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图的妈妈
小学,是孩子真正社会教育起点的开始,更是他们的第一个大社交圈,小学的某个老师也许会是孩子一生的启蒙,小学的同学也许是一辈子的朋友,小学的文化和通路直接影响着孩子初高中的选择。
80后的我们在小学的选择上很简单,就是排名靠前的公立小学,而现在的小学教育开始多样化,即使是公立教育,在不同地区的最优配置也有不同组合。比如,
上海、浙江竞争最激烈的是民办小学;
深圳的主流还是排名靠前的公立名校;
北京的情况更复杂,没有户口的父母最优选择是海淀的民办学校,有户口的父母在公立小学的选择上西城、海淀之争一直不分高下。
更何况现在的国际学校、私立学校也发展很快,是很多主张全程国际教育路线家长的首选,但在课程体系上依然要做出选择。
所以,不要小看小学的选择,这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步,要尽量走好。
以终为始
在图图2岁的时候,我开始着手他的小学选择,这个时间已经一点也不早了,因为很多学校还是有落户时间的排序,对于北京公立校来说,提前3年落户最稳妥。
在决定小学怎么选的问题上,我坚持的第一原则是“以终为始”,孩子未来初高中、大学的选择要先有规划,再倒过来思考小学。
这么做是因为让孩子在过程中间去转教育体系或者转学,大概率来看负面影响都不小,虽然说家长的选择也许过程中发现未必适合孩子,可以调整,但不意味着就不提前规划。
结合我们家的情况,我对图图的规划是:9年优质公立教育+3年高中国际教育+海外名校,这中间的灵活度是也许会在初二提前选择国际教育,取决于他对于公立教育的适应度和初升高的出路。
我这么选择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基于自身的经济情况、父母文化背景、工作背景,我还是主张孩子的早期教育最好和家庭有很多的重合之处,不要让孩子在所处的环境有异类的感觉;
二是基于我们对图图性格的认知,他在有规则有约束的环境中没有任何的不适,而且数学、语文的基础公立学校更胜一筹;
三是关于更远的以后还是希望孩子在国内长期发展,对于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社交圈子都要从小开始。
基于这个方向,在给孩子选择小学上,我的目标就很明确了,既要有公立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又要强调素质教育和国际化视野。
牛小比直升更重要
北京的家长都熟悉这个选择背后的原因,现在的九年直升基本都是“牛小+普通初中”或者“渣小+牛中”的选择。为数不多的几个普小+牛中的学区房已然炒到天价。
到底是牛小好还是直升好?我曾经在家长帮混迹了很久,看了好多专家、家长的观点,绝大多数还是支持直升,毕竟择校是为了出路。
之所以我坚定地选择牛小,是基于两个原因:
学校实力和文化的沉淀,不是单靠几届生源的改变,而孩子经历的每一天才是最宝贵的教育;
理智地考虑初中的出路,我们有自己的几个优先次序计划,都在我认为很理想的几个出路范围内。
我是在15年买的学区房,当时还是单校划片,现在的形势已经大变,从朝阳区开始,海淀、东城、西城已经或即将多校划片。现在开始选房的家长面临的不确定性更高,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建议买确定性出路的,除非你把学区房看作房产投资,而非教育投资。
确实我不了解其他地区的政策,比如上海、浙江的民办小学申请竞争之激烈,全国人民都有所耳闻。
无论哪个地方,都说明小学入学是一场有准备之战。
垫垫脚尖够一够
说到择校,对大多数人来说就逃避不了学区房,逃避不了谈钱。
这个就不仅仅是孩子教育的问题了,还牵扯到整个家庭的收入规划、理财思路,学区房的涨跌风险也因各地政策阶段不同而不同,比如2017-2019年,我正好见证了深圳学区房的疯涨和北京学区房的慢跌。
如果学区房对于一个家庭的可预期收入来说是一笔绝对大比重的投资,确实还是要慎重评估风险,量力而行,毕竟后续孩子的教育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钱;
如果父母的收入都还处于上升通道,我还是建议垫垫脚尖够一够,稍微超前的教育选择是更有长远眼光的,毕竟让孩子换赛道换学校不如大人早期多付出些。
现在6年一学位的要求,对我来说两个孩子上完学都已经是10年以后的事情了,所以不要盲目地把学区房当作房产投资,当作教育投资也许心理期望更平和。
毕竟,教育投资对中产家庭来说依然是最值得投资的赛道。
择校只是第一步
没有哪个名校能让孩子一路躺赢,择校只是最初的第一步,真正的努力要在家长、在孩子;
也没有哪个学校一定是完美的最好的,选择了就不要徘徊,物尽其用是最大的智慧;
更没有哪一种规划能够保证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毕竟一生中影响孩子成长、发展的因素太多;
孩子的未来,也许成事在天,但最初的谋事家长们还是要尽力。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