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考、不探究,是学习和工作的大忌。说的通俗点,干事儿不过脑子,不走心,永远不会有进步。
要让自己的提问有价值。什么是价值?是你在经过充分的思考、实践、探究的基础上的提问,找寻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你进步的过程。就像每年两会一样,中外记者为了能给总理提出一个问题,私下里要做多少功课?
我们在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在培养孩子的日常中,尤其要思考、要探究、要实践、要总结、要不断调整。
一、为什么要系统化学习
万物皆有法,语文学习乃至其他学习问题不断,是因为没“法“,因为谁也开不好用一堆零件“胡乱组装”的汽车。
在学习中,往往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孤立地、零散地记忆一些知识点,以为只要勤勤恳恳把所有知识都记下来就大功告成。但是,当今社会发展以及中高考给每一位孩子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知识的综合掌握、综合应用能力,对建立系统化、个性化的知识体系/知识网络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学习是一个系统整体,要通过输入、管理、思考、输出,不断完善这个整体,始终清楚知道自己此刻再哪里,要去哪里,如何更好更快到达。这就好比你站得高,看得远,可以高屋建瓴的在脑海里排兵布阵,知道哪里该填增兵补将,哪路兵该加强操练,哪里有死角需要打通。如果没有一个框架,就会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来白忙活一场。
建立学习体系、知识体系的过程是缓慢的,大约分这么几步:
第一,学习这个领域内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动作。比如武术中的蹲马步,数学中的加减乘除和四则运算,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把概念记熟,动作做到位。
第二,把小的动作和概念/知识点组合,形成能力单元/模块,进行整体使用,比如:游泳=漂浮 呼吸 打水;文言文精读=知识点 语法点等等。决定第二步的,是第一步的知识点数量质量和综合调用能力。
第三,把单元能力/模块儿进行整合,形成一张网络,遇到问题时直接调用,以框架结构来安排,对内你知道每一个细节和结构,对外你能迅速调用解决问题。
二、学习系统化的具体运用
(一)成语专题
文言文的语法复杂又繁琐,怎么学?
给你一本语法书,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去学?
初中生都不容易学不好,何况小学生?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包含着很多文言文语法知识点:实词的本义/引申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所以,通过成语来学习文言文语法,是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我们现在做的这一步,就是“点”,万丈高楼平地起,把一个个散落的知识点先学好。
成语初级,就是入门级别、是打基础阶段,是了解成语学习的目的、意义,掌握学习方法的阶段,是初步锻炼信息提取和内容概括能力的阶段,是引入成语深度学习之前的铺垫。
无论你上几年级,如果要学,请从初级开始。
特别强调:在成语初级学习中,要用荧光笔或者红笔把重点字词句、错别字都勾出来,目的就是复盘的时候一目了然,重点记忆,养成学习习惯,为接下来的中级学习打基础。
阅读成语故事,按照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进行信息提取即可。所以我很反感写得啰里啰嗦废话一堆的成语故事书,浪费时间。
从成语中级开始,进入文言文实词的学习。
成语中级一期:实词本义。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一篇文章是靠实词传情达意的,虚词只起连接句子结构、调节语法语气作用,本身没有多少客观实际意义。所以要看一个人的文言功底深不深,主要看文言文实词能积累多少,“文言实词显实力”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么难,这么多,咋入手?咋学?
我们再一次做难度降解,选择最常用、最常见的60个实词入门。
还是那句话,一轮一轮学,一层一层加深。打牢基础、循序渐进,最终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点,还是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成语中级一期只学文言文实词的本义,只学实词的本义、只学实词的本义,重要的话说三遍。
成语中级二期:实词引申义。
中级二期有2个目的:
一是对实词本义再复习、再记忆。
二是新学实词常见引申义。
每个实词的第一页,就是汇总页。
先带孩子复习一下实词本义,然后再开始引申义的学习
引申义汇总在一起,学完一个打钩一个,这是学习进度的可视化
同时,也方便记忆。
为了方便孩子书写,这次把“成语学习记录单”放在了正面,背面是学习内容。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做了一个表格,成语学习进阶表:
当孩子在小学阶段,把一个个文言文的常用语法知识点学完,那么到了初中,大量的文言文语法、文言文训练会扑面而来,等于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深化、拓展的学习了一遍。
因为,上了初中,你要面对的就是中考。这个时候,知识点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通过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会逐渐形成“面”,也就是说,你所存贮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越来越多,并且有序排列,词法是一部分,句法是一部分,你可以基本读懂文言文,可以运用语法知识去翻译、去理解。
再到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会再深化、再拓展,通过学习、训练,你把所有的知识点集结成网络,成体系,环环相扣、一步一个台阶,那么,你的高考就赢了。
(二)朗读手册
朗读手册,是培养语感、培养写感的。
我们借助“朗读”这一手段,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挖掘写作思路、技巧、方法,去体会文章意义。请注意,我们所说的“朗读”重在体会文章的立意、结构、语言,目的是帮助写作;不是让孩子像朗诵家一样去进行呼吸、声带、共鸣等等属于“发音”技巧层面的训练。
朗读手册,不是去培养演说家、朗读大师。所以别再问有没有音频,要孩子去模仿朗读了。“朗读”重在体会文章的立意、结构、语言,目的是培养语感、是帮助写作。
1、2年级的孩子,如果识字量还没过关(还没有实现自主阅读),那么显然,这本资料对他们来说是太难了。
3、4年级的孩子,我认为是可以读的。我娃是从3年级开始读有难度的现代文的。把重点放在字词句上,放在语感的积累和磨炼上。也就是文章中标出来带解释的词语、加黑加粗的句子和段落。
那些儿童诗、儿童读物,可以配合孩子当下的审美情操,让孩子体会一下汉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体会一下儿童文学的美。但是,家长是要领先孩子一步的,要适时的拔高,适时的加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内容,让孩子稍微费点劲、垫垫脚能够着,这样才能引领孩子一直往前走,而不是原地踏步。也就是说,不能总让孩子在舒适区。一本书,一套资料,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难度,没有挑战性,孩子能轻易的征服它,可能感觉比较好,但绝不是进步的必经之路。
5年级以上的孩子,特别是小升初和初中的孩子,真得是要反复体会反复朗读的。读、思、悟、记四位一体,这是“读书练识”“自进于道”的思想积累,积铢累寸、水到渠成,自会发为好诗文。古之立言者就是这么“炼”出来的——不是“练”(应试技能训练)、“猜”(选择题)出来,而是“养”(感受、领悟)出来。
朗读手册里的分析,好多人估计也没看,或者翻到红字,直接看红字分析。你图什么?看了就是会了?看页数厚不厚?理发馆有一种报纸,特别厚,还白给,上面全是广告,但是白给也没人看。
为啥?因为没价值。
朗读手册怎么看分析?
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带着思考看,这就是高级别的阅读理解。看看作者是怎么举例的,怎么铺垫情感的,怎么切入主题的,怎么化繁为简的。
这样分析累不累呢?初期肯定是累的。但是收获也是大的,因为大脑逐渐梳理了“表达观点”的框架,论述“观点”的框架。
所以,这又是我说的“学习系统”“知识框架”。
三、几点感受
这个过程,就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点-面-网的过程。家长清楚、思路清晰,孩子也会清楚,她会明白:她的学习是一步一个台阶的,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是一点点攻克的。
如果你没有清晰的规划、明确的思路,而是人云亦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东补一下西补一把,始终是乱的。乱就生难。
群里组织的专题学习,全部是以自学为主,成语没有对应课,朗读手册也没有对应课,更没有音频。家长要始终绷着一根弦: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陪伴孩子走到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工作的至关重要的能力,这是一种宝贵的竞争力。
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我不会,但我可以学。简单的一句话,有无穷的力量。
把学习的框架理清了,剩下了就去执行,还有什么焦虑的?
如果你自己理不清,那就跟着群里学,踏踏实实的学。
就怕什么?怕学也不好好学,坚持几天就放弃,然后回过头来再抱怨,语文怎么办啊,学不好啊。报了课不认真学,买了书不认真用,自己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毅力,还指望谁能帮你呢?
所以,少点抱怨,少存点资源,抱着必胜的决心和毅力,扎扎实实的学下去,你能坚持,孩子就能坚持。
当你真的专心致志、踏踏实实学进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焦虑少了、语文好像也没那么难了。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