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说了孩子的分数和学习是有交集的两件事。这一篇文章我们要一起面对一个难度系数更高的挑战,就是如何顺利跨过三年级这道分水岭。
对家长来说,三年级确实是道坎,很多家长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一二年级的各科学习成绩还不错,三年级开始出现起伏,如果你没察觉或者重视这个问题,到了四五年级,孩子就容易出现成绩滑坡。
为什么三年级是道坎儿?因为三年级的语、数、英等学科会同时提高难度。
比如语文,一二年级孩子主要学习识字和拼读。到了三年级,就要开始学习成段或成篇的写作了,这时写作要求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表达方式等能力就成了某些孩子的难点。
再比如一二年级解决数学问题时只要一两步,但三年级开始用到三步,有时还会用到括号,这对学生的数学逻辑和阅读理解都不是单一维度的考核了。
英语的要求也提高了不少,一年级的主要以活动为主,更像是英语学习的准备期。但到了三年级,就开始了书写、背诵、阅读整篇文章和语法等多方面的学习。
三年级难度上来后,这些一下子都压到孩子身上,就可能带来他学习上的不适应。
低年级关注习惯培养
那怎么办?虽然三年级是道坎儿,但只关注三年级是不够的,你需要对三年级这个风险点进行全景管理,也就是说重点锚定三年级,同时明确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各自应该怎么做。
先说一二年级,建议你在这个时间重点关注习惯培养,帮孩子打牢基础。你要重点培养的是所有学科都需要的两种底层习惯:阅读习惯和听说习惯。
培养阅读习惯,你的主要关注点有两个:
一是持续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有个小技巧,就是一方面提供孩子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另一方面也要提供一些他之前不太接触,或者兴趣不大的阅读材料。
提供孩子感兴趣的材料好理解,为什么要提供不感兴趣的材料呢?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充分暴露出自己的问题,当他出现坚持不了、分心、放弃等行为时,更需要你的激发和帮助。
二是重视生字的拓展和练习。当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千万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要和他一起查字典,给他解释这个字的应用场景,直到孩子自己读出来并能组成其他词语的时候,你才可以慢慢放手。经历过这个过程,孩子才会加深对文字意义的理解,更有成就感。
再说听说习惯。孩子一年级时,你可以每天固定15分钟的时间,让他听音频故事或者看新闻类的电视节目,然后让孩子复述一下,这个时间你只听不说话,不要打断他。
整个过程,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把他复述的话录下来,然后给他回放一两次,让他说说听到了什么。过一两个月,你再看看孩子的表达能力,一定会有很大进步。
到了二年级,你除了把他的复述录下来,还要转成文字,等到双休日,开个家庭讨论会,把其中的某一段文字拿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修改更顺畅。这个过程用教育规律来说,就叫“可见的成长”,用这个方法来鼓励孩子,让他的每一点进步自己都看得到。
在我看来,这两个底层习惯比任何课外班都重要,阅读习惯培养得好,孩子就有了理解各个学科的基本能力;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孩子就完成了完整的内化输出。
三年级重点培养思维能力
那等孩子真到了三年级,面对容易出现的波动和滑坡,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候你就要转变策略,把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
你可以尝试做三个改变:
第一,鼓励思考,用“慢想快写”代替“又快又好”。
老师和家长都经常用“又快又好”来要求孩子。但实际上,三年级的孩子是无法同时完成“又快”“又好”这两个任务的,往往要到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才能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因为快是速度要求;好是质量要求。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这四个字同时进入三年级孩子的大脑时,他一般只接受到了“快”这个信号,而且很多时候他做到的“快”省略了思考的过程,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
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先思考再行动。比如,做数学题,你可以用三句话帮助孩子思考:第一句,这道题是什么意思?第二句,你的解题思路是什么?第三句,还有没有其他解题思路?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后再建议孩子快速动笔,他做题质量和速度都会高很多。
第二,了解思考的方式,用“示弱提问”替代“强势监督”。
想知道孩子是不是理解、消化了所学的知识,了解他是怎么思考问题的,这很重要。但偏偏孩子平时很少主动和你说。想要孩子多说,你不妨换一下角色,当一回学生,多提问题,少下判断。
比如,做完作业,你可以针对某道有难度的数学题,说“这道题有点难,妈妈也做不出来,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在孩子讲解的过程中,你可以继续问问他,“这个结果是怎么来的呀?我没听懂”……
这个过程,最重要的前提是你要假设孩子是正确的,去了解他、走近他,但不去评判他。
我认识的一个妈妈,有一次老师关心地对她说:“你平时多观察一下孩子,他在视觉方面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孩子每次画出来的树都是倒的。”
妈妈回家后设计了一个情境和孩子一起画树,结果的确如此,孩子画的数根在上面,树叶在下面。于是,妈妈建议“你来当小老师,比较一下妈妈画的和你画的有什么不同吧”。孩子看后哈哈大笑说“妈妈画错了,来,向这个小朋友学习下怎么画一棵树吧”。
当妈妈跟着孩子再画一遍后才明白,原来因为孩子个头太矮,每次看树他都是从根部开始往上看。于是他是按照看到的先后顺序,自下而上画的树。了解到真相后,妈妈松了一口气,还夸奖孩子“真有创意”。
第三,呈现思考的过程,用“可视的工具”替代“抽象的讲解”。
在经历了一二年级后,孩子开始走进舒适区,容易在学习上出现思维定势。
比如二年级前半段,因为只学了乘法,孩子看到两个数就相乘;后半段只学习除法,于是看到两个数他就相除。但是到了三年级,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在一起,孩子一二年级形成的思维定势就变成了学习的障碍。
这时给孩子一遍遍讲解,不见得有好效果。你可以用“可视的工具”代替“抽象的讲解”。比如买些小道具,积木、魔方、小黑板啊,平时通过孩子自己搭一搭、摆一摆,当个小老师讲一讲,让他把思考过程呈现出来。
高年级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好,那万一孩子三年级这个坎儿真的没过好,进入四五六年级以后,分数持续下滑,那又该怎么补救呢?
你可能会想到赶紧补齐以前的短板,这样做虽然也可以,但你会觉得很费劲。我要告诉的一个战术叫作“顺势而为”,也就是“顺应着五六年级孩子的成长规律去激发他的内在动力”。
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自我认知,尤其是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找到这个调节器的动力开关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他的情绪是不是稳定,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能不能坚持,有没有稳定有效的保持优势的学习方法等。
这时候你只有去打开孩子的动力开关,他才能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儿”,这样学习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我在下方为你准备了一份“激发孩子直面困难”的10步训练清单。
你是怎么帮助孩子管理三年级这个风险点的?有什么好办法?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
下一篇文章我们来说说到底要不要报课外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