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文化更加深奥。
今天,和大家讨论一下,如何用碎片时间认识更多深奥的字,为孩子中学时期学习深度文和文言文打下基础。拙见与大家分享,谢谢大家。
中学时期的深度文和文言文,在孩子语文学习中属于重中之重的部分,但是我们也都知道,这部分最重要的知识,却只来源于孩子们的日常积累。无论是阅读,亦或是背诵、刷题等等,都需要孩子长年累月、日积月累来充斥这个需要填塞的知识空洞,短时间内的冲刺,没有良好的知识积累做支撑,相信提速不会太高。可是,面对多科课业繁重的学习,孩子又怎能有许多时间都压在语文这一门科目上?矛盾的冲突让家长们也犹豫良久,无从选择。那么,我们来试试碎片时间的合理利用能否带给你和孩子一丝曙光……
几年前,我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套书不期而遇,这套书的词条有些深,但我发现里面有很多词条都与深度文和文言文息息相关,里面的词条注释清晰,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于是,它就被我选做了实用性教材。
但是,对于一个一直以来,都想以孩子能轻松快乐成长为宗旨的麻麻来说,面对繁琐的文字、厚重的书本、年幼的女儿、中学繁重的课业知识需求,我开始思考,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法,即能让孩子吸收掉这本书里的内容,又能做到不占用孩子整块时间、不让她有压力的、枯燥的去学……
于是,我开始翻看这套书,想从中能激发一些灵感。慢慢的,我发现这套书虽然词有些深,但读起来却很有趣,比如,我喜欢它的例句部分,都是选自著名作家的成就之笔,相熟的作者、熟悉的文章,让我对陌生的词条有了亲近感,让词条变得生动起来。
但它也有让我觉得晦涩的部分,就是辨析中,有时拿《说文解字》来解释词条时,我始终无法摆脱它带给我的生涩,是我能力有限,这部分确实读不太懂,那么孩子就更不能接受了。
综合以上种种,我,有了想法,我将这套书涉及到的词条进行手工整理,把词条中有意思的部分摘抄出来,给孩子做成词卡,并配上图片,一词一图片,配有释文和例句,图文并茂。最终,这份出炉的词卡,真的吸引到了女儿的眼球。
在制作词卡的时候,我选择保留了它的释义、例句和起源与演变等三项内容。
为什么保留释义这一项,自然是不言而喻了;例句的保留,是我希望女儿能在认识这个词条的同时,也能懂得它使用的语言环境;起源与演变保留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希望女儿能了解中国汉字的来源,这是中国深度文明的瑰宝,需要下一代内在的延承;另一方面这个模块里面的内容浅显易懂,也总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你突然发现原来这个词竟然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整理词卡的时候,我也会适当的删去一些生涩的内容,避免女儿在看词卡的时候,看到过于生僻难懂的类目,既然看不懂,又何必让它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每一个词条配的图片,我都是从网上搜集来的,力求找到最贴切生动的图片配给词条,尽量选用卡通图片。有了图片的辅助,词条变得更有意思,更容易理解了,孩子对词条的印象也更深了。比如,“遍插茱萸少一人”里的茱萸,女儿会指着图片对我说,原来茱萸长这个样子啊,从那以后她就记得特别清楚。
说到这里,有些妈妈会有疑问说,这么一套书,要把每一个词条都整理出来,哪有那么多时间呀,那么我想告诉你的是,在整理词条的时候,也是可以利用你的碎片时间的,每天整理一到两个词条,占用的时间并不多,但是,算一算,一年是多少个?😊😊孩子消化词条的速度永远比我们diy的速度慢,所以我一直都能赶上孩子看词卡的步伐,所以请不要焦虑。😝😝
词卡的使用,是这样子的……
木板放在家里人经常路过的地方,内容勤更换。
孩子路过,有时候看到词条,好奇,自己就会驻足观看☺☺。晚上睡前,刷牙的时候孩子会溜达过去看,这样积少成多,每天几分钟,一年下来时间很可观,而且还不觉得花费过时间,这是一笔很划算的账。
有时候孩子爸爸路过,无意看到板子上的字发现日常认识的字一直读错了,也会站在那看半天,然后自嘲一番😂😂😂。
环顾一路走来,我似乎都是在打碎片时间的主意,因为我想尽可能的淡化这个社会带给孩子们的压力,但又不想孩子一事无成,而且我觉得孩子的生活应该时刻有文字的熏陶,才能学会享受生活,善待人生。这,不是学习,是一种探索,一种兴趣,一种求知欲的培养……
生活是属于自己的舞台,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导演,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强权,但我们有责任去引导他们,让孩子们少走弯路,把握好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时机。我希望我能在她懵懂的时候,赋予她更多的能力,让她像一株普通的爬墙虎,经过雨水与阳光的滋润,不需要爬得满头大汗,也能一步步爬高,一步步走远,经历困难,越过障碍,终有一天,有能力去寻找她认为离梦想最近的地方,导演出属于自己不遗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