语!爱我就来“为娃的自我修行群”,让我们一起努力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