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灌式”教育的收获1:春秋历史篇 -pg电子试玩

2016
2018-6-21 05:55 原创 · 图片7

从胎教到一岁以前,我对娃进行了近两年的强灌式教育。所谓强灌,是不管懂不懂,都强行进行,也不求你懂。当然,尽量还是要生动活泼。强灌的内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文科理科无所不包,这个日后有空再细说。强灌的方式,胎教时当然是对着讲,在一岁以前则是我抱着讲。每次少则15分钟,多则半小时,基本天天坚持。大部分自然科学的内容基本不用备课,历史类的得提前自己看看,但绝不死记硬背,而是看懂了逻辑再自己讲一遍。讲的过程中就像说书的,绝不看任何资料或提示。

强灌式教育的目的不求听懂多少,只求过一遍。我的理论是,不能等娃有能力听懂再开始讲,而是要不断讲娃不断听才能激发听懂的能力。

一岁以后,强灌式教育不得不终止。爸爸还想讲,但娃力气大了,抱不住了,只得放弃,另寻他法。

结果是,娃收获多少无法得知,而爸爸倒是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好好梳理了一下,还有不少新发现,新思路。

春秋战国的历史讲了两遍,肚里肚外各一遍,讲得唾沫星子乱飞,临场发挥很好,讲出了很多事先自己都没想到的东西。其中尤其以春秋的历史最为有趣。娃是不是听懂暂时没法验证,但爸爸的收获却是实实在在的。以理工科严谨的逻辑思维,加上这些年混社会对人性的观察思考,重看春秋历史,脱离了简单看精彩故事的层次,看到了很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春秋历史的主线

诸夏联盟晋国为核心,齐国为最大辅助国,与周边文化主要是楚国和秦国,达成地缘政治平衡。这是春秋的主线。春秋各国的精彩故事,除了早期小霸的郑国,都可以归到这个主线上进行分析。

地缘政治平衡的发起,源于齐桓公称霸。姜小白在管仲辅佐下,创造性的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地缘政治平衡理念,并身体力行,统合诸夏各国,奠定了春秋的主基调。但是齐国偏东,本身不在攘夷前线,从地理角度上看很难成为地缘政治的决定性力量。

地缘政治平衡的实现,主要靠晋国对楚国与秦国的钳制达成。晋国作为贯穿春秋历史的第一大国,又直接面临楚国秦国的冲击,对地缘政治平衡做出了最大贡献。晋楚几次大战争霸,最后签约弭兵,小国共奉两霸,以后很长时间没有大战,最终达成了春秋地缘平衡的主调。另一方向,晋国对跃跃欲试的秦国或联姻或武力打击,始终牢牢钳制住秦国东进的步伐,同样对地缘政治平衡的意义重大。

地缘政治平衡的崩塌,春秋解构,进入战国。从诸夏角度看,外因是外围力量的变强,尤其是吴越争霸,攻占楚国,不仅在外围产生动荡,而且也直接骚扰齐国的基本底盘。而三家分晋的内因,则是最彻底的。晋国力量的大大削弱,使得春秋地缘政治平衡彻底崩塌,历史不得不进入纷繁动荡的战国。

春秋五霸,独服楚庄王

单纯分析地缘政治,理论上很严谨,符合理工科思维,能获得极大满足,但讲故事毕竟要按时间顺序一个个讲述,这就不可避免要谈论人物。春秋时期人物众多,但基本分为君主、谋臣、武将这三大类。以君主为主线讨论,较为容易理清头绪,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总喜欢谈论春秋五霸的原因。

以前觉得五霸都很牛,但这次细细品味之后,有了不同以往的体会。当你觉得某人很牛的时候,其实是在把自己代入,如果自己在那个位置不如那个人做得好,那就觉得那个人很牛。以这个原则,我把自己代入春秋五霸,仍然还是觉得他们很牛,但是牛的程度不同:(由于五霸有不同版本,我也就不局限于五个人了)

楚庄王最牛,换我上去直接就废了,根本撑不过第一关。

齐桓公晋文公,两人差不多,晋文公的意志力要更强些。换我上去,均值是不如他们,但是方差很大,有一定小概率比他们表现还要好。

秦穆公,面临的局面非常困难,应对西戎非常成功,但应对晋国有好有坏,发挥不稳定。换我上去,均值不如他,但方差也不会太大,所以基本不会比他表现得更好。

宋襄公,我不认为他是霸主,虽然有些版本把他凑上。

吴王阖闾,大牛人一个,但也犯下致命错误。很难把自己代入和他比,因为感觉历史记载太过简略,细节太少。

至于越王勾践,已经属于非人类,不在讨论范围,谈不上服不服了。从个人情感上我是非常厌恶勾践的。

以下是我强灌式教育部分内容的整理版,涉及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四位君主是春秋地缘政治得以成型的最主要贡献者。在强灌式教育中,我当然用的是极其口语化的讲述,这里的整理版,字面上改动很大,但主旨思想是一致的。

秦穆公:不服命运的破局者,对错掺半

先说秦穆公,因为在讲述秦穆公的时候,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想到的问题,收获最多。传统的历史对秦穆公的描述主要有:秦晋和好,攻打郑国,崤山大败,独自揽责,最终复仇。然而大多数的描述里,故事很热闹,但却缺乏一个主线,并没有解释清楚秦晋两国到底在干什么。我认为,用上面说的春秋时期地缘政治平衡的理论作为主线,可以很好解释这一切。(事实上搞历史研究的肯定早就这么研究了,不过我也懒得去翻资料,就当自己重新发现一遍,锻炼思维吧。)

秦国被诸夏认为是蛮夷,晋国作为秦国东面的邻居,责无旁贷的担负起了阻止秦国东进的重任。然而此时晋国深陷与楚国的连年大战,深感如果再与秦国热战,国力难以支撑。另一面,秦国在大破西戎后,实力大增,秦穆公不甘西部霸主的位置,自然把目光投向东方,那里才是人生成功的真正标志。此时秦国朝堂上形成了两派:

鹰派认为楚国已经牵扯了晋国主力,秦国应该与楚国同盟,共同进攻诸夏地盘。

鸽派认为晋国实力强大,虽然深陷晋楚大战,但现在秦国国力仍然不足,与晋国硬拼只会两败俱伤,让别的国家占便宜。不如与晋国和好,争取加入诸夏,获取利益。

秦穆公在这两派之间倒来倒去,始终没有统一朝堂上下的思想,或者说他自己也没有统一自己的思想。这造成了后来大家见到的历史,秦穆公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犯了很多致命错误。

首先是鸽派得势,秦晋和好。晋国方面当然也乐得先稳住秦国,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两国友好条约签署,边境安宁,贸易昌盛,大家都挺高兴的。秦晋和好的高潮,在于秦穆公送重耳回国就位,送财物送女人,能送的都送了,逢年过节还嘘寒问暖不断。秦国的军事力量借着护送重耳的机会得以进入晋国,但是秦穆公仍然顶住鹰派的巨大压力,同晋国保持友好,没有趁机动歪脑筋。秦穆公扶持了不止一个晋国君主,在与历代晋国君主的交往中,秦穆公希望建立从国家到个人的各层次的友好信任关系,让晋国成为秦国利益的延伸。

但友好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秦穆公觉得不对味了。晋国嘴上亲家叫的亲,但有事不带自己玩,有好处只跟齐国等诸夏分,自己还是没门。这等于说晋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把秦国死死锁在了黄河以西。于是秦国朝堂上鹰派开始频频发难,秦穆公头疼不已。

鹰派中最激进的,要跟楚国约好同时对晋国开战,即便不激进的,也要求至少得找机会展示一下武力,震慑晋国。没有武力保障,光靠练嘴皮子加送礼,东出是没有希望的。秦穆公苦思良久,还是觉得直接与晋开战没有理由,更重要的是没有那个实力。秦穆公的策略是退一步,每次晋国有活动时,都积极写信要求参加。虽然晋文公不断以各种理由推脱,但秦穆公锲而不舍,老脸都不顾了,一门心思热脸往冷屁股上凑,我都被你看作蛮夷,还要什么脸?我只求分杯利益。

到了晋国攻打郑国这次,晋国终于挺不住了。晋国也担心老这么拒绝会把野蛮人秦穆公逼上绝路搞个偷袭珍珠港,加上拉秦国掺和分摊军费也有好处,还有一个原因下文会提到,于是就答应了,秦军终于得以名正言顺的以联合国名义在中原进行军事活动。然而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秦晋联军兵临城下,不想郑国老臣烛之武靠嘴就说退了秦军,拆了秦晋之盟,留下一段传奇。

我认同一个观点,政治说客很少靠欺骗就成功,主要都是靠利益交换成功。说客能成功,靠的是说到了你不愿说出来的心里话,并送去了你想要的东西,换回了说客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凡那些哭诉敌国说客欺骗了自己的大臣,真相往往不是被欺骗了,而是收了人家的贿赂,嘴上用欺骗来给自己推卸责任。)

烛之武就一针见脓的说到了秦穆公的心坎里:郑国不跟秦国接壤,隔着心怀鬼胎的晋国,秦国就算打下郑国又如何?秦晋两国国君臣其实心里都很清楚这点。晋国答应秦国的出兵请求,恐怕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而秦国只是没有别的选择,勉强出兵,走一步看一步,完全的机会主义,秦穆公为此承担了很大压力。但是同样是这句话,从郑国人的嘴里说出来,意义就完全不同,因为这暗示这郑国人愿意用别的利益输送来满足秦国,而且也只有郑国人能做到这一点。果然,烛之武趁热打铁,提出秦国不如跟郑国结盟,秦国在郑国设大使馆。大使馆作为秦国在东方的前进基地,刺探情报,培养间谍,这些就不用明说了。以秦穆公的聪明才智,未必事先没想到这样的安排最好,只是苦于没有人去联络郑国罢了,现在人家主动送上来,岂不是天上掉馅饼?于是秦穆公高高兴兴签约退兵,对手下文武大臣鹰派鸽派都有充足的底气交差了。

不过秦穆公在退兵上有些高兴过头,忘了礼节性的(但要拖晚点)通知晋军,也进一步埋下了两国交恶的伏笔。这以后大使馆在刺探情报上起到多大作用,正史没有写,但估计并不太大,至少没有达到秦国的预期,因为不久以后鹰派就再次抬头,准备废了大使馆,直接端了郑国。虎狼一样的秦人发现在中原郑国的基地,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作用。偷袭郑国,这是一个极端冒险的战略,堪比偷袭珍珠港,如果能成功那当然是历史上少有的辉煌战例,可惜当时条件远不具备,无法成功。

即便偷袭郑国能够成功,怎么长期占领这个在晋楚之间反复争夺而对秦国是个飞地的地方?这个老问题还是没有pg电子试玩的解决方案,怎么又要出兵呢?我只能推测秦国内部鹰派压力太大,秦穆公招架不住,必须要做出点成绩,病急乱投医了。对晋国长期友好甚至讨好,换不来实际利益,秦国反而被死死挡在黄河以西。看着楚国不断奋进挑战晋国,秦国君臣坐不住了,直接进攻晋国没有把握,那就拿郑国开刀吧,虽然是飞地,但至少有一个有利因素,郑国都城大门被咱大使馆的人掌握了。还有一个因素不能明说,就是晋文公新丧,新君刚立,奔丧期一般是不宜用兵的。于是在赌徒心理驱使下,秦国鹰派年轻将领带兵冒进。他们骄傲轻敌,因为以前对西戎的战争都是势如破竹,还没有领教到诸夏的军事实力。结果是了崤山大败,秦军少有的全军覆没,将领被俘,顺带还成就了机智的弦高与目光敏锐的王孙满。

事后诸葛亮来看,晋国是不可能不出兵打击过境秦军的。奔丧不是不出兵的理由,而国家利益是必须出兵的理由。如果任由秦军往来自如,以后晋国这个霸主是没法当了,只会天下大乱。再者,秦军偷偷行军,晋国实在不行还可以说是在本土军事演习误炸了友好国家过境军队,让你吃个哑巴亏,而晋国在外交上有回旋余地。这么一来,不打白不打,打了也白打。恐怕在秦军刚入境的时刻,晋国就已经察觉到并全程监视,只是在最后关头选择了最有利的时机与地形,最有效的对眼看到家门口回家心切的秦军进行了毁灭性打击。

接下来剧情反转,女人的力量太大了,文嬴救了秦国三将领。有了生活经历,讲到这个,不免会心一笑。其实晋国君主怎么会不懂大臣讲的道理?只不过女人难缠罢了。类似这样的故事里,我猜想大概君主都是当面应付女人,先放了再说,暗地里又派人去给抓回来,但是女人也不傻,就缠着你拖延时间。这种博弈的结果有时候很难预料,不过这次是女人险胜。(印象中总是女人取胜,那是因为男人获胜的例子,往往不被写入史书。)

损兵折将,鹰派大受打击,好在秦穆公头脑清醒,没有倒向鸽派。此时的问题不再是能不能东出,而是会不会遭到晋国的反攻倒算,攻入柏林。所以秦穆公没有处罚将领,而是自己揽责,带领民众同仇敌忾。好在晋国此时毕竟新君刚立,内部不稳,还要应付楚国的挑衅,没有功夫理会秦国了。很长时间,两国就处于这么个不打不和不谈的奇怪状态,而以前的和约理论上也仍然有效。国际上,晋国不提击败了秦国偷袭部队,秦国自然也更不会主动去提此事。但是吃了哑巴亏的秦穆公越想越气啊,看晋国没有报复,又忍不住派兵挑衅晋国,力图挽回点面子。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有一次秦军越过黄河在晋国土地上大肆掳掠了一番,得胜回朝。不过这次胜利也没有改变两国的力量对比,因为秦军仅仅在野外炫耀了一番,实质收获并不大,而晋国当时避其锋芒,龟缩在城里不应战,穿鞋的怕光脚的。挽回点面子后,秦穆公见好就收,不再挑衅了。于是双方心知肚明,鹰派鸽派同流合污意见一致了,就一直这么维持下去,整个春秋时期基本都这个均势,晋国阻挡秦国于黄河。闹腾了一大通,秦穆公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 当然也不是毫无收获,至少让晋国人在魏文侯之前都只对秦国采取守势,确保了秦国本土的安全。

以我看,秦穆公在能力与实力范围内,差不多算是做到中等偏上了,但他还是免不了有些意气用事,行事谈不上100%冷静果断。秦国当时整体落后,外交战略上也是如此,跟诸夏比稍显稚嫩。早期秦穆公过于倚靠秦晋联姻,以至于被晋国算计锁死,后来不得不孤注一掷攻打晋国,无论如何算是失策了。也许这时候秦国就没有挑战晋国的实力,还是老老实实韬光养晦发展经济比较好。首鼠两端,摇摆不定,是秦穆公对晋国政策的致命问题。他这一代没有解决东出的问题,在整个春秋时期地缘政治平衡的背景下,秦国也就再没有机会了。这个问题的解决,要等到战国时代秦国对魏国的致命打击。

秦穆公,能力超强,但很不完美,也许是受困于国力,无解。

齐桓公晋文公:被超级火箭推着走的聪明二代

小白与重耳,有这样的标签:超级成功人士,二代,谋臣众多且忠心耿耿,强大的国家实力。搞定手下,组建队伍这件事,他们基本没操多少心。他们经历过的最大风险,是如何当上大国的君主。小白与公子纠的你死我活,重耳的十几年流亡,都是他们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这两件事,基本上都是手下谋臣所为,小白与重耳,基本上是被超级火箭推着走的二代。流亡过程,重耳多次想退出政治而过清闲寄居他国的日子。他不知道,如果他不当晋国国君,那就对别国没有多大价值,人家又怎么可能养他一辈子?在齐国重耳被大臣裹挟逃走,齐国人未必不知情,很大可能是齐国人纵容甚至帮助完成的。对那些谋臣而言,小白与重耳就是富贵靠山,下辈子就指望他们了,但是他们的价值一定要建立在当上君主上,否则就永远是没有兑现的空头支票。在这里,我看不到这两位二代有多大能力,甚至重耳在路途上的多次懈怠,反而是减分项。如果非要找的话,小白中了管仲的箭立即装死,不管是事先准备的还是随机应变,倒着实体现出了小白超出常人的一面。


一旦上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们立即展示出他们的超强能力,加上本来就是超级大国,齐国晋国立即称霸,没有多少悬念。齐桓公与晋文公,在此时体现出的是度量,基本上没有嫉贤妒能,兔死狗烹,这是他们的最大优点。这种聪明,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糊涂式的聪明。

但是反过来说,很多事情体现出他们其实并不是度量大,而是本身性格偏懦弱,一贯的不折腾,听臣子的话。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运气成分。他们并没有识人之才,如果遇上奸邪之徒,恐怕就要走向反面。事实上,管仲死后,齐桓公就立即被奸邪包围,最后下场凄凉。

还有很多事例为证,比如齐桓公被鲁国暴力要挟,就答应归还边界争议领土。晋文公在与楚国开战前吓得哆哆嗦嗦,是大臣坚持才打完战斗。

齐桓公,晋文公,比历史上的很多国君要幸运,他们有强大国力支撑,又遇上超级大牛臣子忠心辅佐。无论是当上君主还是在野,他们基本都是被超强手下裹挟着前进,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他们本身能力的不足。

独服楚庄王

政治是一种超大规模管理。政治的独特在于,知道怎么做也许并不难,怎么团结足够多的人去做却超级困难。前面的齐桓公晋文公,就恰好避开了这个难题,所以没有太多让我叹服的地方。历史上有很多失败甚至骂名很大的皇帝,如果解决了人的问题,很可能能治理的很好。比如明朝自甘堕落做木匠的皇帝,很可能就是因为搞不定官僚阶层,最终心灰意懒自暴自弃。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但凡君主即位,无不是精神抖擞准备大干一番,但如果搞不定人,很多就渐渐丧失信心与斗志,以至于终日寻欢作乐了。昏君很少一开始就昏的。

回到楚庄王,他即位之初面临的就是这样的难局。他即位比齐桓公晋文公容易,但队伍建设却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其实是比前两位要难得多的局面。

一鸣惊人的故事广为流传,然而很少有人去想,这其实是楚庄王万般无奈下挖空心思想出的绝招。此时的楚国貌似强大,然而却遇到了一个扩张发展的瓶颈。几百年来楚国一直在南方扩张,如今能扩张的差不多都完成了,面临跟秦国一样的局面,如何北上去向诸夏要地盘,要资源。然而在几次尝试包括武力后,晋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让楚国难以北上,而且还有城濮之战这样的惨败,眼睁睁看着晋文公登上霸主宝座。按理说这些失败并不影响楚国实力,但可怕的是扩张的步伐一旦停止,楚国会立即转向内斗。世袭贵族们无法从外国掠夺财富,就会转而欺凌本国弱小民众,面积广大的楚国内部会形成一个个独立王国,楚王渐渐被架空,跟周王类似,都叫王,但有名无实。

这样绝望的局面没有出现,当然是由于楚庄王的超强才能,然而也正是由于楚庄王,后代很多人忽略了此时楚国的危险,认为后面的晋楚平衡,乃是春秋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站在当时的角度看,恐怕就未必这么乐观了。可以说,晋楚地缘平衡这个春秋时代的主线,是由两国共同完成的,但相比较而言,楚国这边的难度似乎要更大一些。

历史对楚庄王如何集权的过程记载非常少。在一鸣惊人分清敌友后,楚庄王带领自己的队伍与守旧势力展开了殊死搏斗,甚至几乎丧命。这绝不是普通人认为的在大臣提醒后,楚庄王立即一改懒惰风气,振奋图强,很短时间就能成功的。也许在那几年中,楚庄王也曾内心彷徨迷茫,但最终他把这种负面情绪变成了一种超级强大的向上力量,独自一人在黑暗中摸索,然后支撑起大厦。

这是我最服楚庄王的第一点,在逆境中有强大的不屈精神。然而这种不屈,又是人性中闪光的那种,不是勾践那种为了目的无所不用其极,乃至卑鄙下流无耻。

在真正掌握了政权,统合了广袤楚国的丰富资源后,楚庄王开始发挥其超强的治理能力。一帮能臣被挖掘出来,迅速将楚国的生产能力提高一个台阶。与齐桓公晋文公的谋臣大多是贵族出身不同,楚庄王从底层发掘了很多人才,可以说是一手建立了革命队伍。治理楚国的难度也远远高于齐国和晋国,单单在古代运输和通信条件下,要管理楚国这么大的面积,就是一个巨大挑战。接下来楚国在军事上扩张成功,击败晋国,陈兵洛水,问鼎轻重。在军事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意志坚定的楚王,没有晋文公那种畏缩不前,因为在国内政治斗争考验中楚庄王早已成熟。

问鼎轻重后,楚庄王明白了楚国还没有取代周天子的实力,立即收兵,绝不穷兵黩武。在自己这代人完不成的事情,那就留给子孙吧。战场上消灭的敌人尸体,也不做成京观展示,而是妥善掩埋。与臣子们关系融洽,对犯错的宽容大度,性骚扰自己妃子也予以原谅。即便从对楚国百般挑剔的正统诸夏写的历史看,楚庄王也几乎挑不出任何毛病,做到了一个完美的人,一个完美的君主,在诸夏的君主们中很难找到匹敌。从现代文明来看,楚庄王也具有现代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事实上,楚国文明被诸夏叫做南蛮,实在是天大的冤枉。

“几近完美”,这个词是我用来描述心目中最完美的事物才会用到的,因为完全完美是不可能的,“几近完美”就已经是最高级了。老版动画片九色鹿,“几近完美”。老版西游记的片头曲,“几近完美”。楚庄王在先秦君主中,“几近完美”。

这是我最服楚庄王的第二点,在顺境中不张狂,不得瑟,懂得见好就收。这点有时甚至比第一点还难的多。

回到一开头我说的,春秋五霸,独服楚庄王。把我自己代入,穿越一把成为楚庄王,会觉得寸步难行,基本无法成功。一开头当上楚国国君,看看搞不定贵族既得利益集团,我极大可能就沉沦了,整日吃喝玩乐淫乱后宫了,更不要说后面的诸多考验了。另外,人格魅力上楚庄王没得说的,除非自己创业,在这样的老板手下打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归巢鸟文于小花生


赞44
收藏231
6年前
你这篇写得够深入的👍
6年前
写的真好,这阵子正给孩子讲中国历史呢,孩子不知道吸收了多少,我倒是觉得很有意思。不知道以前上学时怎么没觉得中国史这么有意思
6年前
爸爸好用心
6年前
王y 写的真好,这阵子正给孩子讲中国历史呢,孩子不知道吸收了多少,我倒是觉得很有意...
关键不是记住细节,而是理清逻辑关系😀
6年前
jianzeng1977 你这篇写得够深入的👍
改了不少同音别字,调整了不少不通顺的话😀
6年前
给孩子讲用哪本书?
6年前
给孩子讲的过程中,自己慢慢成了专家。👍继续!期待后面的故事!
6年前
非常棒啊!只有家长发自内心讲出热爱,孩子即使吸收不了知识也会吸收对知识的热忱,这样对知识的吸收只是时间的事儿了
6年前
dinosaur 金果 给孩子讲用哪本书?
先看上下五千年了解概况 然后对人物分别查百度百科 丰富细节😀
6年前
如果是给一年级的孩子,这文章真的是好。但却是胎教到一岁以前强灌式,教育貌似不...
不求听得懂 只求浸透式😇
更多
归巢鸟
归巢鸟
2016
作者热门日志
中小学数学为什么是这样的?(上)  赞68 · 收藏513 · 评论35
美国奥数水平为何突然大跃进?  赞55 · 收藏267 · 评论23
中小学数学为什么是这样的?(中)  赞24 · 收藏291 · 评论15
 赞46 · 收藏165 · 评论4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