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计4300字,内容分为三部分。
1.小目标,实现它
2.细化、分解
3.落地、实操
重点内容已标红。
“极差的执行力”,
在小学阶段,是针对家长而言的。
到了初高中,才是针对学生自己而言。
小学阶段,特别是中低年级,孩子的心智发育不完全、不成熟,很大程度上需要家长的引导和辅助。下面这些情况,作为家长的你是否遇到过:
制定好了学习计划,却没有一次完成过;
设置了一项学习任务,却总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找了一大堆学习资源,却让它在收藏夹里“吃灰落土”;
混迹各种群,学习各种理论,或是头脑一热然后束之高阁,或是无脑执行,从来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调整去优化,最终半途而废;
......
总而言之,孩子的成绩没有任何起色,随着年级升高知识难度加大,成绩越来越差。
人与人的差距,就在于“想到”和“做到”。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学习上,成绩不好,都是来源于极差的执行力,学习任务不落地,不复盘、不总结,知识的漏洞越来越多。
没有执行力,一切等于零。
如何提高执行力?
第一步:小目标,完成它
真正使我们对工作或学习产生热情的,是成就感。
对我们的大脑来说,成就感,是最有效率的一种激励方式。
在计划的执行中,我们也可以依此照办。
如果你和孩子设定的目标过大,计划过于长远,那么,很容易令人产生畏惧和抗拒,因为会有一种“再怎么做也望不到头”的不确定感。家长会有焦虑情绪,孩子会有畏难情绪。
这个时候,你可以试着把计划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目标之间环环相扣、彼此递进,完成一个小目标后,就激活下一个小目标,继续攻克它。
这样一来,每一次完成一个小目标,都是对自己的一个正反馈。它会激活大脑的“奖赏机制”,从而使我们充满动力和热情。
这些小目标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呢?
1. 目标的频次。设定在1-2周。既不会太频繁,又能有效看到成果;
2. 目标的难度。应该是稍稍高于你的正常能力,这样一来,才能激发你付出更多的努力;
3. 目标的关系。应该是有关联的,最好是依次递进。
在学习中,最常见、最自毁前程的做法:
一是频繁换方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每一次换任务,之前的经验都清零,忙活了一圈之后,却发现自己依然在原地踏步。
二是重复劳动,从来不思考、不总结,每天的日子只是复制粘贴,混水摸鱼,没有深度的积累,用大把的时间严重透支本应有的成长,付出极大代价。
哪怕是极小的努力,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引起量变到质变。
战略和战术一定要相互配合,才能成功。复利成长的前提,是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战略方向。
如果这个方向不适合,则会陷入频繁进入清零状态,甚至摸鱼混日子的重复状态,这两种状态都是以透支未来的成长为代价。
第二步:细化、分解
很多时候,我们的执行力低,其实是一开始就出了问题——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并不真的明白自己想做到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每天背单词;
每天用30分钟背单词;
每天用30分钟,通过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背50个新概念单词。
这3种计划,哪一种更好些?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分解任务的核心:可量化、可检测、可消化
和职场中的kpi(关键绩效指标)一个意思,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把战略目标分解、执行、评价、检测。
【可量化】
把学习任务尽可能拆解,用数字去定任务。比如,一个暑假学习文言文20篇,每周学3篇;新概念学习15课,每周学2课;背单词300个,每天背20个,等等。
【可检测】
每一项学习任务,都有检测点。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学习任务完成后,根据量化指标检测学习成果和学习进度。
【可消化】
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题全部改正、弄会,该背的都背过,该默的都默对,该写的都写完,学习任务能真正完成,出现的问题和错误真正解决。杜绝“学过无痕”“学完不复盘”的现象。
掌握3个原则:
1.明确可支配时间
如果不考虑客观情况,一味地给孩子压任务,要么孩子发现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而破罐破摔,要么就是完成起来非常吃力,久而久之造成厌学。所以第一步先要确定可支配的时间总量。
一般来说除去睡觉和饮食起居、运动玩耍等固定时间支出,剩下的就是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例如寒暑假,每天8:00-11:00和14:30-17:30、20:00-22:00是学习时间,之后就可以根据这个时间总量来安排学习任务。根据年级的高低,学习时长可以依次递减。特别是小学阶段,在保证课内的基础上,还是要放在通识教育和阅读上。
2.拆解学习内容
将学习任务拆解,一定要拆解到可执行的程度。比如,一周要学2课新概念,平均3天学一课,这一课的内容,具体到每天怎么安排?第一天做什么,第二天做什么,第三天做什么。这样做,就为“可量化”打下了基础。
3.适时灵活调整
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调整”也不等于“取消”。要跟着时间、跟着进度及突发状况及时调整计划安排。特别是第一周执行时,要关注每个学习任务花费的时间、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
注意3个问题:
1.“努力”只是手段,“学会”才是目标
努力学习是一种态度、手段,但不要本末倒置,把努力学习当成奋斗目标,具体体现在「我要学多长多长时间」而不是「我要学会某个知识点」,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
单纯的时间堆砌,一天学10几个小时,这样的状态非常容易自我感动,好像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上,但就是没有回报或者说回报很低。这个问题出在哪儿?出在思维方式上,我们的目标是“学会这个知识点、考出好成绩”,通过“努力学习”这一手段去实现。你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开展的,尝试用结果导向去安排自己的学习,这样效率会更高、目的性会更强,结果也就更好。
2.只管“往前走”,没有“回头看”
假期中一味追求进度、任务量,想多学、多练,只管看书,只管做题,只管“往前走”,却从不“回头看”,不重视错题和复习,不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最终的结果就是泛泛的学习,什么都懂点,但又都不全懂、不深入,很多地方都有漏洞。做了很多练习题,结果做过的题还是在重复错,这是典型的没学透、不扎实。
学什么、练什么,我们一定要把它们弄扎实。一定要及时复习、反思,认真真学透一篇、做透一道,比你稀里糊涂的做10篇、做10道,效果要好得多。
3. 热衷寻找方法,迟迟不去落实
每天都在找学习方法,找新的学习资源,新的学习课程,见一个爱一个,恨不得都存到网盘里。总觉得下一个更好,却始终定不下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学习资源、学习课程,也不知道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不会在别人分享的方法基础上灵活调整,要么无脑式照搬照抄,要么就静静地躺在网盘里。
磨刀不误砍柴工,但你一直在磨刀,什么时候砍柴?
学习效果=学习效率x时间。如果时间是0,那一切是0。不要停留在幻想中。
去做!
第三步:落地、实操
简而言之,计划要分解到基本步骤,达到“看到计划,不用动脑就能立刻执行”,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
当你开始执行的时候,如果还要费劲去思考这些问题,执行效率怎么可能高?
“思考”和“行动”,对大脑来说是两套截然不同的工作。许多时候,正是这些无谓的操作步骤和思考过程,大大地降低了我们执行计划的动力。
好的计划应该是这样的:在规划阶段,做好详尽而细致的安排,执行时,无论处于什么情况,都可以立刻着手操作,无需再进行任何思考。这样才能确保每次执行的高效。
简化一切操作的步骤,让自己可以第一时间、下意识地进行行动,是培养良好习惯最核心的方法。
【语文-古文学习】
/可量化的/
文言文3篇/周(1篇/2天)
/可检测的/
1.文章(是否熟读,背景是否了解)
2.重点字词意思(是否标注、理解)
3.语法知识(是否标注、记忆)
4.文章翻译(是否能准确翻译,特别是重点字词)
学完一课,家长拿着孩子的笔记,简单的考一考问一问,比如文章背景、重点字词的意思,重点语句的翻译。当然,原文要熟读成诵。这些都是可检测的地方。
【英语-新概念】
/可量化的/
新概念2课/周(1课/3天)
/可检测的/
1.单词听写
家长准备2色荧光笔,拿着课本。蓝色用于在听写过程中勾画出孩子反应慢的单词或是完全不会的单词,红色用于检查标记孩子拼错的单词(给孩子准备好听写本)。语文听写生字词也是同样方法。听写完成后改正并重新记忆。
第7天,反应慢的单词、完全不会的单词、拼错的单词,全部再复习一遍。
2.课文背诵
熟练背诵课文,能背诵、能默写。
默写的课文,一定要和原文对照检查,出现的错误要特别标记并改正。
3.课后题
做题正确率
错题是否弄懂、改正
题目中出现的生词短语是否做了查询及记忆
4.笔记整理
是否记录了、整理了重点语法及用法
(是否掌握知识点,可检测孩子的做题情况)
表格是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做的新概念2单词背诵表。听写的时候,一要写时间(做好记录),二要写课文序号(方便检查)。
按照这个表格,一开始任务不算重,越到后期越多,到第四单元,孩子每天背诵 复习是140个单词左右,但是只要你从最开始坚持下来,这个收获的巨大的,真扎实啊。
【数学】
/可量化的/
每日计算练习10道题
/可检测的/
1每日计算(用时、正确率)
2做题(用时、错题)
3整理错题(是否改正、归类)
复习的时候,要看完课本合上课本,做出思维导图,重点公式定理标红,这是巩固知识、进一步捋清思维的过程,非常有效。
检查做题的思路、步骤,用红笔标记,这是学习习惯,要注意。
写到这,可能还是有很多小伙伴都会发出感叹:
太难了太麻烦了,执行起来、坚持下去太不容易了。
学习就是一场修行,它会让你变得更自律、更严谨、更认真。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无它。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