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吐的每一口血,都变成了孩子的营养鸡汤~ -pg电子试玩

2014
2019-2-28 15:23 原创 · 图片10

sammy 蔓豆荚 today

七年就足以是一个人生的循环,四年,也已经可以作为一个小小的逗号,站在这里驻足回望了。曾经以为是一颗油盐不进的铜豌豆,进化了四年之后竟然也有了点起色,萌出了小小的豆苗,才发现曾经吐出的每一口血,其实都变成了孩子的养料。

我的饲养并没什么计划性,没有规划既定花期应该怎么结果,也没有预期豆苗该长多高,算不上佛系也扯不上鸡血。孩子不是编程机器人,不应该也不可能有预设路线,人生路遥,一路任何变量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人生方向,家长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把大千世界带到孩子面前,让他们去决定自己想走的道路。

好比带孩子来到一家能做所有菜式的酒店,在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爱吃什么的时候,家长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孩子多点一些菜式尝试,喜欢吃的,孩子自然就会多夹几口甚至专爱吃其中一两道。成长中如果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就已经何其幸也,不论能走多长。

作为岁末总结,条理性还是该稍微有点的,就按照思维,语言,科学及数学,艺术,运动等几个方面做个小结和反思吧。

一,思维

在《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中,神经外科医生的作者有提到过这种特殊的家庭语言环境和沟通方式,会讲第二语言的孩子会有较高的自我调控和执行能力。然而,由衷地觉得,这种福利并没有发生在豌豆身上。。。。

很难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非常容易情绪崩溃,情商忽高忽低,做事非常容易放弃,这些都是她从很小就能观察的到的性格特质。后来逐渐觉得,这些其实都和她思维方式过于感性有关,能够更敏感的感知周围就容易在头脑里形成更夸张的映射。

虽然一直尽力引导也收效甚微,但毕竟还是在逐渐改进,而且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是她自己的性格一部分,好在她的思维能力并不差。

思维力是综合能力,是观察力,感悟力,逻辑分析能力,推演能力,深入思考问题能力,运算能力等的共同作用结果,也就是说当你发现一个人思维能力很好,头脑很清楚,看上去好像电灯泡一样灵光的时候,实际上背后是这些细分能力的全部或者部分组合的结果。

而提问和表述是思维能力的两种外化表现,整合了这些特质后的综合呈现。

欣慰的是四岁的豌豆已经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十万个为什么,行走的提问机(睡前也躺着问),很多问题百度也已经回答不了了

“what is the first creature on earth???”“who gave birth to the first dinosaur??”“姥姥你和姥爷老是吵架,你们为什么不离婚呢?”“what is it like after people die?”“is god still alive? did he die after the last supper??”“草莓的种子为什么长在外面??”......

如果她问到的问题是科学类的,我也就打开电脑去给她查youtube上面国外的科普视频来看,文史哲类则需要耐心对待,你来我往地一起分析,共同作答。

两岁多时候自己做的一本书,全程自己动手,文字口述我记录

孩子天生都是诗人,在表述这方面他们不需要被引导,只需要被记录。很多时候表达一件事,她使用的形容方式角度也比较新颖,比如一次她形容自己记忆力好,说自己“i have a camera in my mind. when i don’t look for things, the camera is asleep.” ( 我脑袋里面有个照相机, 不找东西时候,照相机就睡觉啦。) 

还有一次,被我吼过后,她站在原地缩着肩挤着眉,小声的说“妈妈,我觉得我刚才害怕时候好像全身都长了刺,后背上也是。”我趁机给她讲了成语芒刺在背和如坐针毡,虽然意思不尽相同,但都是不舒服的感觉,让她体会汉语言的精炼顺道分散了刚才的不快。

观察力敏锐,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想问题,所以豌豆的独立思考能力一直是长项,经常提出一些自己思考过后总结出的独立观点。

三岁的时候读伊索寓言的stork and the fox,看到这两个朋友互相气对方,让对方吃不到食物的故事时,她立刻想到“the stork can use a straw and the fox can hold up the bottle”,-----想表达鹳鸟可以用吸管,狐狸可以把瓶子拿起来仰头喝。 

有一次我给读了一本介绍charles darwin 的书,里面讲了很多达尔文是怎样推演出进化论的过程,因为她从小喜欢听圣经故事,我就问“these are only two kinds of theories. which theory do you believe in?”

豌豆想了一下,说了一句让我一直印象深刻的话:“i only believe a little of each one.”说大点这也是批判性思维---对谁都不盲目地接受,我觉得在世界观这一点上,如果真能保持这样清醒的意识,这一生也都足够了。

还有一次问她想不想快点长大,她回答不想,我很惊讶,毕竟大部分小朋友都是会盼望长大能有更多掌控力,她回答更让我惊讶:“because all adults are so boring.”后面补刀一句“just like you.”

自打她可以开口说话,我们就一直都在引导她仔细观察,从不同视角去看同一事物。如果看见一朵花,可能一起蹲下,用很多个角度去观察看花的形状,看见地上的蚂蚁,会让她用蚂蚁的视角想象蚂蚁看见人的视线和角度是什么样子。

读书时候读到故事也会经常问她不一样的问题,比如在读the little mermaid的时候,会问她“how do you like the story?”“do you agree with the little mermaid?””if you were the little mermaid would you choose to get the prince back or kill yourself???”

反复深入探讨一件事情,哪怕看起来很稀松平常,这个过程对于思辨能力和培养独立思考都是很有帮助的。这样的思维锻炼起码让孩子懂得任何一件事其实都是有很多角度去看的,任何一件事也都是有自身意义的。

比如讲到“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我会问她“你觉得小猴子们聪明吗?”“no, i think they are stupid.””啊,因为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和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总数是一样的对吗?”(这个故事还被我作为数学启蒙故事,在她两岁多时候讲给她,那时候还不知道两种顺序加起来总数一样。)“对啊。”

“那我觉得小猴子们其实也有他们的道理啊。”-----有时候我自己也故意用一些“歪理邪说”的命题去逗她思考同一件事。“你看,猴子如果早上先得到四个,这叫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万一下午发生了什么意外,他们不能得到应该得到的三颗栗子怎么办?

所以猴子们也是很有道理的对吗?”-----同样一件事,多思考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得到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角度。

可能习惯了这样的思维角度,所以在有些时候,她会不经意给我们一个意外的观点。

比如幼儿园里她喜爱的老师离职了,本来我还在心里打腹稿看怎样给她做个心里铺垫后再告诉她这件事,但当我刚一开口说这个消息的时候,豌豆的反应竟然是:“好啊。”惊呆了的我问她为什么,豌豆回答“这样我就能认识更多的新老师了”。

前提是,她是非常喜欢这个老师的,她也会非常非常地想念老师(在此前她特别喜欢的老师离职后,豌豆一直都有微信上和老师保持互动,经常会表达很想念老师)。

二,语言

作为开口双语的孩子,豌豆曾经一度英语表达能力超过汉语。现在汉语英语齐头并进,汉语也有了很多复杂词汇,用词比较准确,成语和诗词方面都有所提高。

英文听力词汇量(被动词汇)6820左右,参照网上标准,属于国外孩子五岁半的平均水平,在自己编故事自娱自乐的大段monologue时候大部分还是英文,已经可以探讨很多相对于四岁孩子来说比较深入的话题,比如自然科学,宗教,哲学等方面谈她朴素的自发观点。

1. 汉语

在两岁多语言快速发展的时候,她的英文表达比汉语要顺畅,说汉语时候经常会带有可笑的翻译腔,比如“我拿不住我的尿了。”-----原文肯定是脑子里的英文句子“i can’t hold my pee..”

”我要出去了,现在。”-----对应英文的“i want to go out now.”时间状语后置。就是这个阶段我开始觉得,汉语要好好认真对待了。

我从没担心孩子的语言顺畅度,但更多希望引导的是在语言的广度深度方面,以及中国文化的根基在心底的深扎。

豌豆曾经问过我:为什么我对她说一定要好好学汉语。作为一个中国人,汉语还需要好好学吗?这个问题似乎一直没有给她好好讲清楚,而且总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我说要学“好”汉语的理由是第一我们是中国人,即便将来孩子走的再远,失去文化认同感会让人像无根之木,甚至时刻徘徊在自我否定与身份缺失的尴尬境地。第二,虽然我的专业一直是外语,但在我看来中国的文化---抛去政治意义角度的纯文化,要比西方的文化有更多的深度和意蕴美。

能掌握汉语言独有的魅力本身,就已经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更高的维度。

但是不幸的是,这方面的材料,在我看来少之又少。没错,市场上绘本很多,甚至有些太多了。可是真正能够走进孩子内心,不以说教为第一目的而又能表现出汉语言的美好和文化内涵的书还是太少了。

文化深厚的我们在给孩子做适合他们的书这件事上比西方还真是差的太远,所以在选择汉语书阅读上我相对更为谨慎,主要方向是传统文化类,如《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民国语文课本,古诗类,如《幼学经典》

其他一些当代的优秀中文绘本我也在身边的绘本馆找到了非常和的资源,比如我十分喜爱的向华编制的寓言故事绘本系列,中福会出品的儿童时代图画书系列等,在我看来,这些书画风和语言都更贴近孩子,审美不俗,同时又能很好的担任起文化传承的作用。

幸好目目爸推荐了婷婷姐姐的诗教节目,让豌豆逐渐对古诗由非常排斥到现在的也能看见柳树就说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也能背出很多古诗出来。此后我也逢人就推这个能唱出来的古诗节目。只是令我遗憾的是,她还不能真正欣赏国学文化,每次读古诗都是她最不想做的选择。

倒是最近一直在带她读《黄帝内经》时终于见到她饶有兴味,从素问里阴阳的概念讲起,豌豆自己就能猜出爸爸妈妈,天地 ,日月等对立两性事物里谁是属阳谁是属阴,结合着给她讲任何事物都break down到原子结构也都是分阴离子和阳离子,还是我们中国古代时候就已经解释过了的阴阳概念。

不知是不是这样发散式的讲法她比较习惯,《皇帝内经》竟然成了最近每天晚上必读了。

识字方面我从来不会觉得过早识字会影响想象力,但也从没追求过识字量,一直是以讲述构字,字义和来源故事的方式来教给她汉字的。我认为汉字才应该是学好汉语的最重要根基,就像盖起万丈高楼的地基和砖块,不了解这些方块图形,就很难根本上理解我们的文化。

在识字方面最好的工具是小象识字卡,满足了我从字根和象形角度来给孩子讲汉字的要求。还有各种类似的书籍,比如刘庸的《汉字有意思》,《有故事的汉字》等等。

2. 英语及其他

自从开口说话,我就选择了英文作为和豌豆沟通的主要方式。所以在两岁半之前,很多词汇是英文先入为主,中文对应不上的状态。两岁半回国时候还是不知道蜻蜓的中文说法,称之为“蝴蝶结”; 像很多自然科学类的知识和词汇基本都是英文的输入输出。

如前面所提,在选择书籍方面我比较挑剔,加上我自己的看法是,整个当代世界的基本逻辑是基于西方的逻辑,在当代自然科学普及方面,我们国家是落后于西方文化的,大部分我们的科普读物,好看的绘本等都是翻译或者模仿西方。

我自己本身是翻译专业的,更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会有“lost in translation”的部分,所以既然语言对于我们不是问题,一定是要选择最接近作者真实意图的材料来阅读和观看。

于是豌豆几乎所有的科普读物,和大部分的绘本都是英文的,看的动画片也完全是英文的

又因为读书比较多,每天平均三四本的样子,和平时生活中对话中随时的英文对话引导,所以她积累的听力词汇---被动词汇,即能听懂但不一定能自主使用的词汇,已经达到了粗略估计的6820(在testyourvocab网站测试),如果仅就听力词汇来讲,也是高于平均同龄西方儿童。

得益于她丰富的听力词汇,在四岁半之后,她最喜欢听的就已经是”magic tree house”或者“geronimo stilton”这样的相对词汇量很大的故事。在遇到任何生活在不理解的知识时,也可以通过观看国外的科普节目来掌握知识。

比如前两天,豌豆看姥姥拿血压计量血压,就问我血压计是怎样工作的呢?我就去youtube 先是找了心脏供血方面的视频,然后找了血压计的工作原理的视频,这样她就可以在这一个问题上有了两方面的了解:从人自身的角度:为什么我们需要量血压?

从外在解决问题方法的角度:血压计是怎样帮我们达到检测血压的目的的。而国外在儿童科普方面也有无数的优秀资源可以利用,比如peeaboo kiz, about kids health等,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是相对落后很多的。

很有趣的一件事是,今年开始豌豆对韵文开始感兴趣,经常在自己编造故事的时候就自制rhyming words, 比如她故事里的小猫头鹰,她取名为 howlly owlly (自己造的词,压尾韵,大意是大呼小叫的小猫头鹰)

还有另外的故事里,以自己折纸做的两个蝙蝠为原型,起名ratty batty (也是尾韵,大概表示长得像老鼠一样的蝙蝠)。这种韵律创作十分有益有趣,是在对语言有了更高更深阶层的掌握后---包括音韵和涵义,发挥想象力的创造加工,可惜有太多都没有及时记下来。

自主阅读方面我没有特别介意,从来没有刷过分级读物,但在三岁后有在阅读中时而指读的习惯,也时而渗透给她简单的cvc自然拼读规律。不知不觉中,像maisy这样难度的绘本,基本已经能连猜带拼的自己读顺畅了。

最近开启了一项骗读计划,倒是行之有效,她每天给我朗读一本书,我就可以给她读三本。计划开始后她尽捡maisy 和peppa pig 这样简单的绘本来给我读,不过也算是自主阅读的一个良好开始。

写到这里特别感谢身边的优秀外语绘本资源,小默老师的偲允堂英文绘本馆。馆内丰富的图书资源让我和周围的妈妈们能方便地找到各类书籍,所以每当有人问起我幼儿英语启蒙的资源问题,我都会真心推荐这里和小默老师。

三,数学

很多学者和科学界人士都认同一个观点: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就像一块肌肉,只要给到足够的锻炼,相应的能力一定会提高。

就像豌豆的数学。曾经感觉她和数学好的孩子之间差距就像阿甘和爱因斯坦-----两岁半时候同班印度小朋友已经能数数到100了,豌豆当时连十都勉强查到,小朋友一岁半在拼20多块的拼图,豌豆两岁多的时候连九块都搞不利索。诸多迹象表明,这娃上学以后数学能及格就是好样的。

但是基本的数数总是要会的,所以在以前的邻居小朋友不知道已经数到了几千的时候,我对豌豆开始了基本数字启蒙。也是在这时候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在数学启蒙方面做的是多么的不足。

也开始反思,之前那个数感特别好的印度好朋友,除了父亲是理工博士,母亲是数学老师之外,很早就在生活中给孩子进行了数字输入,而且在家庭谈话中也一定有许多内容是涉及数字和计算的,这在孩子的数学启蒙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最早的训练是在生活中贯穿数字顺序,奇偶数,图形规律,十的“fact family”, skip count by 2s, by 5s, by 10s,by 100s.因为本身并没有数字天赋,加上启蒙较晚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的畏难抗拒,在数学启蒙路上经历了吐血崩溃的一幕幕。

虽然没有占用整块时间,都是穿插在生活中的细碎生活场景应用。最觉得挖坑的实际场景应用是,豌豆每天晚上要求陪睡的时候,我就会问她“how many minutes do you want?”比如她说13分钟,那么有时我就会问她一道数学问题,比如“which number can make 13 together with 10?”

回首这一年,虽然不能和那些牛娃相比,但豌豆已经可以配合偶尔抽十分钟做个练习册,整体的效果还是让我觉得,每一口血都没白吐。。。

另外有时候也会在她已经理解了具体数量计算和物品的对应关系时候,直接介绍乘法口诀给她。比如有一次家里切了四个鸭蛋,豌豆就说切开一半的话就会一共有八个了,这样我就赶紧很高兴地告诉给她这就是二四得八啊。

因为之前已经给她铺垫过一部分的乘法口诀,所以相当于把抽象的东西还原到生活中具体物品的计算。

有很多专家都反对孩子过早接触乘法口诀等的。但我认为从抽象到具象和从具象到抽象是两个不同顺序的思维训练,好处各有千秋。而且我不否定和排斥先接触抽象,再还原具象,也就是说比如先接触了乘法口诀或者是化学元素周期表,再在生活中去印证。

我认为这样的效果和幼年背诵古诗,千字文等国学经典有相类似的地方,这些口诀歌诀都是前人在某个领域的智慧高度总结,朗朗上口,完全可以先接触但不急于背诵,让孩子产生熟悉感,再在生活中去比对,可能印象更深刻,而且也并不会破坏掉孩子的好奇心。

比如豌豆问我盐为什么是那么咸,是什么东西做的,我趁机就告诉她是氯化钠,就是“钠镁铝硅磷”里面的那个钠,比如看流浪地球里面说木星上面90%以上都是液态氢,我就插播给豌豆,这就是周期表里面第一个那个氢,让“up balloon”里面飞起来的那个氢气。

所以,生活无处不科学,随处都可以是课堂。但反省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是,有些时候因为时间紧张或者疏忽,没有给孩子自己思考的时间,直接给出了答案,虽然一般也会补上一些描述:妈妈不知道科学家是怎么研究出这样的结果的,等你长大了也许也会有自己的发现和发明。

四,艺术与体育运动

艺术教育的原理是因为艺术是人生不可少的安慰,又是比社会大问题的真和科学知识的真更加完全的真,直接了解事物的真相,养成开豁胸襟的力量。——《人间情味》丰子恺

虽然写在后面,但我一直认同艺术和体育对人的塑造力量是最为巨大的,是高于一切语言力量的高级情感调动,和大道无形一样,这样的力量是无法用量化指标去估测的。所以一直希望豌豆能够暗合名字中的艺字,有艺术常伴左右,独处时也不会感到孤单孑孓。体育不求出色,起码有个健康的身体也好。

然鹅,想法是浪漫的,现实是,据对身边学习乐器或者舞蹈的孩子观察,那些真正有收获的例子几乎都是要经历家庭长久精神折磨-----我说的收获并不只是考级,考证,而是真正能在学习过后内化成属于自己的在艺术修养和性格品质上的收获。

比如很多孩子天资聪慧,两三年年就能考下钢琴八级,但本身并不热爱音乐和钢琴,于是过级放松后再也不想碰琴,

所以我一直不能痛下决心来帮她开始一个乐器的学习,只有在平时家里活动的时候播放一些各种样式的音乐来帮她提神健脑。前几天网购了一个尤克里里,配合视频教她基本指法的时候,四条空弦就足够让我崩溃。

郁闷为什么我的音乐细胞都被落在了产房。,不过出于我的执念,乐器还是希望她能学习一两样的,最好还是民族乐器。更希望在未来的练习路上能一起收获成长,锻炼更有韧性的心智。

美术和手工是豌豆特别喜欢的,几乎只要一在家就会做出无数件的“作品”来,最可恶的是件件不许扔,经常第二天早上起来检查垃圾桶看我们有没有丢掉她的什么宝贝,导致家里物满为患。

一岁多的时候就带着她拿儿童剪刀剪纸,所以她的手部精细动作锻炼的很不错。小的时候,手工经常是在我的带领下去做的。

也许已经形成了习惯,现在她喜欢用于用自己亲手做的方式来弥补物品的不足,比如看见家里闲散的照片,自己就去家里角落搜索材料做一个相框,还有一会做了一个我都没看明白的支架,我过生日时候,关起门来不让我知道,用卡纸等材料拼贴做了一个生日帽。

在做手工的过程中最容易暴露她的一些性格问题,比如追求完美,容易情绪崩溃等等,不过庆幸的是经过多年的引导还是会比原来改善了很多。

很幸运的是,身边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儿童美术教育资源---兔妈妈美术馆,馆里的负责人理念非常符合我对儿童美育的看法,几乎每个去那里的孩子都能被老师发现自身的性格特点,得到耐心的引导。

而豌豆在美术中表现出的性格几乎是两极分化的,时而想象力爆发,时而理性至极,经验丰富的张老师也觉得比较奇特,很少有这样两种模式兼具的情况。

虽然我觉得大部分的艺术都需要更多的非理性思维,但怎样去发展也是看孩子自己未来的性格形成,没法左右,所以对于美术的态度也是更多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常伴左右。

她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观察力非常敏锐,常常能看到导引图中的一些细微特点,而且图形输出能力非常好,能够很快把看到的物品默画下来,造型能力是一个优势,但在调色上总喜欢纯色,这也许也和她的两极性格有关

运动方面也一直没有抱任何信心,看见她孱弱的小身板从来就没指望她能像日本小朋友那样光腿踏雪,没事来个空翻。

有意思的是,虽然她拍球跳绳等日常运动并不突出,反倒是轮滑,骑没有辅助轮的自行车这些不常见的运动是早早很快就学会了,也许和小时候骑平衡车比较多有关系,这类涉及平衡的运动还比较擅长。

年初配上了自行车之后,中年母亲我就只能一路颠在轮子少女(girl on wheels----她给自己的形容)的后面喘着粗气追逐。

一件对我触动比较大的事情是,在一次意外上了一节体育课之后,晚上回家豌豆就可以自己完成前滚翻的动作。此前我一直以为她没有运动天赋----虽然做前滚翻也算不得什么天赋,但老师指点后就可以自己完成,证明她也没想象的那么笨拙。

豌豆两岁多时候,有些妈妈很羡慕我即使走再远路也从来不用抱她。

但其实在她一岁时候,我早就埋下了伏笔,当时我们在新加坡的住处是在lakeside, 顾名思义,家旁边就是一条长长的河,爸爸晚上下班会去那钓鱼,我也几乎在大部分傍晚都会带着一岁多的豌豆沿着河边散步

一路上偶有耍赖,就会指着路旁花草鱼虫,挨个领着她观察评论,分散注意力后也就忘记了走路的痛苦。不知不觉,一岁多时她最多能自己走下来一公里的路了。

回国后,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一般都会尽量带她出去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发现她的胳膊比较细瘦,就在屋子里带她做小推车的游戏,手撑地走路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练习后,手部和臂部力量已经有了明显改善,现在竟然可以靠着墙做三十秒左右倒立了。所以运动和头脑一样,只要有足够练习就一定会有进步提高。

断断续续写了几天,曾经想过写一个比较完整思路的小结,现在也变得支离破碎了。这四年不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回首整个人生的时候也未必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我很欣慰的是在行为习惯和性格养成方面,我在尽力帮她做到更好。

父母是养花人,要相信种子自身的向上力量,和自然阳光雨露大环境的塑造力量,所以能做到的更多只是帮助修剪小小的枝杈,帮助他们挪到阳光雨露更充足的地方。

并不像有些勤勉的妈妈们能坚持每天记录,我连月季都做不到,甚至连年报也算不上,四年来第一次动笔写了个长文,献给未来的豌豆,和曾经吐过血的妈妈本人。


赞33
收藏150
5年前
值得拿小本本记录的文章
5年前
有对比才有伤害
5年前
望尘莫及,别人家的牛妈和牛娃从来就没有让人失望过😄👍👍👍
5年前
感觉描述的豌豆和我娃很像,容易情绪崩溃,不允许失败,哈哈!我也是骗读,以及跟在自行车后面跑啊跑啊…
5年前
an妈mom 值得拿小本本记录的文章
谢谢,篇幅有限其实哪个也没说透,希望能对您有点点益处~
5年前
好用心的妈妈!
😄别的不敢说,确实用了点心
5年前
唐小婉学柯林斯 有对比才有伤害
😂所以不要对比,看别人时候我也是只看方法不看水平
5年前
音速青猫 感觉描述的豌豆和我娃很像,容易情绪崩溃,不允许失败,哈哈!我也是骗读,以及跟...
我最气吐血的其实就是指这个性格
5年前
初禾读书绘 望尘莫及,别人家的牛妈和牛娃从来就没有让人失望过😄👍👍👍
😂从来没觉得她在哪里是个什么牛,反倒性格很麻烦,天资也一般,只是我确实用了点心,一起加油就好
5年前
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可能更多会集中于育儿,启蒙,拆书和女性成长方面,有喜欢的花友欢迎关注,微信搜寻:蔓豆荚 或者peaspodman
更多

推荐阅读

4岁
8岁
日志
8岁
日志
4岁
7岁
日志
14岁
日志
19个月
17岁
日志
9岁
日志
4岁
10岁
日志
日志
日志
8岁
日志
蔓豆荚
蔓豆荚
2014
作者热门日志
 赞2 · 评论3
 赞1 · 收藏1 · 评论2
 收藏1 · 评论3
 赞1
 收藏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