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需要架构五类知识,如做好,应试无忧。
第一类:文言基础知识
一、文言实词
1. 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3. 通假字
4. 偏义复词
二、文言虚词
三、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
2. 形容词活用
3. 动词活用
四、文言特殊句式和文言固定结构
文言特殊句式有以下四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文言固定结构按语气可分为五种:表陈述、表疑问、表感叹、表反问、表选择。
五、古代文化知识
1. 衣食住行及度量衡
2. 音乐文娱
3. 古代刑罚军政事务名词
4. 风俗礼仪
5. 教育科举
6. 文史典籍 目录辞书
7. 古代地理
8. 天文历法
9. 古代职官及升迁变化、典章制度
10. 姓氏称谓
第二类:文言断句知识
第三类:文言翻译知识
第四类:文言文文体知识
我们常说的文言文主要是指广义的古代散文。
古代散文文体一览一
史传文
(一)纪传体文本
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中的纪传体文本是古代人物传记的主流,也包括其他单篇传记文本,可以统称为“纪传体”。
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史实,是纪传体文本的主要特征。
一篇纪传体文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1.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内容说明
(1)姓名、字号
开篇介绍。
(2)籍贯
其次介绍,一般介绍到州县。
(3)家庭背景
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
(4)学识
学习经历及相应能力。
(5)性情
基本评价。
(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
入仕时间或途径。
(7)最初任职情况
介绍主要事迹之前的任职情况。
2 .记叙人物的主要事迹
(1)时间
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份。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年号纪年的标志是:
①年号 初。如:乾元初。
②年号 具体年份。如:泰始九年。在同一年号内,只说具体年代,如“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三年,权知礼部贡举”“四年,积以论事”。
③年号 中。如:天监中。
④年号 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有天干地支名称。
(2)地点
人物的官籍,即他的每一个任职地。除一些明确介绍出来的地点外,还在“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带出地名,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
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具体管理的就是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
(4)人物
主要表现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
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
②与事件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
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还会涉及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
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应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
3 .表现人物的性格作风
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1)作者的直接集中评价;
(2)作者在叙述其情况时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
(3)从用词的褒贬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
(二)纪事本末体文本
纪事本末体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以事件为中心叙述史实,是纪事本末体文本的主要特征。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由于纪事本末体史书大都改编自原有的编年体、纪传体史书,所以有很多文字与原有史书相同或相似。
纪事本末体分为两种类别:一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二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
常见的“一书备诸事之本末”的史书有:
书名说明
《通鉴纪事本末》
取材自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每题一事,每事一篇,另附录66事,详记始末。
《宋史纪事本末》
取材自“二十四史”之《宋史》。始于《太祖代周》,终于《文谢之死》,每题一事,每事一篇,详记始末。
《明史纪事本末》
取材自“二十四史”之《明史》。始于《太祖起兵》,终于《甲申殉难》,每题一事,每事一篇,详记始末。
“一书具一事之本末”的,多为“事略”“方略”。
(三)编年体文本
《资治通鉴》 : 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终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959 年),涵盖十六朝 1362 年的历史。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
(四)国别体文本
《战国策》 : 记录了当时的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内容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二、论说文
古代论说文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其表达方式主要为议论。实用文体中以议论为主的也归为此类。
论文类:
标题多带有“论”“说”“辩”“议”“原”“解”“释”等。特点是就某一个主题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如《师说》《六国论》《过秦论》等。
应答类:
主要是书信。针对某人某观点,写信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如《答司马谏议书》《上曾子固龙图书》《答谢景山书》等。
奏议类:
主要是向朝廷、皇帝写的奏议,针对朝廷或皇帝的观点、做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如《谏太宗十思疏》《陈情表》等。
序跋类:
主要是以序跋形式表达见解的文章。如《五代史伶官传序》《兰亭集序》等。
三、杂记文
杂记:
写风景、琐事、感想的一种文体,题材多样。如《项脊轩志》《石钟山记》《登泰山记》等。
笔记:
以记叙为主,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笔记小说。如《洛阳伽蓝记》《说苑》等。
第五类:文言文阅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