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说:
前面,我们一直在强调如何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积累孩子的写作素材。但从这里开始,我们会重点说说技巧。
世界正以你无法想象的速度变化着,孩子的写作技巧也应该是不断进步的。
在这个时代,无论你用或者不用,信息技术都在迅速发展。我们已迎来了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的概念在世界上正在成为大家的共识。
在技术的支持之下,信息素养与习作能力又有什么关联呢?
有这样一段话:
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特征与习作表达有着先天的内在联系。小学生作文就是写观察、写生活、写想象,写出来就是要与人交流分享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公开“发表”,会促使作者更高标准地写作,得到更大范围读者的及时反馈和评价,刺激更积极的表达兴趣。
信息技术时代的“故事化”表达(以具体人物的经历和体验作为切入点和主线索,以小见大,从微观到宏观),有助于小学生习作训练。在信息时代背景之下,故事性的表达对孩子的习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信息素养无疑正在成为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在未来社会多样的人才需求中,“信息素养”这四个字也是非常突出的。
那么,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呢?
如果从手机的应用看,你会发现可用的app非常多,有些与小学生的写作练习有一定的关联。
以下是我和我的学生常用的一些工具,推荐给同学们。
公共邮箱
公共邮箱是个很早就有的信息交流方式,但是在写作上并没有被所有人利用。
公共邮箱的特点是:成本低,注册即可使用;稳定性强。稍微有一点儿不足就是在小屏幕的手机上操作不方便。
邮箱在习作中有不少好处,在很多方面都能使用到。
1.班级作文库的分类存储。
小学从一年级开始练习写话,三、四年级写长文章。每一年都会写很多篇文章,如果都放在储存箱里封存,就像被贴上了封条一样,无法再发挥作用了。
我们得让它“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分门别类,放入班级的作文库中。
比如,一个班有40个孩子,所创作的同一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大家可以资源共享。期末做作文总结的时候,不仅可以看看自己写的作文,还可以看看其他同学写的文章,向他们学习和借鉴。
2.分享、交流、互相借鉴。
分享和借鉴应该成为一种主动意识。成年人查文献和论文,会去中国知网检索。小学生写文章也可以去查,查你的同龄人写的文章,借助班级的文库进行相应的练习。在我的学校里,六年级的孩子是要写小学毕业论文的,写毕业论文之前要有一个资料检索的过程,资料检索就是在校图书馆里查找以往的毕业生论文,看他们研究过什么,是怎样研究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这样,他将来进行高质量的论文写作的时候,就学会了这套体系。
3.资料检索,看见自己及同伴的成长。
人有的时候会因为不断前行,而忽略了往回看,就会有一种错觉。如果回头,就会看到自己的成长路径。
一个人习作能力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达到的,如果成长的路径能够被自己看到,就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本领长在了哪些方面。
班级邮箱也是资料储存的地方,孩子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路径:一年级时写的那一句话,得到了老师五颗星的表扬;三年级的时候,已经能够连段成篇地写一二百字的小文章了;五年级的时候,看到自己写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反省式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利用邮箱建立作文库,与别人共享,不仅能提高写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素养。
微信群
微信的特点是高效及时,随手可发布;交互性很强,很容易就能进行回应。
我找到了这样一个微信群:共有80多个人。在这里,孩子们不是为了玩游戏,也不是发作业,而是进行朗诵和编故事。比如,创作童话之后,自己抑扬顿挫地讲述,然后在微信群里进行分享。
老师可以逐一进行点评和回复,孩子们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家长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微信群的一种用途。
微信群的交流非常方便快捷。如果是在班里,40多个同学一个人讲一个故事,两节课就过去了。但是在微信群里,你可以在回家的车上听,也可以在回家的车上编故事。看电视的时候,坐在沙发上就能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微信群的管理公约
班级建立的微信群,需要一个公约,要所有人共同遵守。
1.群主在群公告中发布《微信群管理公约》,并负责管理。如果有人违反约定,群主可私下沟通,提醒对方遵守公约。
2.家长以学生姓名实名制入群,学生和非直系亲属不进群。
3.为了不漏看重要信息,发布学生作品或教师发布信息和通知后,群里成员不用“空泛回复”或“善意点赞”。
4.群中禁止出现推销类、投票类信息,禁止发布政治敏感、宗教色彩浓郁的信息,未经证实信息、负面信息、涉及隐私信息、涉及金钱信息、不文明行为以及用语等。
5.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矛盾以及针对个人的话题,当事人私下解决,不在微信群里沟通。
6.约定交流时间,晚上9:00以后(紧急事情除外)不再发信息。
以上约定,是为了让微信群发挥更好的功能。
如何利用微信群的功能提高语言能力
1.生活中的随手写和片段练习。
最适合的不是长篇大论,而是生活中的小片段。比如:
今天,我目睹了两次交通事故:一次是我透过车窗看到的,因为开车的人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追尾;另一次是在路口拐弯处,两个司机谁也没看见谁,外侧的车估计是抢行,形成了剐蹭。
孩子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还可以进行分析,并给所有开车的司机提一个小建议,只是一百字左右的小片段,就会得到共鸣。
2.有共鸣的活动记录分享。
比如,班里开联欢会,结束之后大家都不愿意回家,还沉浸在场景中。
这时就可以使用微信群,在回家的路上或家里,都可以回顾联欢会,分享彼此的感受。
把自己的感受变成文字发到微信群里,你的一段话一定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
3.诸多类型的口头作文训练。
习作时,不仅仅要练习写大作文,还要练习写形式多样的小作文。
口头作文既便捷,又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有的同学随口说了七八句话,引经据典、幽默风趣,这就是精彩的作文,如果在微信群把它记录下来,就非常有意义。
4.交际性、功能性的语言训练。
学语言除了表达之外,更重要的是交流。有些同学不善于交流,就可以通过微信群来训练自己的交流能力:如何用文字传递出善意?明明很委屈、很生气,怎样才能讲出得体的话?
在交际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经验,这就是真实的学习。
5.交流“当下”的情绪或观点。
每一个人都会有即时的情绪,有瞬间的感受。
有同学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今天真是快乐的一天》。在文章里,他从早到晚都很快乐,但我估计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他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也有情绪变化。比如,跟同学闹别扭了,感到沮丧;做作业遇到难题,感觉焦虑;老师不理解自己,感觉委屈……这些都是当下的情绪,都可以在群里分享。这种即时的情绪表达,既能让同学之间进行深刻的情感沟通,又能发展彼此的语言能力。
习作贴吧
贴吧更具有开放性,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它与搜索紧密结合,能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属于别具特色的“兴趣主题”互动平台。
贴吧最突出的就是“兴趣”,因为感兴趣,你才会就某个关键词、关键事件产生互动。
贴吧的特点
1.交叉互动,所有人可见回复。
别人能通过回帖,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比如社会上、班级里、老师提到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个关键词,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传播范围也会更广。
2.平台开放,传播范围更广。
微信群是封闭的,贴吧则可以在更广的人群中讨论。
3.作文素材和互动过程可记录可保存。
作文素材和习作的互动讨论的过程,可以在贴吧中记录下来,以后也可以在贴吧查阅。
4.易受外来干扰。
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检索关键词进入你的贴吧,发表他们的想法。不过一般小孩子讨论的事,大人不会太感兴趣,也不会产生太多的干扰。
比如,有一个贴吧里的话题叫“回到老地方”,就可以让孩子们写写自己的经历,有什么样的老地方值得回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都可以在这里呈现出来,家长也可以发表感言。
如何利用贴吧提高语言能力
1.聚焦共同话题。
我所在的学校里有孩子们的自主社团,完全由孩子组织,没有成年人干预。想成立什么样的社团,就自己制作海报,去演讲、去招募,招到人了,就制定社团管理规程,举办活动。
这些社团最多的时候有130多个,但过了两周,就只剩80多个了——自主社团两周就死掉了,你怎么看?
这个数据能够引起很多同学的关注,因为他所在的社团也死了,怎么再建立新的社团呢?大家共同想办法,共同分析问题,这就能够引起热烈的讨论。
在贴吧里进行讨论的时候,他还能够得到同龄人的反馈和共鸣,甚至是辩论,能让话题一下子就火爆了!
2.搭建观点+实证的语言模型。
我去很多发达国家的中小学参观时发现,他们的学生在习作创作时,特别偏重论述性的文章,大家很愿意谈谈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而我们很多同学的论述能力很欠缺,尤其是在描述某件事情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讲一个观点,而不能用证据有力地支持自己的观点。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贴吧进行讨论,提高论述能力。
3.训练充满鲜活气息的生活化语言。
我特别不喜欢学生老气横秋。早年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最令我受不了的,就是班里几十个同学的文章基本上一个样。
学校还要求老师必须写很长的评语。写评语时,我哭笑不得,发现自己黔驴技穷,只能用“语言通顺,逻辑清晰,中间还用了一些比喻句”这样的套话。
后来,我再一看,这些比喻句是我在修改时加上去的,这不等于是自己夸自己吗?
很多孩子在写作文时,语言完全没有在课间交流时灵动有趣。而在贴吧里,张三的话和李四的话,一定是不同的,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趣味性。
4.发展明辨性思维。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思维是内在的,语言是外壳。
要想关注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一定要抓到根,这个根就是“他是怎么想的”。只有想得深刻,才能说得深刻,说得清晰。
5.学会文明的言语交际礼仪。
贴吧同样要有言语交际的礼仪,不能因为开放和自由而胡说八道,甚至不尊重人。
在交流时,如果某个同学的回帖不尊重人,他会收到其他同学的提醒,或者根本没有人搭理他。为了让大家愿意和自己交流,他会主动地学习沟通的礼仪,从而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这对于孩子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美篇
美篇是一款有图文创作、编辑分享功能的app,一次可以发布100张图,75万字,还可以添加音乐,有助于催生流畅的创作体验。
美篇的特点如下:
1.图文结合,形式新颖,篇幅容量大。
2.模板精美,编辑简单,一键发布。
模板不用自己编辑,只要选用就行,插入图片之后,在图片的下方配写文字,之后一键发布,就可以传播到互联网上。
3.支持随时修改、添加音乐、插入视频、生成海报。
写完之后,不满意的还可以再改,可以插入视频,还可以生成海报。
4.文章一键打印成书。
可以出一本连环画,这就是属于个人独有的作品。
我们曾经有一个讨论题目叫“走近鲁迅”,孩子在演讲完了之后,就编写了一篇美篇。
我分享一下整个过程。第一步是制作海报,在海报上有这样的文字:“初识鲁迅项目学习主题演讲汇报活动开讲啦”;第二步是编写一小段活动介绍文字;第三步是插入图片,展示舞台现场,介绍每一位演说家的演讲内容,和观众们的反应;第四步是对演说家演讲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提取;第五步是节选一位家长的反馈。
这就是“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过程,把所有的家长都请到演讲现场是不现实的,但当孩子们通过这种创作,还原现场,再通过网络传播出去,就会有更多的家长参与讨论。
这样的课堂,才是没有边界的。
如何利用美篇提高孩子的表达力
1.活动报道。
图文编排的功能是点面结合,图片加文字解说能很好地还原活动现场。
2.校园纪实。
让孩子学会关注生活,不一定要关注全世界发生了什么,但至少要关注校园里每天发生的事情。精巧构思,夹叙夹议,写出自己原汁原味的感触。
3.写景状物。
图文结合的模式,更能够展示对于细节的描写。比如写一盆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拍照片,可以拍全景,也可以拍摄最微小的细节。文字的力量借由信息技术呈现出来,更加具有感染力。
4.诗歌美文。
可以把自己积累的诗歌美文用上,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来描绘生活。
比如,我国有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都可以成为素材。对于其他传统节日,孩子们也可以去查一些经典诗文,再配上美丽的图片,写一写自己在这个节日中的所做、所思、所感。
有道云笔记
有道云笔记是一款能在电脑、手机、网页、平板使用的笔记app,只要账号相同,在任意一个平台编辑的内容,都可以在其他客户端浏览和修改。
跟同事进行教研讨论,或者采访别人的时候,我会在手机上做笔记,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就能直接看到我记录的文字,接下来进行编辑、修改,就成了好内容。
有道云笔记的特点是:
1.随时记录。
文字/图片/语音/手写等多种形式,随时随地记录。
2.学习过程留痕。
写完的作文可以即时分享给老师或同伴,协作修改,互动评论,即使后期再次编辑后,分享出去的链接内容也会更新,链接永久有效。
比如,今天发了一篇文章,第二天,你又加上了一小段,之后再有人打开你的文章时,看到的就是最新的版本。
分享之后,大家进行相应的评论,作者也能够清晰地看到别人给你的反馈。另外,它还能保存你的修改痕迹,这比在纸上涂涂改改便捷多了。
利用有道云笔记的优势
1.有读者。
写完了之后发布出去,别人会关注。
2.习作及时创作,多段完成。
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很难有一大段时间把一篇文章写完,有的时候写着写着,可能会忽然被其他事情打断。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利用多段时间来完成写作。
3.习作互改的能力。
有道云笔记是可以帮助别人进行修改和完善的,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修改。
4.习作互赏的评论式语言。
在前面讲如何“搞事情”的时候,我提到可以办班级周报,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同学们进行评论互动和修改建议反馈。在这个环节中利用有道云笔记进行互动,会更加便捷。
讯飞语记/输入法
讯飞语记是一款语音转文字输入的云笔记app,支持录音速记、图文编排、任务提醒、朗读笔记、多端同步、分类管理等功能。
在我看来,它是写小说、写日记、采访、记事的必备神器。
讯飞语记/输入法的特点是:
1.出口成“文”。
有灵感或者想法,只要张嘴说话,它就能帮助你随时记录下来。
有的同学在跟家长讨论某个话题的时候,说得热火朝天,讲得也很精彩,但一动笔就偷工减料,文章质量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利用讯飞语记。当孩子侃侃而谈的时候,把这款软件打开,记录孩子最原汁原味的话,之后转成文字,就得到了一篇非常原始的、带有鲜明的个人语言特色的文章。之后,孩子再在电脑上进行文字梳理,一篇精美的文章就出来了。
2.录入速度快。
思维与写作同步,更容易记录灵感。我想大家都有过这种感觉:大脑有某个精彩的念头闪过,但一下子就忘了。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也一样,忽然想到特别精彩的语言,但还来不及下笔,思路就断了。
讯飞语记的录入速度非常快,只要有灵感,只要你说出口,就能及时帮助你记录下来。
3.轻松收藏。
对写作有用的文章、链接、图片都可以保存浏览。
积累和写作之间密不可分,同学们读书看报的时候,见到一段好的文字,或者一两句话,都可以将它记录下来。以前我们用的是摘抄本记录,但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痛苦的,可能本来很喜欢某一段话,一想到要费劲儿抄写,就没兴趣了。
而语音输入可以让我们在读到一段非常好的文字时,念一遍就能储存在手机上。
4.口语与书面语协同发展。
在未来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用到文字表达,但更多的时候需要口语表达。比如律师、医生、销售等职业,运用口语的机会更多。
语音输入的功能,能够非常好地检验你的口语是不是做到了以下三条:
(1)干净利落、表述准确。
(2)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素养。
(3)有感染力、有魅力。
语音输入法能够为我们提供口语和书面语协同发展的契机,帮助我们把当下的想法和创意还原成文字。
如何利用讯飞语记的功能训练语言能力
1.按草稿或者提纲,用口述的方式录入习作。
2.边观察边记录。
比如看到两条小狗打架,你想写篇文章。这时你肯定很难拿着笔一边观察一边描写。但现在不一样了,你可以拿着手机,用语音的方式把场景描述出来:“小黑狗抬起了头,汪汪汪乱叫。呀,小白狗的爪子搭在了小黑狗的头上,不甘示弱……”
回去之后,稍作整理,就创作出一篇原汁原味、极具画面感的小文章。
3.进行人物访谈或对话记录。
在人物访谈或对话时,你直接可以把手机递给访谈对象,他讲的话就能变成文字被记录下来。你再进行整理,很快就能完成一篇访谈稿。
4.记录生活偶得和即兴表达。
比如,爸爸妈妈周六、周日带着你去爬山。爬到了山顶上,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你感触很深,迫不及待地想表达点儿什么。这时,你可以向爸爸借手机,信口说两句诗,再说说自己的联想,这就是一段非常好的文字。
回去之后稍作整理,再补充你爬山的过程,一篇完整而精彩的游记就产生了。
5.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在演讲、辩论等需要口语表达的活动之前,可以先利用语音输入的方式练习一遍,锻炼即兴表达的能力。
6.用心思考,勤于动笔。
我们不可能像哆啦a梦一样,随时从兜里掏出笔和本子,把所思所想记下来。但现在用语音输入法,就能够十分便捷地让想法变成文字,并形成习惯。
因需发生,不忘初心
以上各种工具,对我们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身为现代人一定要对接时代,利用技术为我们服务。
但最关键的不是弄清楚这些工具怎么使用,而是要把它们运用起来,有这样的意识和习惯。再高端的工具,也得使用了它才有价值。不要仅仅把手机软件定位成玩游戏、消遣的工具,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和学习联系起来。
有家长担心,使用手机进行文字录入,会不会让孩子慢慢地变得不会写字了。其实,信息工具的使用对孩子的汉字书写,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
不用太担心孩子以后只会用手机打字。在中小学阶段,他用手机的时间肯定是远远少于用汉字书写的时长,这是一个客观现实。
另外,工具的使用,要注意一个原则:因需使用,不忘初心。
初心就是以语言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目的,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使用,是不是真的起到了作用。使用工具的整个过程一定要简洁,因为这些工具和技术是为我们服务的,不要在技术本身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最后,孩子们要培养自己开发、创新的意识。所有的技术和工具都会更新换代,我介绍的这些方法,多年后也都将成为“老古董”,所以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有改造和升级的意识——有没有更好的使用方式?能不能找到更先进、更合适的工具?
崔永元说:
耿老师的分享对我触动很大,我算是年龄比较大的家长,很多软件我没有听到过。
耿老师讲的这些方法,看起来似乎是家长在帮助孩子,而事实上,在这些方面孩子更有优势,家长反而要向孩子学习。
我讲一个例子。我们很久之前有一个工作团队,在微信刚流行起来的时候,他们建了微信群,聊得热火朝天,还想拉我进去。我告诉他们:“我还没有微信。”
那个时候,我还在用短信,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大家要用微信,短信不是一样可以沟通吗?
后来,他们教我使用微信,并把我拉入了群里。不久之后,群解散了。
他们也许在说:“他会微信了,咱们不在这儿玩了。”
我就反思,肯定是我在这方面很落后,平时跟他们交流的时候可能有让人不舒服的地方。
别人觉得你的观念没有更新,就自然会离你远一点儿。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家长也应该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才能和孩子更近一点儿。
名师答疑
学生:
我特别喜欢讯飞语记。平时在写作文的时候,老师会让我们去模仿一些作文的开头或者结尾,用来参考。
有了讯飞语记,不管在什么时候,我都可以用说的方式把当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变成文字记录下来。但问题是,学校不允许学生带手机。我希望再过30年,学校让学生带手机,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讯飞语记了。
耿春龙:
教育部并没有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只是不准带入课堂。
很多学校的做法是控制手机使用的时间。比如,你早上到了学校,把手机放在班级的手机柜里,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
假如我们今天要观看一场篮球比赛,你也要写关于这场比赛的文章,大家不可能带着纸和笔去观看,这样显然不方便。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手机柜打开,让大家用手机记录观看的过程。
因噎废食,把孩子和手机完全隔开,肯定是行不通的。在当下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够抵抗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
对家长来说,越想让孩子远离游戏,反而越会刺激他玩游戏的欲望。
最好的做法是,在手机和写作能力、沟通能力之间建立联系,这样就会自然地弱化手机与游戏的连接。
崔永元:
耿老师说在看篮球比赛时让孩子们带上手机,我觉得此举特别有用。
比如,孩子想写写这场比赛,可以录下视频,反复地看,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其实即便是职业的篮球解说员,他也不可能通过一个瞬间的角度,就把场面完整地解说出来。
他要反复地看回放。比如在nba比赛时,篮筐上有16个镜头。也就是说,解说员可以从16个角度看到球是怎么进去的。
让我印象很深的一个例子是,有两名篮球解说员一起解说一段画面:两米多高的女篮球运动员郑海霞,投球成功。
a解说员说:“郑海霞轻松地把球投进去了。”他用了“轻松”这个词。
b解说员说:“郑海霞从二楼把球投进去了。”
他的这个形容,20多年过去了,我至今还记得。
耿春龙: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我补充一下,在小学阶段,到了四、五年级,要训练学生描写场面的能力。
老师一般会要求孩子们在观看一个人短暂的动作后,使用五个左右的连贯动词,以描述整个动作过程,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特别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连贯性的动作录下来,反复观看,真实地记录。
只要把现场描摹出来,然后用最恰当的词语去表现他当时的动作就够了。场面描写,就是对于技术最好的利用。
家长:
孩子们用手机交流多了,会不会影响面对面的交流?这两种交流方式还是有点儿不太一样。
耿春龙:
从两个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当孩子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可以使用手机。
比如放学后,孩子坐着爸爸妈妈的车回家,这时就很容易出现低质量的亲子互动。妈妈一般会问:“今儿考得怎么样?挨老师批评了没有?”弄得孩子很痛苦。
既然这样的交流是无效的,那么就可以改变改变,把这个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用手机在班级微信群里和同学进行互动,回顾今天班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总以为孩子有非常多的时间和同伴互动,其实并没有,手机是帮他增加时间。
第二,还原生活真实的情况,再进行判断。
当下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成年人也很难有机会与昔日的同学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我们也只能在微信群里互动。
现在我们很难像过去一样,隔着大马路喊:“嗨,咱们一块儿赶集去啊?”“好,什么时候去啊?”“吃完饭吧。”
现在不可能这样了,我们在约对方的时候,必须讲清楚几点几分,在哪个地方,坐什么车——要够简洁、够明确。
因为现代人的节奏是非常快的,我们很难有长时间的面对面的沟通。通过网络介质进行沟通,就是生存的必备能力。
家长:
传统地让学生把某个句子抄十遍,默写某个段落,把这篇经典文章背下来……这种方式还有用吗?
耿春龙:
像“抄十遍”这样的方式,在我所在的学校很难见到了。这种方式有何意义呢?如果是为了惩罚学生,这种手段早就该摈弃了;如果是为了让他加深记忆、记住这段文字,其实还有更多、更有效的办法。
比如,你让他做小老师,把一篇文章讲给组里的七个同学听,对每个同学讲一遍。大家给他的反馈肯定是各种各样的,新鲜有趣,又有互动,他绝对记住了。这就比抄写十遍要有效得多。
至于说到抄写段落,做一些相应的文字梳理,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种方法。
首先,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一定还要动笔切切实实地写字。不仅要写,还要写漂亮,一笔一画写清楚。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因,不能有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就丢掉了传统,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
崔永元:
我曾经采访了剑桥大学的校长。在采访过程中,有两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
第一件事是我当时提了一个问题:剑桥大学的“剑桥”二字,在《再别康桥》里翻译为康桥。剑桥给人的感觉是很有学术气质,康桥给人的感觉则特别浪漫,您希望我们如何翻译呢?
他说,我们是把这两个合在一起的,既浪漫又有学术传统。
第二件事是关于剑桥的下午茶。
剑桥大学有个非常著名的下午茶传统,三四点钟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
这位校长说,喝下午茶的时候,同一桌的经常是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一个历史学家。有时候聊很轻松的话题,有时候聊自己遇到的问题——物理学家解决不了的问题,历史学家居然有办法;历史学家解决不了的问题,化学家居然有办法。剑桥大学的下午茶,喝出了3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现在学校的洗手间,会设置一个小黑板,一个人在搞研究的时候遇到了问题,就写在小黑板上,其他人看到了,就会给他出主意。
每个人都有用,每种方式都有用,每个角色都有用。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也一样,老师重要,孩子重要,家长也一样重要。现代的方法重要,传统的方法也重要——将所有的角色、所有的办法结合起来,才会卓有成效。
实践作业
1.任选一款软件,完成一个作品,展现学生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与家长共同商定手机的使用时间和规则。
以上书摘,作者:耿春龙(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原副校长、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劳动模范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