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我邀请了一名学霸小哥哥一起做了一场分享。这个男孩今年高考651,已经成功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在前期沟通中,我一直称赞小哥哥是“学霸”,但他非常谦虚,说自己和学校里那些被清北、华五录取的“学霸”相比,还差得远。这更让我对这个阳光明媚的孩子心生欢喜,之所以找他分享,因为他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散养”一样能进985的希望,最重要的是这个孩子的那种淡泊和游刃有余的感觉,给现实生活中很多“规划焦虑症”的家长们一些安抚和思考。
在整个分享过程中,我提炼了几个关键字【执着】【勤思】【好心态】【责任感】,在接下来的总结里,我也将从这几个点,把这场分享一一道来:
关键字:【执着】
事例:小时候的一件小事;中学对待难题的态度;参加诗社的坚持
一、小时候的一件事
我和她妈妈是同事,在他小的时候,有一次活动,我和他妈妈分别驻扎在不同场地,因为活动现场的一些物料比较杂乱,所以难免需要互相调借,而恰好那次活动他陪妈妈一起来了,顺水推舟地变成我们的“小帮手”。就是那次活动的一个小小细节,也让我对这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妈妈的场地需要小容量的品饮杯,让他找我来拿,因为工作现场比较忙,我就随便拿了一款递给他,他看了看却没有接,说“阿姨,这个大小不对,你看我妈妈要的是这款”,说着从背后拿出一个小容量的纸杯,我看了眼大小,随手又拿了一款递给他,他拿过去看了看,又递给我“阿姨,这个也不对,你看妈妈给我的这个杯子是带梅花的,你这个没有图案”,我马上被这个小男孩吸引了,一个7、8岁的小男孩,对待一个简简单单的小任务,那么认真、那么执着,最主要的是敢于和大人一个劲的争取而不是大人的一个否定就退缩,真的让我记忆深刻。
二、中学对待难题的态度
“凿开混沌得乌金”是他面对难题的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不是一个刷题型选手,但是面对每一道难题必须想明白,这道题的所有知识点都要掰开了揉碎了,既然不能研究每一道题,就把做过的每一道题深入研究。对于难题,知识点中哪些是自己还没掌握的、哪些是掌握了但是一变形就糊涂的、哪些是确实属于难点可能一时半会理解不了但即使死记硬背也要看见这个条件就知道对应什么解法的、研究一道难题,不仅仅是举一反三,很多时候,也的下苦功夫让这道题印在脑子里。
三、参加诗社的坚持
在高中阶段,能坚持参加社团活动其实是个很好“调剂”,【ps,围绕这个诗社话题,小哥哥说了一个点,我觉得特别值得家长思考,“有时候平台引发兴趣,责任促进成就”,因为参加了诗社活动,要参加很多活动,比如诗词大会、诗词鉴赏等等,促进自己不断地去进一步要求自己,比如当自己代表学校参加诗词大会时,自己要段时间内背诵大量诗歌、当自己作为诗词鉴赏官需要给同学们讲解诗词时,就需要自己去查阅大量资料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等等】高中生活其实压力很大,尤其是在重点高中,学习的量和难度都是和初中、小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而在每天的宝贵学习时间里,小哥哥每天都坚持课外阅读,这些阅读包括古典文学名作、古诗词鉴赏等等,他推荐了几本叶嘉莹先生的关于唐诗鉴赏类的书籍以及朱光潜的散文。这里小哥哥强调了一点,语文的积累一定不能着急,不能求快,所谓水滴石穿,文学素养的提高是需要耐心、坚持。而文学素养对于考试的直接帮助就是——通感理解能力的提升,这种通感就是在自己阅读中的体会里逐渐习得的。(我在交流中补充了一点自己的想法,我们有时候对语文的积累过渡功利,比如要求孩子提前背诵古诗词,每天做摘抄等等,确实是每天的坚持,但是这个坚持并没有体现细水长流,而是急于求成,比如目标特别明确,多少天背完多少首诗词,缺少了那种感受,而恰恰是这种感受,才是提升素养的必要条件)
【“散养”总结一:从上述几件事例,能看出来,孩子从小的性格就有一点“轴”劲,而父母没有过多的去干预这种“轴”,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孩子选择诗社,这种看似对学习并无大用但却需要花费时间的社团活动时,父母除了欣赏和鼓励,中途没有说因为诗社影响学习而去打压,尤其小哥哥说的“平台引发兴趣,责任促进成就”,这些都是他自己在活动中慢慢感悟到学习到的,至于说对待难题的态度,其实也和“散养”有些关系,在大家都拼命刷题的时候,他能花费大量时间扣一道题,家长也没有所谓焦虑,觉得别人都刷题,他却“懒”得做卷,对孩子永远支持和理解】
关键字:【勤思】
事例:初中时通过老师的方法学习自学的能力;把自己的优势最大化,用在不同学科;
一、认真听课
在交流中,大家对“初中如何学习”兴趣最大,小哥哥在分享中针对“认真听课”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几乎所有学霸的分享都离不开“认真听讲”这个要素,但是“认真听讲”到底听什么?想什么?他是这么说的“首先,听课肯定要听知识点,老师讲的东西,不要着急记录,而是多在脑海里反问为什么,比如在讲解题型的时候,老师讲一个题型的解法能不能应用到其他题型?如果不能的话,有没有能类比可借鉴的?联想和迁移是听课中要多去用到的,当然不是让你走神,紧跟老师思路是前提。”【我总结下小哥哥关于“听课”这件事的要点,首先就是课程的内容必须听懂,其次就是听课时要善于动脑筋而不是老师说一是一,最后要观察老师的整理方法,比如题型整理法,老师都是怎么归类的,这么归类的好处是什么,把方法学会高中更受益。】
二、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块,先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再把这种优势迁移到不同学科中。人其实有时候很难客观的看待自己,有时候妄自菲薄,有时候好高骛远,所以要客观发现自己优势就要在日常学习中去反思总结,小哥哥的优势就是非常善于“总结、记忆、迁移”,他说这个跟他初中老师的教学习惯有关系,因为前边提到了,他的老师在日常讲课中,特别愿意总结题型举一反三,所以他在潜移默化中可能也受到了影响。那说到“迁移”能力,他举了两个学科的例子,充分说明了“迁移”的重要性:【语文】他举了一道阅读题作为例子,有一篇萧红的文章,文中有一块连续用了7个“他”,问题是这种手法的好处是什么?小哥哥用这道题给我们支解了如何用学过的知识点答不熟悉的题目——首先这个“他”是个人称代词,首先想到的就是关于人称代词“你、我、他”的用法有什么好处,第一人称什么好处,第二人称什么好处,第三人称什么好处,这些张口就来,第二个考虑的就是连续7个,肯定是强调反复的意义是什么,那这个点也要答出来,最后就要结合文章的整体表达思想再深化一下中心,升华一下主旨,那这个题就没有什么难度。【在这里,我插话问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的阅读理解,套路到底有没有用处,小哥哥的回答值得思考——套路非常有用,但一定是活用,这个活用首先就是对所有套路熟记,其次就是要回分析题干,支解出题干想考的是什么,最后就是利用熟记的套路迁移到题干的考点上再润一下色,贴合一下文章内容,基本阅读就不会丢分。题目如何支解?答:“在一个大的范围下,比如前边这道题,你要一下看到两个关键词,7个、他,这个两个就是最大的点,沿着这个大的点要去看下边的小点,问的到底是作用?还是问的写作手法?还是好处是?这些细微的差别在答题中很重要,最后要扣回文章的情感”】所以,在阅读题中,迁移这个能力是不是非常重要?
【物理】这种纯理科,尤其高中物理,有时候确实学不明白的时候,那就总结方法,把这些方法熟练记忆,熟练到看到题目中的条件,马上就能反映出一些特定的结论。【这里我插一句,类似很多数学几何的二级定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熟能生巧,现有记忆的熟,才有运用的巧】
【“散养”总结二:在初中、高中的学习中,小哥哥没有参加多少课外班,父母也并没有强制性要求,这些学习方法都是在小哥哥自己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总结而得来的,所以,有时候足够的留白时间,其实是给孩子一个反刍的时间,一个自我认知和反思后变成自己东西的时间。】
关键字:【好心态】
事例:初中没有提前学化学,从最初的不到优秀到中考的单科状元(引发提前学的思考);当好老师的帮手、同学的班长;每逢大考必出成绩,中考,高考都是如此
一、提前学的思考
为什么说小哥哥是“散养”,因为初中的物理、化学这些学科都没有提前学,在初三接触化学的时候,第一次考试小哥哥考了60分(满分70,63以上优秀),而平常同水平的孩子基本都是68.69分,小哥哥就去主动问老师,自己是否需要在外边补课(注意这个细节,主动沟通,主动和老师求助,初中生在校时间长,很多时候和老师的沟通可能家长更有效),老师的答复让孩子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你没有提前学,而这些高分孩子只是提前学了而已,所以当你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把这些缺口补齐,上课老师讲到的的都理解了,高分指日可待”,小哥哥听取老师建议,最后中考时自己学校的化学状元【这里我有几个细节要强调一下:1、在有问题的时候,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关注问题本身,而不是分数,这个是好心态的关键,为什么我说散养要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就是“父母的态度”,在考这个低分的时候,小哥哥说他的父母本身也没有什么焦虑,而且对孩子一直鼓励,把问题搞明白是关键,2、哥哥自己的态度就是“我对外界的分数或者名次不是过分关注,我关注的点是这些知识我要怎么一点一点啃下来”,这点对高中时他能每逢大考出成绩也很关键,考试也好,学习也好,他不会掺杂“分数对比”的概念,而是本着学习本身会不会】。
随着这个话题,我又提出来一个问题,就是“提前学”是否有必要,小哥哥给出的建议是“英语”提前学,性价比最高,因为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很多孩子英语已经雅思、托福水平, 高中不需要额外在英语上花时间,“语文”前边说过,积累是“通感地积累”,而不是“枯燥地积累”,而且很多套路其实也是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反复积累,其他素材要分阶段,初中阶段可能强调的是“文从字顺”,所以积累的角度多从散文美文入手,高中更多是议论文论据的整理,所以这些素材更多从新闻中去提炼。所以语文的提前学,更多强调的“积累”,而理科的提前学,如果仅仅是课本本身,那意义不大,小哥哥有个观点我必须突出强调一下“初中而言,既然给你这个知识的学习时长,比如物理初二,化学初三,说明在正式考试前,学习这些科目并掌握他们的时间是足够的”但如果要是从竞赛角度出发,包括提前学是为了拓展深挖,那另当别论。
二、高情商
这里再次重申一句话“平台引发兴趣,责任促进成就”。给老师当帮手,成为班级学生干部,这些都是一种自我成长的平台,比如说大家一直在问“内驱力”,“学习兴趣”这个问题,小哥哥说,其实很多人包括他自己,在小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所以那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不可能作为自己学习“内驱力”的动力源,但是“同学投来羡慕的眼神、老师一句无心的表扬、父母包容自己犯错的态度”这些细微生活小事,反倒可能是自己“内驱力”的源头。我这里总结的高情商,主要体现在他主动帮助老师做一些班级内的工作、作为班级的纪律班长,对不同学生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这些其实都是对自己能力的提升。
三、每逢大考出成绩
在前边“提前学”里提到了一点,就是小哥哥和他家长的心态,不会因为考试成绩的高低、排名的前后而有过多焦虑,因为他们聚焦的是知识本身,思考的都是知识到底是否掌握,小哥哥觉得“在初中、高中其实各只有一场考试,初中时中考,高中时高考,在这之前的所有考试,都是为了给自己指出知识盲区,让自己查漏补缺”。这分【从容】可能也是他每逢大考出成绩的关键点。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考试策略】,就像小哥哥自己所说,很多优秀学生平日考试非常好,一到大考就掉链子,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对【简单题和难点题】的态度,他强调的是【脚踏实地】,所有理科类考试,本着“能拿一分是一分”的态度,即使再简单的题目也不会盲目写答案,而且在日常的做卷子中,对于难题常见的分布,15-16题,最后的大题,这些都不是擅长的,千万不要纠缠,高考数学不是“奔着满分去的”,而是“奔着会的题一分不丢”,所以在今年的高考中,他数学和物理并不优势的学科,都取得了班级前几名的好成绩。
【“散养”总结三:孩子的“从容”也来自家长的“放松”,从成绩这点来说,无论是学霸还是普通孩子,成绩的波动都是正常的,不要让家长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小哥哥说“尤其到了高中,很多考试会让你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断崖式落差,但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和孩子都过度关注成绩而忽视本质,那就一蹶不振了,所以要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态度”,散养的形散可以是态度上的放松,但“神不散”是对孩子的一种坚定信念】
关键字:【责任感】
这个责任感是最后分享中,一个家长的提问,因为在整个分享里,无论是作为诗社的副社长还是作为班级的班委,无论是对自己学习的认真还是面对大考时严谨的态度,这都是小哥哥责任感的体现,所以家长就像问问这份责任感是如何培养的?
责任感其实是很多行为的一些综合体现,比如不畏难、善始善终、外驱力,那如何培养责任感呢?小哥哥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我们小时候都会背诵唐诗,而有时候见到一首比较长的古诗词,第一反应就是太长了先不背了,畏难情绪人人都有,我们可以先把古诗词分出几段,每天就背几句,支解难题,是解决难题的第一步,那一首长诗可能乍一看不可能,若干天后分解开背诵也搞定了,体会到善始善终的成就感,而这一切有时候离不开外驱力,那就是父母的鼓励和表扬,成功背下长诗,奖励一下”,这些日常里的小事,一点点就会让一个人具有责任感。
【“散养”总结四:我们看到的散养一般都是父母对学习中不过多参与、不报课外班、不内卷,但真正的散养,其实是在实践中给孩子方法,而不仅仅是围绕学习而言】
随着今年中考、高考落下帷幕,让大家深刻感觉到两层皮,中考感觉像“筛掉弱智”,高考感觉像“选拔天才”,其实也真正验证了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其实能通过中考升入重点高中,又能通过高中又考入985、211名校,就是说明这个既能通过“心态”保证“手稳”,又能通过“能力”保证“效率”,总之,筛选的目的是希望能让有持续学习能力、积极阳光向上的人才成为真正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