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死亡教育上热搜,我们都欠孩子一课: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忘记才是! -pg电子试玩

2017
2019-3-15 21:30 转载 · 图片30

文 / 益美君 

前天的一个热搜,让益美君异常激动!

#建议全名开展死亡教育#两会上,这一宝贵提议让人眼前一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提出:
 

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饱受病痛折磨,但家属往往会拒绝舒缓治疗,怕认为不孝。

同时社会上年轻人自杀事件经常发生,我们对尊重生命相关教育有一定欠缺,他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学会尊重生命、尊重死亡。

据统计,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换算下来,每1秒钟就会有1.8个人死亡。

也就是说,当你看完上面这句话后,已经有几十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发生。

波音737max8埃航客机坠毁刚带走8位同胞的生命,而中国社会还在回避死亡教育!

图片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在死亡质量调查报告中,中国大陆地区在80个国家中排名71位。

西方国家通过宗教进行“死亡”教育,中国的“死亡教育”仍处于空白期

逃避死亡的话题会发生哪些问题?我们究竟要怎么面对死亡?

益美君强烈推荐这个视频,看完已泪流满面。无比真实和贴近中国人面对临终时的场景,讽刺又心酸,感动又无奈…

《你所见过的人,都会经历一场死亡》

请在wifi下观看,土豪可随意!

片尾曲也很动人,记得听~自备纸巾哦

视频来源:飞碟说

是不是感触颇深?死亡是不可控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如果生命的离去代表着失去,那世间还有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才是正确的生死观?

01

何为“优死”

也是不久前,台湾著名体育主播傅达仁安乐死的最后画面被曝光。视频中,家人都陪伴其左右,唱歌送他走完最后一程。他非常平静地喝完了杯中的药物,最后倒在了儿子的怀里。

傅达仁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年轻时奋斗向前,年老时喜乐再见”。

这位85岁老人,不想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被插管、被抢救,他更害怕的是失智——失去对生命的掌控权。

他专程从台湾飞到瑞士,花费大笔的积蓄,在这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主动迎接死亡。他成为亚洲第一位去瑞士实施安乐死的中国台湾人。

其实益美君已经发过关于死亡教育、临终关怀的文章,特别提到了舒缓治疗,反响热烈。

临终关怀这门医学领域的新兴学科,就是专门为“优死”而设立的。它的出现,不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自由意志的体现。

与之伴随而生的便是,像安宁病房一样的临终关怀病房。安宁病房秉持的理念是:

人不仅要“优生”,也要“优死”。

舒适安稳地结束生命,应该是一个人必须享受的基本权利。那这就需要专业人士,去把疾病带来的疼痛、恐惧、自我厌恶与不体面剥离掉。

一部纪录片《生命里》向我们展示了这些。

纪录片的主角们是一群耐心的护工和志愿者,以及一个个等待死亡的普通人。病人们都知道自己大限已到,生命的倒计时有的是几个月,有的是几周。

积极治疗除了给患者徒增更多的痛苦,已经失去了其他意义。

护理工作十分艰巨,由于病人家属不懂得科学的护理方法,他们需要亲自为病人做全身清洁。


不能翻身的重病患者,医护人员需要两小时给他翻身一次,否则会生褥疮。



有的患者,甚至会大小便失禁,拉在裤子里。

耐心护理患者,让患者建立身心灵的安全感,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安稳舒适地走向生命的终点,这就是安宁病房医护人员的责任。

纪录片试图告诉我们消失之前的存在,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意义。但要使这份意义完整,就需要破除对死亡的忌讳和恐惧。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临终关怀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而在我国,“临终关怀”尚处在起步阶段。

比起起步晚,“临终关怀”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社会偏见问题,因为中国人传统观念里普遍回避死亡话题。

《生命里》这部纪录片分为上中下三集,标题分别是:记得、陪伴、心愿。

六个字,简短深刻,人终其一生,难道为的不就是这六个字吗?

国人深知“知识改变命运”这些生前事的重要性。而关于“性的教育”、“爱的教育”和“死亡的教育”非常匮乏。

而这三种概念,分别对应人生的三个支点:身体完整、灵魂丰沛、生命价值。 

02

何为“死亡教育”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2018年,时间带走了李咏、金庸、邹文怀、蓝洁瑛、斯坦李… 中国人被迫集体面对死亡。
 

而日常生活中,春节和重大节日不能说“死”字,买房不买带“4”的楼层,老人家去菜市场买菜,都不会买到数量“4”…

“死亡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这个观念已经深入大部分人的内心,好像我们不提起它,它就永远不会发生。

就连2017年大热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都险些不能过审,因为这样的亡灵题材是不能引进的。但是在过审时看哭了所有广电审查人员,所以破例让通过了…

看过电影的人都感慨,这是我们看过的最好的死亡教育

说到死亡,为什么墨西哥人是载歌载舞、搞怪化妆、把酒言欢的亡灵节?而我们是欲断魂,悄无声息的清明节?

大部分中国孩子参加葬礼的时候,是躲在大人的身后,若提关于死亡的事就是被呵斥的情景。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免着谈论太多,那种小心谨慎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

我们回避,别人则大大方方做成动画。我们认为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吗?那是我们根本没找到正确的方式吧。

这么深刻的道理,一部动画用欢乐的节奏,轻轻松松就讲给孩子听了。而且很多孩子都听懂了,看哭了,明白了。

“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

我们是时候转换观念了。因为逃避的态度并不会让孩子感到好受,反而有可能导致悲剧性后果。

因为好奇而尝试死亡的滋味,或者因为疏导不畅而留下心理阴影,或者因为太轻视死亡而在遭遇挫折时选择自杀,都是死亡教育缺失的表现。

在节目「爸爸去哪儿」里,夏克立对女儿夏天的死亡教育堪称范本。

图片来源:爸爸去哪儿

他跟女儿说狗狗年纪大了,活得并不开心。在女儿问狗狗去了哪里的时候,没有回避而是直接告诉她:狗狗去世了,有一天爸爸也会离开。

在女儿无法接受时告诉她,人到了年纪都会去天堂,那里很漂亮,人们会回到最开心的年纪。

夏天听了之后很安慰,变得没那么难过了,也就慢慢地接受了狗狗去世的事实。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讲述死亡,适当地给他们安全感,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学会正视死亡、尊重生命、快乐生活。

在国外,死亡教育从幼儿园起开始普遍实施。有些学校不仅作为一门单独课程来上,还渗透到生物课、科学课、社会课等各个学科。

学校还和一些养老院、临终关怀机构合作,老师会带着孩子去这些机构,为临终者送上祝福,在开展死亡教育的同时也是情感教育的培养。

有研究显示,在资讯尤其发达的今天,孩子从3、4岁就会接触到死亡的概念。没有天生就懂得尊重生命的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让孩子认知死亡和生命的关系,非常有必要。

如果遇到植物、宠物、亲人朋友的死亡,家长没有必要对孩子隐瞒,应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孩子安慰,让他们感到安全。

用分离来表述死亡,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学习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很难,但开放的、诚实地讨论死亡,会远比让孩子独自去理解这件事情要好。

03

关于“活着”这件事

“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奇葩说》第五季半决赛上,邱晨曝光了她被查出甲状腺恶性肿瘤加淋巴结转移,癌症让她迫切面对死亡。

她说出了以下的感慨:

面对死亡,我们反而更容易得到顿悟,了解生命的意义。

学者萧功秦曾感叹:“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太单一了,大家都像一个经济动物,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我们缺少了死亡教育。

中国人在生活追求方面,更喜欢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而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则更多元化。

他们相比物质生活,更多在追求其他东西,更喜欢冒险,去追求自己觉得值得追求的价值。

因为他们更深体会,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我们拥有多少车子、房子、金钱,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却一样都带不走,唯有人生体验是可以带走的。

乔布斯坦言,他的一生都是“向死而生”的。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他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死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明白生的可贵,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的人生。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对人生负起责任来,需要去寻找能够让你燃起热情的东西,找到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这就是死亡教育极大意义。

面对死亡,如何过好一生,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补课。

04

爱让活着有了意义

爱让死亡有了方向
 

再说回电影《寻梦环游记》,它实在是一部颠覆中国认知的电影。

动画场景

现实场景

影片里墨西哥人对生活是热爱的,活得不较真,而死亡是可以调侃和庆祝。而中国人则反之,像埋头在沙子里的鸵鸟。

在中国家庭关系里,很多人只感到孝道的沉重、亲人间的道德捆绑、人际越界和令人窒息的相处模式。

而影片里有另一种亲情表达方式,家人以爱维系,用歌表达,长辈和晚辈之间可以不强求尊卑,而是能够平等沟通。

它更向我们很好地传达了一个观念:

人这辈子一共会经历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你心脏的跳动停止,那么从生物角度说,你死了;

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之后你的社会地位就结束了;

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遗忘,那你就真的死了。

原来被所爱的人记住,才是你活过的最好证明。

这出乎意料地打动人心。你活着的时候给别人带来了什么记忆?你死去又将如何被别人记住?如果这段记忆是温暖的底色,那么死亡也就不再是寒冷可怕的黑洞,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就算我们再也见不到,不代表生命的图画中没有了彼此的位置。

一个生命的力量,其实并不在于长短,更在于它的宽度和内涵,而在于ta与周围人关系上所产生的那份爱的联结。

惟愿你活着,与爱同行,不枉此生!

这是国人最欠缺的教育之一

每天与生死擦肩的医生们谈“死亡”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益美传媒


赞16
收藏27
5年前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
5年前
这个提议比较有水平
5年前
感谢楼主,写的真好
5年前
我们最近在读关于死亡的绘本 烟囱之城 小伤疤 一片叶子落下来 獾的礼物 爷爷变成了幽灵 其实只有意识到什么是死亡 才能珍惜现有的时光 用心做好眼前事

推荐阅读

12岁
日志
10岁
日志
17岁
日志
5岁
9岁
日志
7岁
日志
12岁
日志
7岁
日志
6岁
日志
6岁
日志
15岁
17岁
日志
小花生小溪
201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